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參加了一場有趣的會議,會議的命題主要討論是否指定哈瑪星擴大範圍的部分成為文化景觀,會中聽取了文化局,台鐵與民間團體的說法。濱線(Ha-Ma-Sen,哈瑪星)是日治時期最早的都市計畫區,代表著高雄現代城市的發軔,海陸運輸與倉儲轉運見證城市發展的脈絡,鐵道的文化肌理、棋盤格狀的街廓、老屋,皆有其迷人的風味,很適合發展精緻深度的小旅遊,但街道寬度與縱深不足,而且要到西子灣與英領館這些知名景點的必經之路,還有這幾年快速發展的駁二藝術特區,匯聚大量人潮,大型遊覽車穿插期間,好不熱鬧也好不舒服。
作為文資委員我第一時間的直覺反應就是要指定啊,怎麼可以放任破壞文化景觀周邊的過度開發,讓高雄這麼美的天際線消失,最後會議中很多委員提出各種不同觀點,但原則上同意指定文化景觀,只是會中看到台鐵的態度是很低聲下氣的一再退讓,而民間團體則非常義正詞嚴的大聲捍衛所謂的正義,形成有趣的對比。但畢竟台鐵還是場域的主要擁有代理人(我用代理人這詞是因為台鐵資產是屬於全民資產),而且文化景觀跟指定古蹟不同,後續還有很多的場域規劃需要跟台鐵協商。
過去兩個禮拜被無止境的會議搞到頭昏眼花,但恍神中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文化資產保存與經濟發展的結合不管是哪一方其實都不反對,除了運用比例的問題,營運的軟硬體模式思維真的差異非常大,台鐵在會中其實也提出很多日本很成功的案例,當然也被民間團體駁斥,老實說我也認為國外案例看似美好,但若由美學標準這麼低落的台鐵來規劃,我還真是沒有信心。
這幾年土地意識的抬頭,面對過去為了經濟發展而對環境高度破壞的模式被嚴重質疑,加上從威權到民主過程,由上而下的政令也希望透過公民參與決策的概念,強化社區意識與土地情感的連結,文化資產成為在地認同的母體,生活脈絡的土壤而讓各種公民運動蓬勃發展。這樣的氛圍下,大量的文化資產被指定保留,一開始可能編列一些修復預算,而後也會因為經費或種種原因,一部分變成蚊子館,ㄧ部分變成文化公署或是民間團體的辦公處,當然也有一些被BOT或是ROT出去。這些文化歷史場域各有各的被指定的理由,也因為場域的不同,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但不變的是空間場域如何被活化,變成這幾年非常熱門的討論議題,我光是在google打上文化資產活化關鍵字,各種論述與各種研討的訊息一大堆,從中央政府的文化部到各大學也都有對應部門,但在開發利益與場域保存上,以及保存下來之後如何活化?始終衝突不斷。這樣的衝突不只民間、財團與政府的關係,政府各部門因為各自職守與觀念其實也存在內部矛盾,各個地方政府在面對所謂現代化城市的建構,去工業化與去貧窮化與文化保存的衝撞還會持續下去,之前也有新聞訊息,台北市柯市長也打趣地說市政會議就看都發局與文化局在吵架。台灣是個眾聲喧嘩的國家,文化資產在歷史、科學、藝術等三大面向上,有學術上的價值判斷,不過在新聞媒體的呈現上很容易在誰的聲音大與誰抗爭較為激烈的呈現上,模糊了理性討論的空間,而不斷在大量點狀思維的保存概念下,也形成管理維護與運營的困難。
我的看法是:
1.運營困難其實是一種藉口,政府作為資源的分配者,藝術文化相關領域在國家總體資源分配上,始終佔據很少的部分,我們可以花幾百億辦個世大運,而不願意投入同樣資源在文化保存上面。拉長時間來看,現在開始作為,才有百年甚至千年的文化驕傲。
2.各個場域狀況不同,或不能一概而論,有的場域很大,有的很小,有一陣子活化思維是賣咖啡,現在拼命賣文創商品,有些空間適合招商,有些不適合,但都還是停留在單點式管理與運營的概念。若是以每個縣市為單位,整合旗下單點式的文化場域,好好進行品牌重整、場域論述、故事包裝、聯合行銷...不一定都是要導入商業運營,純粹的文化觀光更能贏得尊重。
3.商業上的價值評估,人潮是一個重要指標,但是要提供更深度的內容與更好的服務品質,不能只有超限利用的概念,我們的環境太擁擠吵雜,有時候還是需要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