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眷村文化園區
「眷村」之於全世界都是一種奇異而獨特的存在,二戰之後隨著美、蘇兩大集團的冷戰(Cold War),長達半世紀的政治對抗與整個國際情勢的發展,也形成東西德、南北韓,以及台灣與中國在經濟哲學與政治體制下不同的相應模式,從1945年至1950年間,中國各地近200萬軍民,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而隨國民政府遷徙至台灣後,有些是政府與機關配置在原先就有的日軍宿舍或是興建安置的村落,廣意而言,還有許多是榮民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相對於德、韓對抗從土地面積而言是接近的,台灣跟中國土地面積之懸殊是驚人的,五湖四海的人從廣大土地的中國聚集在台灣,語言與文化上差異的人們共同居住,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下,也形成非常獨特的生活聚落與文化現象。
關於眷村的數量有著不同的定義與統計,根據2005年國防部的統計數據,全國列管眷村共有886處,當然隨著時代的演變,尤其眷改條例的施行,現在眷村數量可以說是剩下零星的幾個。從國防部的角度,眷村指的是「軍眷住宅」,但很都多概念是包含其他公教人員及自行違建的眷村,甚至駐台美軍的宿舍有些也被稱為眷村,根據《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第三條本文詳列:「本條例所稱國軍老舊眷村,係指於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即1980年12月31日)以前興建完成之軍眷住宅。改建條例並正面列出適用者為:
1.政府興建分配者。
2.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捐款興建者。
3.政府提供土地由眷戶自費興建者。
4.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者。
所以其實有很多其他機關興建與違建的外省人聚落,雖然我們一般也會稱為眷村,但不是在法律定義的範圍內,這些年因為某些村落是違章建築的關係,也陸續被拆除。
比較早期的眷村,除了部分沿用日治時期的宿舍外,這些通常狀況都不錯,但很多還是非常克難的建築,像是用竹泥牆甚至屋頂蓋稻草。60年代後陸續有磚造的房舍,但大體而言,除非是高階人員居住的地方,否則一般居住的條件並不算太好,在那個反共復國、風雨飄搖的年代與資源匱乏的社會中,眷村也有一種特殊的隔離性與互助性,在生活空間狹小、公共設施缺乏,又有著共同的愛國概念,產生緊密而情感深刻交融的社區意識。而後因眷改興建新的大樓,部分眷戶也離開眷村,而且有很多混住的狀況,獨特的眷村味確實也慢慢的消逝。
此外,眷村的文化與現象對台灣的藝術創作也有很大的影響,不管在文學、電影、電視劇、舞台劇上面,都有很多精彩而令人感動的作品產生,探究其原因,在那個高壓統治的年代,一種是呼應反共愛國的政治正確意識的書寫,另外則是跳脫現實的書寫,以超現實手法來表達文學與藝術,例如由台灣現代詩詩人洛夫、張默和瘂弦於1954年發起,詩社成立於左營眷村,之後開始出版《創世紀詩刊》,是台灣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現代詩歌文學團體,在1960年代成為超現實主義的集聚地。而在80年代,眷村開始面臨改建拆除,許多眷村第二代出生的文藝界人士,也開始了多樣化眷村作品的創作。
