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9

發現高雄

高雄在台灣歷史發展的脈絡中,一直處於非中心的角色,相對於台南、台北先後當過政治與經濟中心,而台灣建省的首任巡撫是劉銘傳,將臺灣省城選在台中市建設,而在廢省前中部也一直是省政府所在,高雄雖是產業大城,但經常是在擔任產業與經濟供給者角色中被犧牲,但也因為如此,高雄有著自己堅韌與強悍的性格,也更加多元與包容,更少的虛偽與面具。

今年三月的見城大戲,我們從明朝海盜林道乾的傳說談起,再講到城牆的修築與變遷,如何的與朱一貴、林爽文事變後形成一縣雙城的故事。清領台灣的統治引發諸多民變,各種對清朝統治不滿的民變事件層出不窮,一般將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等稱為三大民變事件,大家知道朱一貴就在高雄內門養鴨,事變後左營才築起土城,而林爽文事變中的南路軍莊大田攻入土城,鳳山縣城才移至現今大家熟知的鳳山,而後左營再築起石城。

比較少人知道的,其實第一件清領時期事變也是發生在高雄,由鄭成功舊部蔡機功在岡山發動,規模雖然沒有三大民變來得大,但也是清朝民變的第一起。而近代講到橋頭事件、美麗島事件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也因此高雄一直被認為是民主聖地,若再追朔到日治時期的農民運動,高雄這種強悍反對統治強權性格就顯露無遺。

2018年11月,高雄在自製見城大戲後,又推出自製大劇-簡吉。簡吉是誰?他其實跟你我一樣,是個平凡人,我們都有家庭,是孩子、是父母親、是丈夫妻子等不同身分。不同的是,他是個理想家,一位少見站在農民立場、帶領農民爭取權利的理想家!1925年他組織了鳳山農民組合,1926年,與趙港、楊逵等創組臺灣農民組合,該組合為臺灣日治時期組織最為完整的農民運動團,一直為農民發聲,卻在1950年代犧牲於白色恐怖之中。可能少數人知道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女婿、大眾電腦董事長簡明仁就是簡吉之子。

2018年8月18日,農曆初8,在門號18號的旺來會社前,我們舉辦了台灣鳳梨工廠的開幕儀式,還記得幾個禮拜前哨船頭歷史場景的重現、眷村文化園區的啟用、見城館的啟用等,還有逍遙園的啟動修復與即將跟大家見面的貿易商大樓與三和銀行的修復後啟用,幾個大型自製的戲劇與各樣的出版陸續出來,高雄,這個豐富歷史層次堆疊的城市,在過去被工業化過程中忽略的文化故事,還有更多需要被發現、被挖掘。

2018/08/08

迎接臺灣鳳梨工場

高雄擁有台灣唯一古蹟鳳梨罐頭工場-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

我對九曲堂有很特殊的情感,就是因為我在這裡當兵,放假時從營區往火車站的路程,以及火車站內外的景致是我年輕歲月中很重要的記憶,但當時對於就在火車站對面的鳳梨罐頭工場其實不太有印象,接手文化局業務後,剛好在整修這座工場,很漂亮的歷史建築也將在八月中旬之後跟大家見面。

高雄市是唯一有所謂一縣雙城的特殊行政區,左營是鳳山縣舊城,歷經民變城牆被毀後移到鳳山新城,而目前大家熟知的鳳山就成為1895年之前清代鳳山縣治所在,1920年成立高雄州,州廳就設在高雄港旁,而後行政中心完全轉移到高雄市,鳳山及其周邊卻因為鳳梨罐頭產業創造新的希望與榮景。台灣第一家鳳梨罐頭工廠是由日本人岡村庄太郎在1902年所設,早期是使用在來種,1922年大量引進開英種,以鳳山街、大樹庄、九曲堂的鳳山郡為中心,是非常重要的鳳梨產業中心。1927年成立鳳梨罐頭同業組合,1928年在高雄與基隆設立鳳梨罐頭檢查所,1930年在日本總督府主導下成立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1946年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被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也就是1955年出售民營的台灣鳳梨股份有限公司,我們熟知的台鳳。

