2018/07/26

文化生態多樣性的高雄 / 尹立

長期以來因為工業化印象的突出,藍領城市也一直是高雄市的代名詞,象徵著這座城市堅毅、努力、笑口常開、待人和善卻又爽朗大方,一種很實在的城市群像概念,這群人純樸而樂天知命,用雙手勞動與辛苦揮汗加認真打拼,困苦磨練讓他們更顯真誠而開朗豁達,這種庶民的並從底層長出來的文化面貌,其實是相當美麗而動人的。

卻也因為如此,相對於台北做為政經首都,台南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高雄人長期承擔缺乏精緻文化藝術的負面書寫。城市因為高度發展往白領工作型態的轉變過程中,隨著社經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以禮貌、冷淡、經濟導向、知識水平與文明等編織一種混合的面具,帶上這個面具後,有時候會呈現一種文明階級意識,透過不經意的符號化所形成的刻板印象,描繪成某種偏見的心理圖像,以此去論斷文明的高低。

這幾年隨著縣市合併與城市風貌的改變,以及大量藝文活動的產生,一些城市的書寫開始有了不同觀點。過往高雄常被工業、汙染、勞力密集大城之刻板印象所限,無法充分彰顯多元且多層的歷史論述與人群生活,高雄市的發展歷史深深地影響到城市空間紋理與文化資產樣貌,其中又以移民城市、軍事基地城市、工業城市、海陸運輸網絡節點、貿易城市等特徵最為明顯且深刻。比台北市土地面積將近11倍大,事實上高雄文化面貌多樣性與豐富性可以說是十分驚人的,除了移民性格強烈的漢人族群,這個城市有16個原住民族,連高雄舊名「打狗」也跟馬卡道族有關,加上客家文化鮮明的美濃,還有近年許多的新住民與這個城市共融,以及長期以來反叛性格強烈的社會運動,從清朝朱一貴、林爽文等諸多民變事件、日治時期簡吉的農民運動,到橋頭與美麗島事件,都可見高雄民風強悍反抗當權與追求更美好未來所做的努力,從高山到大海,從河流到台灣第一大港,從傳統聚落到現代化都市建設,有台灣第一石城,全台灣最大的書院,日治時期關於糖業、燃料、鐵路、港口、軍事等規劃建設,也保留全台灣最大的眷村文化景觀,加上農業、漁業、工業等……多元並置,若能撇除菁英主義心態,這個城市是值得用多元角度去好好欣賞體會。

文化資產是一座城市的涵養與底蘊,連結城市發展歷史與情感記憶,台灣文化資產意識這幾年雖有持續提升,但面對私人產權以文資法公權力介入的衝突不斷,甚至在法理上開始有很多不同的見解出現,而點狀的保留也時常見樹不見林,除了抽象而認知標準不一的情感面外,文化資產的保存核心邏輯是甚麼?這也牽涉到文化詮釋與哲學的思維觀點,過去台灣在不斷被殖民的過程中,每個時期也都有不同的文化破壞,像是漢人來了改變很多原住民的文化環境,城牆很多給日本人拆掉了,國民政府來了之後也把很多神社、鳥居改成了中國北方宮殿形式,眷改也把曾經列管達886個眷村拆到剩下沒多少個,時至今日,如何用更開放的心態面對過去的歷史,從整體城市歷史書寫與市民集體記憶的角度出發,強化大夥兒對高雄在地歷史與文化之認識,來思考我們的文化政策,而從經濟面來看,文化觀光與文化消費也都奠基在這些可以說動人城市故事的文化資產上。

長遠來說,當然高雄市點狀的文資保存與調查研究工作不會中斷,除了兩個國定遺址(鳳鼻頭與萬山岩雕),加上已經有一百多處有文資身分的地點,他們用各自的方式訴說著不同的時代故事外,同時建構城市歷史發展大時代大論述的工作也刻不容緩,目前在進行的「見城」、「興濱」與「眷村」的相關計畫,可以見證這個城市發展的大脈絡。

「見城」計畫,以左營「鳳山縣舊城」為核心,1826年建成,是台灣第一座磚石造的城池,也反應清朝因民變產生的新舊雙城的變遷,其實城內空間也有市定遺址,此刻也在進行考古工作,加上1662年明鄭就在此紮營,包含日治時震洋特攻隊與左營軍港的修築,以及與眷村共構的歷史,「鳳山縣舊城」目前具國定古蹟文化資產身分,其城門、城牆、護城河等建築與場域能印證高雄在清領時期文教政治社會發展的重要據點。

「興濱」計畫,日治時期哈瑪星是臺灣第一座以填海造陸打造之現代化整齊的街區,是現代化高雄的起源點,為高雄市最早有自來水、電力、電燈、電話的地區,擁有第一座現代化市場、新式碼頭、鐵路、火車站與百年前的築港工程。而更早因天津條約開港的打狗港,當時的哨船頭可算是一個清末外國人聚集的地方,是十分國際化場域,海關與洋商倉庫都在這,外國官方勢力、商船、傳教士透過打狗港的開港進入高雄,以旗後與哨船頭為中心,建立海關、領事館、教會、醫館,帶來西方的現代化體系,改變了高雄的風貌。

高雄透過文資手段,保留全台最大規模的眷村,也是全台唯一保留陸海空三軍眷村最完整的城市,近90公頃的保留眷村場域,像是鳳山黃埔新村、左營的明德、建業、合群,以及岡山的樂群與醒村,除了保留外還有顛覆傳統做法的以住代護政策。當時百萬的戰爭移民潮,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台灣共同居住生活,這段歷史與近代特殊的生活經驗與軍事文化都息息相關。

我們透過「見城」、「興濱」與「眷村」的相關計畫跳脫傳統點狀的文資保存,三大區塊整合有形空間結合無形記憶之方式,以文化治理的高度來思考城市方向與願景。

文化貴在多元,也貴在包容,歷史詮釋或有不同,透過認識城市、認識歷史,我們也可以選擇用不一樣的角度來思考自身與歷史的關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