高雄市透過文資手段,保留全台最大規模的眷村,也是全台唯一保留陸海空三軍眷村最完整的城市,近90公頃的保留眷村場域,像是鳳山黃埔新村、左營的明德、建業、合群,以及岡山的樂群與醒村,除了保留外還有顛覆傳統做法的以住代護政策。文化保存其實是需要長期的規劃與政策的推動,以住代護目前進入第三階段,從第一階段人才基地提供20萬元,到第二階段提供100萬的全民修屋計畫,到近期公告的眷村民宿計畫,都是希望以住為核心,好好的保護眷村。也為了讓老屋的修復活化能夠傳承延續,推動老屋勞動營,讓青年學子來認識老屋,認識眷村文化,並對老屋修繕的材料工法技術有近一步的瞭解,眷村生活月的推動,更是讓一般民眾可以親近眷村,走進眷村,體驗眷村。
即將開幕的再見886-台灣眷村文化園區(預計七月底開幕),我們拿出修繕好最精華的明德新村四棟將軍房舍,以眷村文化的策展來深度了解眷村,這只是第一期計畫,我們會陸續爭取資源,讓明德新村其他房舍充滿文化與歷史的內容,並更具文化厚度與廣度,來呈現這段歷史的完整脈絡。第一期的計畫包含明德2‧3號「眷村時代館」、明德4號「眷村聚樂部」、明德11號「眷村‧潮」分別呈現三大主題,展示眷村歷史發展、左營眷村特色及眷村的保存與活化;明德10號「眷村共生基地」是園區服務站,也是展現眷村文化活力、與大眾交流的創意基地。
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美國電影的敵人形象也變成了外星人,世界的局勢不斷的劇烈變遷,我們自己的文化保存工作也還要持續努力著。鳳山黃埔新村、左營的明德、建業、合群,以及岡山的樂群與醒村陸續的代管與活化,還有許多工作還有加強與努力的空間,社會認知、預算資源加上大家一起的努力,才能讓文化保存工作越做越好。
2018/07/26
文化生態多樣性的高雄 / 尹立
長期以來因為工業化印象的突出,藍領城市也一直是高雄市的代名詞,象徵著這座城市堅毅、努力、笑口常開、待人和善卻又爽朗大方,一種很實在的城市群像概念,這群人純樸而樂天知命,用雙手勞動與辛苦揮汗加認真打拼,困苦磨練讓他們更顯真誠而開朗豁達,這種庶民的並從底層長出來的文化面貌,其實是相當美麗而動人的。
卻也因為如此,相對於台北做為政經首都,台南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高雄人長期承擔缺乏精緻文化藝術的負面書寫。城市因為高度發展往白領工作型態的轉變過程中,隨著社經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以禮貌、冷淡、經濟導向、知識水平與文明等編織一種混合的面具,帶上這個面具後,有時候會呈現一種文明階級意識,透過不經意的符號化所形成的刻板印象,描繪成某種偏見的心理圖像,以此去論斷文明的高低。
這幾年隨著縣市合併與城市風貌的改變,以及大量藝文活動的產生,一些城市的書寫開始有了不同觀點。過往高雄常被工業、汙染、勞力密集大城之刻板印象所限,無法充分彰顯多元且多層的歷史論述與人群生活,高雄市的發展歷史深深地影響到城市空間紋理與文化資產樣貌,其中又以移民城市、軍事基地城市、工業城市、海陸運輸網絡節點、貿易城市等特徵最為明顯且深刻。比台北市土地面積將近11倍大,事實上高雄文化面貌多樣性與豐富性可以說是十分驚人的,除了移民性格強烈的漢人族群,這個城市有16個原住民族,連高雄舊名「打狗」也跟馬卡道族有關,加上客家文化鮮明的美濃,還有近年許多的新住民與這個城市共融,以及長期以來反叛性格強烈的社會運動,從清朝朱一貴、林爽文等諸多民變事件、日治時期簡吉的農民運動,到橋頭與美麗島事件,都可見高雄民風強悍反抗當權與追求更美好未來所做的努力,從高山到大海,從河流到台灣第一大港,從傳統聚落到現代化都市建設,有台灣第一石城,全台灣最大的書院,日治時期關於糖業、燃料、鐵路、港口、軍事等規劃建設,也保留全台灣最大的眷村文化景觀,加上農業、漁業、工業等……多元並置,若能撇除菁英主義心態,這個城市是值得用多元角度去好好欣賞體會。