鳳梨罐頭產業曾經是台灣非常重要的外銷產業,極盛時年產值高達120億台幣,也養活無數家庭,80年代後台灣在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以及工資變高的社經條件下,掌握台灣鳳梨罐頭生產的台鳳公司與台東興業也往印尼等地投資,產業版圖也逐漸被泰國、菲律賓所取代。罐頭產業雖然沒落,但鳳梨產業也轉向鳳梨酥與其他的製品,持續的不斷的轉化與產出新的可能。

鳳山街與九曲堂一帶曾經密布大量的鳳梨罐頭工場,同時在全台灣在極盛時各地也都有鳳梨工場出現,當然隨著產業萎縮,陸續消失,而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就成為全台唯一具有文資身分的鳳梨罐頭工場。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的創辦人是台北大稻埕的實業家葉金塗(1882-?)。大正3年(1914)7月,葉金塗在臺北創立泰芳商會第一工場,從事鳳梨罐頭加工製作,並陸續在員林及大樹地區興建第二、三、四工場。隨著台灣總督府積極獎勵鳳梨事業,相繼引進、培育適於加工的鳳梨品種,台灣鳳梨加工產業日漸蓬勃。值此契機,葉金塗於大正14年(1925)南下九曲堂創設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男女員工有150人。後來變成國軍汽車保修場眷舍陸軍九曲新村(1945-2004),再之後登錄歷史建築與修復。

經文化局修復的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不僅對於整個鳳梨產業的發展之於社會、政治、文化、歷史、經濟與在地的脈絡有深刻的價值與意義,更是具有台灣唯一性的鳳梨產業歷史場域,鳳梨是臺灣知名的水果,有各式各樣好吃的品種與加工品,尤其臺灣的鳳梨酥更是世界知名的臺灣伴手禮。但很少人還記得臺灣早年是世界上鳳梨罐頭重要的產地之一,外銷量也曾經是世界第一。但後來鳳梨罐頭產業外移,現在鳳梨罐頭產業建築也只剩下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我們希望在這裡可以呈現臺灣鳳梨與鳳梨罐頭的種種,讓大家可以看到那一段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因此我們取名為臺灣鳳梨工場。

臺灣鳳梨工場有三棟建築物,分別有不同的用途。第一棟建築是一個i center,因為臺灣鳳梨工場的位置於九曲堂車站很近,我們希望他做為遊客來到大樹的旅遊資訊中心,裡面有大樹文史的介紹與旅遊資訊。第二棟建築是鳳梨產業館,主要介紹臺灣鳳梨罐頭的產業發展史,另外還有臺灣鳳梨的品種演變與鳳梨罐頭的介紹,尤其我們還收集了五十多張自日治時期以來臺灣的鳳梨罐頭標籤。第三棟建築是用來販售鳳梨相關產品,希望大家可以來此品嘗鳳梨食品與購買鳳梨相關文創商品。

基於臺灣鳳梨工場的位置與展示內容,能扮演二個角色,第一,大樹的文化資產密度相當高,也有著相當多的人文與產業特色,期待臺灣鳳梨工場能成為大樹文化旅遊觀光的起點,從這裡出發遊賞大樹的特色。第二,這裡成為臺灣鳳梨產業的亮點,尤其大樹是臺灣鳳梨重要的產地,更早在近百年前就有21家鳳梨罐頭工廠,相當具有歷史意義。

2018/07/26

再見886,886再見

台灣眷村文化園區

「眷村」之於全世界都是一種奇異而獨特的存在,二戰之後隨著美、蘇兩大集團的冷戰(Cold War),長達半世紀的政治對抗與整個國際情勢的發展,也形成東西德、南北韓,以及台灣與中國在經濟哲學與政治體制下不同的相應模式,從1945年至1950年間,中國各地近200萬軍民,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而隨國民政府遷徙至台灣後,有些是政府與機關配置在原先就有的日軍宿舍或是興建安置的村落,廣意而言,還有許多是榮民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相對於德、韓對抗從土地面積而言是接近的,台灣跟中國土地面積之懸殊是驚人的,五湖四海的人從廣大土地的中國聚集在台灣,語言與文化上差異的人們共同居住,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下,也形成非常獨特的生活聚落與文化現象。

