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博物館 your MARKET , our MUSEUM
展覽時間:2014.8.1-8.31
展覽地點:火腿藝廊 2F 高雄市鹽埕區大義街2-1號C7-6倉庫(駁二大義C7倉庫)
2014/07/29
2014/07/13
有機的駁二藝術特區
有機的駁二藝術特區
--樹德科技大學動畫與遊戲設計系助理教授 尹立
接觸駁二
時間拉回2006年,當時筆者任教於東方技術學院美術工藝系,因為協助學校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規劃「駁二文化公仔創意大賽」,由陳廷晉先生之作品「工人及漁婦」獲得首獎,當年並規劃了「駁二文化公仔創意特展」於C5倉庫展出,除了獲獎的作品展出外,另邀請許多國內外的角色創作團隊一同參與展演,引起相當大的迴響,這是我第一次跟駁二藝術特區的接觸。而後也就經常有機會到駁二逛逛,不過當時的駁二主要場地是C5與P2兩棟倉庫,除了C5維持展演能量,P2的使用率看來不高,若沒有活動,駁二其實顯得相當冷清。
現在的駁二已經成為台灣重要的文化藝術場域,每次到駁二,都會見到滿滿的人潮,過去講到駁二還要解釋半天,到了今日,駁二也已經成為台灣最具知名度的藝術景點。駁二的成功有許多的因素,也有許多內部與外部的人員共同的努力,我就從自己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與觀察。
熱情的港都城市-高雄
高雄,南台灣第一大城市,港口與海運的大城,重工業的大城,過去一直在台灣人的印象是一個藍領城市,甚至被認為是台灣的文化沙漠。
想起2005-2007年,那時候的我笨笨呆呆的因為一股理想,我帶著自己寫的一本企劃書,不斷去拜訪一些設計相關系所,不斷地被拒絕,甚至還被嘲笑,我只知道沒有任何成績之前,這些都是理所當然,2006年只有12系的參與在科工館的展出,兩年後在這樣的能量基礎上創辦了高雄設計節,2010年把專業展跟學生展做了區隔,也因此有了訴諸專業與國際化的高雄設計節,以及提供青年學子展現創意的平台-青春設計節,我總是希望青春設計節是在一個尊重年輕人創意的基礎上,鼓勵創新,以嶄新的姿態挑戰未知的世界,以創新的概念與設計跟著世界一起前進。
所以在2008年,筆者跟一群友人由民間的力量先自行籌劃,然後寫好相關計劃後分別找政府與企業洽談,創辦了高雄設計節(Kaohsiung Design Festival,簡稱KDF ),KDF不僅是台灣第一個城市設計節,也是高雄第一個由協會與官方共同合作的付費展覽,而這一切其實源自於2005年在中華民國設計師協會努力地奔走下,讓我們在設計相關學系密度最高的南台灣,先籌組了學生的設計聯展(南部青年創意科系聯展),因為年輕人的創意能量慢慢發酵,才有了後來的高雄設計節,之後我們針對學生與專業上的區隔,將學生展演命名為-青春設計節。
我最重要的概念是如何透過設計與藝術與大眾產生對話,過去台灣有許多由藝術家組成的空間,雖然很有特色,但跟大眾始終有非常大的距離,而要打造成這樣的目標,需要一個充滿發展潛力的基地,所以2008年設計節主展場雖然不在駁二,但當時我們已經選擇了駁二藝術特區置入一些展出,加上不同領域的大家共同的灌溉下,幾年發展下來,二十多個藝術倉庫,提供綿延不絕的創作內容,已經成為台灣最大的文創基地,更多文創產業與原創內容的加入,每年數百萬的參訪人數,也是台灣第一。
2009年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大力的推動下,駁二藝術特區進入新的階段,不見一般政府體系的公務員心態,反而看到目前在駁二這一群熱心的夥伴,讓駁二變得越來越可愛,我們也常常一起思考著,如何讓更多藝術家與設計師發揮更好的創意,並且可以跟民眾有更多的對話,產生更多的互動與體驗。