文化資產是一座城市的涵養與底蘊,連結城市發展歷史與情感記憶,台灣文化資產意識這幾年雖有持續提升,但面對私人產權以文資法公權力介入的衝突不斷,甚至在法理上開始有很多不同的見解出現,而點狀的保留也時常見樹不見林,除了抽象而認知標準不一的情感面外,文化資產的保存核心邏輯是甚麼?這也牽涉到文化詮釋與哲學的思維觀點,過去台灣在不斷被殖民的過程中,每個時期也都有不同的文化破壞,像是漢人來了改變很多原住民的文化環境,城牆很多給日本人拆掉了,國民政府來了之後也把很多神社、鳥居改成了中國北方宮殿形式,眷改也把曾經列管達886個眷村拆到剩下沒多少個,時至今日,如何用更開放的心態面對過去的歷史,從整體城市歷史書寫與市民集體記憶的角度出發,強化大夥兒對高雄在地歷史與文化之認識,來思考我們的文化政策,而從經濟面來看,文化觀光與文化消費也都奠基在這些可以說動人城市故事的文化資產上。
長遠來說,當然高雄市點狀的文資保存與調查研究工作不會中斷,除了兩個國定遺址(鳳鼻頭與萬山岩雕),加上已經有一百多處有文資身分的地點,他們用各自的方式訴說著不同的時代故事外,同時建構城市歷史發展大時代大論述的工作也刻不容緩,目前在進行的「見城」、「興濱」與「眷村」的相關計畫,可以見證這個城市發展的大脈絡。
「見城」計畫,以左營「鳳山縣舊城」為核心,1826年建成,是台灣第一座磚石造的城池,也反應清朝因民變產生的新舊雙城的變遷,其實城內空間也有市定遺址,此刻也在進行考古工作,加上1662年明鄭就在此紮營,包含日治時震洋特攻隊與左營軍港的修築,以及與眷村共構的歷史,「鳳山縣舊城」目前具國定古蹟文化資產身分,其城門、城牆、護城河等建築與場域能印證高雄在清領時期文教政治社會發展的重要據點。
「興濱」計畫,日治時期哈瑪星是臺灣第一座以填海造陸打造之現代化整齊的街區,是現代化高雄的起源點,為高雄市最早有自來水、電力、電燈、電話的地區,擁有第一座現代化市場、新式碼頭、鐵路、火車站與百年前的築港工程。而更早因天津條約開港的打狗港,當時的哨船頭可算是一個清末外國人聚集的地方,是十分國際化場域,海關與洋商倉庫都在這,外國官方勢力、商船、傳教士透過打狗港的開港進入高雄,以旗後與哨船頭為中心,建立海關、領事館、教會、醫館,帶來西方的現代化體系,改變了高雄的風貌。
高雄透過文資手段,保留全台最大規模的眷村,也是全台唯一保留陸海空三軍眷村最完整的城市,近90公頃的保留眷村場域,像是鳳山黃埔新村、左營的明德、建業、合群,以及岡山的樂群與醒村,除了保留外還有顛覆傳統做法的以住代護政策。當時百萬的戰爭移民潮,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台灣共同居住生活,這段歷史與近代特殊的生活經驗與軍事文化都息息相關。
我們透過「見城」、「興濱」與「眷村」的相關計畫跳脫傳統點狀的文資保存,三大區塊整合有形空間結合無形記憶之方式,以文化治理的高度來思考城市方向與願景。
文化貴在多元,也貴在包容,歷史詮釋或有不同,透過認識城市、認識歷史,我們也可以選擇用不一樣的角度來思考自身與歷史的關係。
卻也因為如此,相對於台北做為政經首都,台南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高雄人長期承擔缺乏精緻文化藝術的負面書寫。城市因為高度發展往白領工作型態的轉變過程中,隨著社經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以禮貌、冷淡、經濟導向、知識水平與文明等編織一種混合的面具,帶上這個面具後,有時候會呈現一種文明階級意識,透過不經意的符號化所形成的刻板印象,描繪成某種偏見的心理圖像,以此去論斷文明的高低。