關於眷村的數量有著不同的定義與統計,根據2005年國防部的統計數據,全國列管眷村共有886處,當然隨著時代的演變,尤其眷改條例的施行,現在眷村數量可以說是剩下零星的幾個。從國防部的角度,眷村指的是「軍眷住宅」,但很都多概念是包含其他公教人員及自行違建的眷村,甚至駐台美軍的宿舍有些也被稱為眷村,根據《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第三條本文詳列:「本條例所稱國軍老舊眷村,係指於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即1980年12月31日)以前興建完成之軍眷住宅。改建條例並正面列出適用者為:

1.政府興建分配者。
2.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捐款興建者。
3.政府提供土地由眷戶自費興建者。
4.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者。

所以其實有很多其他機關興建與違建的外省人聚落,雖然我們一般也會稱為眷村,但不是在法律定義的範圍內,這些年因為某些村落是違章建築的關係,也陸續被拆除。

比較早期的眷村,除了部分沿用日治時期的宿舍外,這些通常狀況都不錯,但很多還是非常克難的建築,像是用竹泥牆甚至屋頂蓋稻草。60年代後陸續有磚造的房舍,但大體而言,除非是高階人員居住的地方,否則一般居住的條件並不算太好,在那個反共復國、風雨飄搖的年代與資源匱乏的社會中,眷村也有一種特殊的隔離性與互助性,在生活空間狹小、公共設施缺乏,又有著共同的愛國概念,產生緊密而情感深刻交融的社區意識。而後因眷改興建新的大樓,部分眷戶也離開眷村,而且有很多混住的狀況,獨特的眷村味確實也慢慢的消逝。

此外,眷村的文化與現象對台灣的藝術創作也有很大的影響,不管在文學、電影、電視劇、舞台劇上面,都有很多精彩而令人感動的作品產生,探究其原因,在那個高壓統治的年代,一種是呼應反共愛國的政治正確意識的書寫,另外則是跳脫現實的書寫,以超現實手法來表達文學與藝術,例如由台灣現代詩詩人洛夫、張默和瘂弦於1954年發起,詩社成立於左營眷村,之後開始出版《創世紀詩刊》,是台灣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現代詩歌文學團體,在1960年代成為超現實主義的集聚地。而在80年代,眷村開始面臨改建拆除,許多眷村第二代出生的文藝界人士,也開始了多樣化眷村作品的創作。

高雄市透過文資手段,保留全台最大規模的眷村,也是全台唯一保留陸海空三軍眷村最完整的城市,近90公頃的保留眷村場域,像是鳳山黃埔新村、左營的明德、建業、合群,以及岡山的樂群與醒村,除了保留外還有顛覆傳統做法的以住代護政策。文化保存其實是需要長期的規劃與政策的推動,以住代護目前進入第三階段,從第一階段人才基地提供20萬元,到第二階段提供100萬的全民修屋計畫,到近期公告的眷村民宿計畫,都是希望以住為核心,好好的保護眷村。也為了讓老屋的修復活化能夠傳承延續,推動老屋勞動營,讓青年學子來認識老屋,認識眷村文化,並對老屋修繕的材料工法技術有近一步的瞭解,眷村生活月的推動,更是讓一般民眾可以親近眷村,走進眷村,體驗眷村。

即將開幕的再見886-台灣眷村文化園區(預計七月底開幕),我們拿出修繕好最精華的明德新村四棟將軍房舍,以眷村文化的策展來深度了解眷村,這只是第一期計畫,我們會陸續爭取資源,讓明德新村其他房舍充滿文化與歷史的內容,並更具文化厚度與廣度,來呈現這段歷史的完整脈絡。第一期的計畫包含明德2‧3號「眷村時代館」、明德4號「眷村聚樂部」、明德11號「眷村‧潮」分別呈現三大主題,展示眷村歷史發展、左營眷村特色及眷村的保存與活化;明德10號「眷村共生基地」是園區服務站,也是展現眷村文化活力、與大眾交流的創意基地。

