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到台南探訪幾個文創聚落,昨天則到迪化街探訪三個點,接著到三峽訪視另外一個文創聚落,雖然是以文化部委員的身份,但其實每次都是學習之旅。
台南市我的故鄉,文化厚度毫無疑問,後續還會有幾個地方要跑,但老實說,就昨天兩個案子讓我比較有感覺。
最深刻就是三峽的甘樂文創,在峻丞短短的分享中,看到了他對於三峽土地的關懷與熱情,不只積極的連結在地的工藝家與年輕人,更有策略想法與行動力的將自己的熱情付諸實現,他做了好多事情,很難想像只有5個人在處理,包含出版樸實而有味道的甘樂文創雜誌、結合傳統工藝師跟大家對話、帶領年輕人淨溪、職人資料調研、協助在地業者品牌創新、從分享概念連結在地店家推動文化觀光...實在做得多到數不完的事情,而圍繞著旁邊的工藝家的大哥大姐也都非常相挺的說,就是因為被峻丞的熱情感動,源於對於家鄉的愛,透過甘樂文創這樣的小基地,喚起大家的行動與投入。
一個就是在迪化街的民藝埕,這個結合1920s書店、思劇場,還有陸續整理了迪化街的好幾個空間(包含屈臣氏大藥房),現在正式運營的有五個樓,未來還有兩間還在整理。以1920這個年代概念切入,周奕成先生非常清晰的論述在這個充滿哲學啟發的年代,不管從歷史事件脈絡或是人物典範的表達,1920年代之於迪化街不僅是蔣渭水先生1921年在此成立"臺灣文化協會"而有了意義,這個年代也是很多觀念思潮思辦激盪誕生的年代,也是步入我們所謂"現代"概念的關鍵年代,更是一個革命的年代。雖然沒有甘樂那樣的土地熱度,但卻創立一套清楚的運營模式,這其實蠻值得所謂文創設計工作者參考的,以"共創合營交工"的概念,慢慢的讓這些老房子加入很多年輕品牌的參與,展現新的生命力。當然迪化街有趣的不是都把老子搞成這樣,還是在這裡看到很多南北貨的店家、很多藥房跟一些有趣的店家,讓整個街景變得更有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