這幾年隨著縣市合併與城市風貌的改變,以及大量藝文活動的產生,一些城市的書寫開始有了不同觀點。過往高雄常被工業、汙染、勞力密集大城之刻板印象所限,無法充分彰顯多元且多層的歷史論述與人群生活,高雄市的發展歷史深深地影響到城市空間紋理與文化資產樣貌,其中又以移民城市、軍事基地城市、工業城市、海陸運輸網絡節點、貿易城市等特徵最為明顯且深刻。比台北市土地面積將近11倍大,事實上高雄文化面貌多樣性與豐富性可以說是十分驚人的,除了移民性格強烈的漢人族群,這個城市有16個原住民族,連高雄舊名「打狗」也跟馬卡道族有關,加上客家文化鮮明的美濃,還有近年許多的新住民與這個城市共融,以及長期以來反叛性格強烈的社會運動,從清朝朱一貴、林爽文等諸多民變事件、日治時期簡吉的農民運動,到橋頭與美麗島事件,都可見高雄民風強悍反抗當權與追求更美好未來所做的努力,從高山到大海,從河流到台灣第一大港,從傳統聚落到現代化都市建設,有台灣第一石城,全台灣最大的書院,日治時期關於糖業、燃料、鐵路、港口、軍事等規劃建設,也保留全台灣最大的眷村文化景觀,加上農業、漁業、工業等……多元並置,若能撇除菁英主義心態,這個城市是值得用多元角度去好好欣賞體會。
文化資產是一座城市的涵養與底蘊,連結城市發展歷史與情感記憶,台灣文化資產意識這幾年雖有持續提升,但面對私人產權以文資法公權力介入的衝突不斷,甚至在法理上開始有很多不同的見解出現,而點狀的保留也時常見樹不見林,除了抽象而認知標準不一的情感面外,文化資產的保存核心邏輯是甚麼?這也牽涉到文化詮釋與哲學的思維觀點,過去台灣在不斷被殖民的過程中,每個時期也都有不同的文化破壞,像是漢人來了改變很多原住民的文化環境,城牆很多給日本人拆掉了,國民政府來了之後也把很多神社、鳥居改成了中國北方宮殿形式,眷改也把曾經列管達886個眷村拆到剩下沒多少個,時至今日,如何用更開放的心態面對過去的歷史,從整體城市歷史書寫與市民集體記憶的角度出發,強化大夥兒對高雄在地歷史與文化之認識,來思考我們的文化政策,而從經濟面來看,文化觀光與文化消費也都奠基在這些可以說動人城市故事的文化資產上。
長遠來說,當然高雄市點狀的文資保存與調查研究工作不會中斷,除了兩個國定遺址(鳳鼻頭與萬山岩雕),加上已經有一百多處有文資身分的地點,他們用各自的方式訴說著不同的時代故事外,同時建構城市歷史發展大時代大論述的工作也刻不容緩,目前在進行的「見城」、「興濱」與「眷村」的相關計畫,可以見證這個城市發展的大脈絡。
「見城」計畫,以左營「鳳山縣舊城」為核心,1826年建成,是台灣第一座磚石造的城池,也反應清朝因民變產生的新舊雙城的變遷,其實城內空間也有市定遺址,此刻也在進行考古工作,加上1662年明鄭就在此紮營,包含日治時震洋特攻隊與左營軍港的修築,以及與眷村共構的歷史,「鳳山縣舊城」目前具國定古蹟文化資產身分,其城門、城牆、護城河等建築與場域能印證高雄在清領時期文教政治社會發展的重要據點。
「興濱」計畫,日治時期哈瑪星是臺灣第一座以填海造陸打造之現代化整齊的街區,是現代化高雄的起源點,為高雄市最早有自來水、電力、電燈、電話的地區,擁有第一座現代化市場、新式碼頭、鐵路、火車站與百年前的築港工程。而更早因天津條約開港的打狗港,當時的哨船頭可算是一個清末外國人聚集的地方,是十分國際化場域,海關與洋商倉庫都在這,外國官方勢力、商船、傳教士透過打狗港的開港進入高雄,以旗後與哨船頭為中心,建立海關、領事館、教會、醫館,帶來西方的現代化體系,改變了高雄的風貌。
高雄透過文資手段,保留全台最大規模的眷村,也是全台唯一保留陸海空三軍眷村最完整的城市,近90公頃的保留眷村場域,像是鳳山黃埔新村、左營的明德、建業、合群,以及岡山的樂群與醒村,除了保留外還有顛覆傳統做法的以住代護政策。當時百萬的戰爭移民潮,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台灣共同居住生活,這段歷史與近代特殊的生活經驗與軍事文化都息息相關。
我們透過「見城」、「興濱」與「眷村」的相關計畫跳脫傳統點狀的文資保存,三大區塊整合有形空間結合無形記憶之方式,以文化治理的高度來思考城市方向與願景。
文化貴在多元,也貴在包容,歷史詮釋或有不同,透過認識城市、認識歷史,我們也可以選擇用不一樣的角度來思考自身與歷史的關係。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