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美國電影的敵人形象也變成了外星人,世界的局勢不斷的劇烈變遷,我們自己的文化保存工作也還要持續努力著。鳳山黃埔新村、左營的明德、建業、合群,以及岡山的樂群與醒村陸續的代管與活化,還有許多工作還有加強與努力的空間,社會認知、預算資源加上大家一起的努力,才能讓文化保存工作越做越好。

文化生態多樣性的高雄 / 尹立

長期以來因為工業化印象的突出,藍領城市也一直是高雄市的代名詞,象徵著這座城市堅毅、努力、笑口常開、待人和善卻又爽朗大方,一種很實在的城市群像概念,這群人純樸而樂天知命,用雙手勞動與辛苦揮汗加認真打拼,困苦磨練讓他們更顯真誠而開朗豁達,這種庶民的並從底層長出來的文化面貌,其實是相當美麗而動人的。

卻也因為如此,相對於台北做為政經首都,台南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高雄人長期承擔缺乏精緻文化藝術的負面書寫。城市因為高度發展往白領工作型態的轉變過程中,隨著社經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以禮貌、冷淡、經濟導向、知識水平與文明等編織一種混合的面具,帶上這個面具後,有時候會呈現一種文明階級意識,透過不經意的符號化所形成的刻板印象,描繪成某種偏見的心理圖像,以此去論斷文明的高低。

這幾年隨著縣市合併與城市風貌的改變,以及大量藝文活動的產生,一些城市的書寫開始有了不同觀點。過往高雄常被工業、汙染、勞力密集大城之刻板印象所限,無法充分彰顯多元且多層的歷史論述與人群生活,高雄市的發展歷史深深地影響到城市空間紋理與文化資產樣貌,其中又以移民城市、軍事基地城市、工業城市、海陸運輸網絡節點、貿易城市等特徵最為明顯且深刻。比台北市土地面積將近11倍大,事實上高雄文化面貌多樣性與豐富性可以說是十分驚人的,除了移民性格強烈的漢人族群,這個城市有16個原住民族,連高雄舊名「打狗」也跟馬卡道族有關,加上客家文化鮮明的美濃,還有近年許多的新住民與這個城市共融,以及長期以來反叛性格強烈的社會運動,從清朝朱一貴、林爽文等諸多民變事件、日治時期簡吉的農民運動,到橋頭與美麗島事件,都可見高雄民風強悍反抗當權與追求更美好未來所做的努力,從高山到大海,從河流到台灣第一大港,從傳統聚落到現代化都市建設,有台灣第一石城,全台灣最大的書院,日治時期關於糖業、燃料、鐵路、港口、軍事等規劃建設,也保留全台灣最大的眷村文化景觀,加上農業、漁業、工業等……多元並置,若能撇除菁英主義心態,這個城市是值得用多元角度去好好欣賞體會。

文化資產是一座城市的涵養與底蘊,連結城市發展歷史與情感記憶,台灣文化資產意識這幾年雖有持續提升,但面對私人產權以文資法公權力介入的衝突不斷,甚至在法理上開始有很多不同的見解出現,而點狀的保留也時常見樹不見林,除了抽象而認知標準不一的情感面外,文化資產的保存核心邏輯是甚麼?這也牽涉到文化詮釋與哲學的思維觀點,過去台灣在不斷被殖民的過程中,每個時期也都有不同的文化破壞,像是漢人來了改變很多原住民的文化環境,城牆很多給日本人拆掉了,國民政府來了之後也把很多神社、鳥居改成了中國北方宮殿形式,眷改也把曾經列管達886個眷村拆到剩下沒多少個,時至今日,如何用更開放的心態面對過去的歷史,從整體城市歷史書寫與市民集體記憶的角度出發,強化大夥兒對高雄在地歷史與文化之認識,來思考我們的文化政策,而從經濟面來看,文化觀光與文化消費也都奠基在這些可以說動人城市故事的文化資產上。

長遠來說,當然高雄市點狀的文資保存與調查研究工作不會中斷,除了兩個國定遺址(鳳鼻頭與萬山岩雕),加上已經有一百多處有文資身分的地點,他們用各自的方式訴說著不同的時代故事外,同時建構城市歷史發展大時代大論述的工作也刻不容緩,目前在進行的「見城」、「興濱」與「眷村」的相關計畫,可以見證這個城市發展的大脈絡。

「見城」計畫,以左營「鳳山縣舊城」為核心,1826年建成,是台灣第一座磚石造的城池,也反應清朝因民變產生的新舊雙城的變遷,其實城內空間也有市定遺址,此刻也在進行考古工作,加上1662年明鄭就在此紮營,包含日治時震洋特攻隊與左營軍港的修築,以及與眷村共構的歷史,「鳳山縣舊城」目前具國定古蹟文化資產身分,其城門、城牆、護城河等建築與場域能印證高雄在清領時期文教政治社會發展的重要據點。

「興濱」計畫,日治時期哈瑪星是臺灣第一座以填海造陸打造之現代化整齊的街區,是現代化高雄的起源點,為高雄市最早有自來水、電力、電燈、電話的地區,擁有第一座現代化市場、新式碼頭、鐵路、火車站與百年前的築港工程。而更早因天津條約開港的打狗港,當時的哨船頭可算是一個清末外國人聚集的地方,是十分國際化場域,海關與洋商倉庫都在這,外國官方勢力、商船、傳教士透過打狗港的開港進入高雄,以旗後與哨船頭為中心,建立海關、領事館、教會、醫館,帶來西方的現代化體系,改變了高雄的風貌。

高雄透過文資手段,保留全台最大規模的眷村,也是全台唯一保留陸海空三軍眷村最完整的城市,近90公頃的保留眷村場域,像是鳳山黃埔新村、左營的明德、建業、合群,以及岡山的樂群與醒村,除了保留外還有顛覆傳統做法的以住代護政策。當時百萬的戰爭移民潮,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台灣共同居住生活,這段歷史與近代特殊的生活經驗與軍事文化都息息相關。

我們透過「見城」、「興濱」與「眷村」的相關計畫跳脫傳統點狀的文資保存,三大區塊整合有形空間結合無形記憶之方式,以文化治理的高度來思考城市方向與願景。

文化貴在多元,也貴在包容,歷史詮釋或有不同,透過認識城市、認識歷史,我們也可以選擇用不一樣的角度來思考自身與歷史的關係。

2018/06/14




台灣唯一,只在高雄

高美館做為台灣第一個行政法人運作的公立美術館,與國際上公認最有創新動能足以反映當代精神的英國泰德美術館合作,這是泰德美術館第一次跟台灣的美術館進行館際合作,也是行政法人後高美館第一次的售票展,泰德美術館的展覽此次更是唯一台灣展出就在高雄,也是高美館第一次自行規劃營運的售票展,許多藝術史上的藝術家也是第一次在台灣展出。我相信這麼多第一次,絕對值得大家來高雄一遊。

很多人會問泰德美術館是倫敦的那個Tate嗎?

沒錯!這次超難得集結泰德英國館(Tate Britain)、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泰德利物浦館(Tate Liverpool)、泰德聖艾芙斯館(Tate St Ives) 的珍貴典藏大展!

此次展覽囊括眾多世界知名藝術家經典之作,除了大眾所熟悉的羅丹、雷諾瓦、竇加、馬諦斯、畢卡索、皮耶.波納爾、亨利.摩爾、法蘭西斯.培根、德.庫寧等大師之外,其中亦包含首次在臺灣公立美術館展出的作品,如盧西安.佛洛伊德、大衛.霍克尼、露易絲.布爾喬亞、翠西.艾敏等。其中皮耶.波納爾的作品更經由高雄市立美術館強力爭取,特別展出只在台灣站才看得到的作品。波納爾特別展出將只展到九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