這是個由民間組織與政府攜手,結合年輕的學生、創意工作者,也不斷爭取企業的支援與媒體的協力,透過駁二這個基地不斷地向大眾輸出觀點想法與互動體驗,產生具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文創內容。在駁二之外,我們推動的創意逛大街,也讓城市處處有展場,讓創意人的想法可以更貼近大眾生活。
2010年,也協助了好漢玩字節的前期規劃,讓漢字這樣的文化元素可以跟科技藝術、建築空間、流行時尚、產品設計甚或一些實驗的元素融新匯舊、跨界撞擊。一開始只是單純的演繹以漢字為主題的車衣展,沒想到在策展團隊的討論下,越來越多的想法被激盪出來,而逐步擴大成後來相當驚人的展出規格。尤其在台灣來說,長期以來藝文創作的表現發展,以及文化消費的評估,南台灣總是被認為是相當的貧弱,尤其高雄過去更被認為是文化沙漠,所以能夠呈現出一個完全由南方策展團隊,並以華人文化圈的漢字成為創作文本,並得到廣大回應的展覽,實屬不易。並且被邀請將此原創內容輸出到中國南京市,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回應與交流。
展演核心就是希望不要讓漢字只是冰冷的呈現資訊,透過讓漢字好玩的想法,並把名稱定為好漢玩字節,其實就是一種玩文字的概念,好漢玩字其實就是漢字好玩、好玩漢字、玩漢字好……等等漢字獨有的排列玩法,再來當然就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機會,讓更多有創意的設計師與創作者知道高雄其實也要從文化沙漠的封號中走出另外一條軟實力的道路,同時也藉由收費展的方式,進一步培養文化消費的觀念與意識。
駁二角色的期盼
駁二越來越大了。
看著從原先的兩棟倉庫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二十多棟,成為全台灣最大的藝術倉庫群,不僅可以經常在此看到前衛、實驗與創意設計的作品展演,音樂、美食、國際數位內容公司…搭配著園區內各式各樣看似隨性擺放而又色彩繽紛的公共藝術作品,閃耀著南方的原創精神,也帶動港區發展文化脈絡下,獨特的藝術肌理。場區的工作夥伴也因為熱情的服務性格,連續兩年拿到天下雜誌的金牌服務獎,這都是別於其他政府文創園區採用BOT或是ROT的方式,而是由文化局工作同仁在官方的自主經營下,得到這樣好的成就。
現在的駁二,接納來自四面八方的想法,在綿延不絕的藝文活動帶領,激發了大量的創意設計表現,相對於其他的藝術場域,少了一些不敢接近的高貴感,卻更熱情的貼近大眾。從青春設計節、高雄設計節、好漢玩字節…等大型主題自行策展規劃,讓駁二也成為培養策展人以及年輕藝術家揮灑想法與實踐藝術表現的平台。
我們所處的世界總是不斷歷經一次又一次快速而又劇烈的變動,唯有持續性的創新,才能隨著地球往前轉動。從電視化、網路化到現在人手一機的智慧裝置,社會的快速流變帶來新形態的生活與創作表現模式,過往的知識經驗其實已然跟不上資訊的變化,未來是充滿不穩定的,也因為如此需要一個平台不斷地鼓勵以熱血來進行創作,與其追求不切實際的穩定,倒不如鼓勵年輕人追求創新的價值,加強觀察的敏銳度、保持對世界的熱情、擁抱學習的樂趣、注意自我感知的變化…
希望越來越大的駁二扮演重要的媒介,讓更多微小的想法匯聚,散發在地的創意文化,與大眾分享藝術養分,成為城市中啓迪創意的實踐。(完)
--樹德科技大學動畫與遊戲設計系助理教授 尹立
接觸駁二
時間拉回2006年,當時筆者任教於東方技術學院美術工藝系,因為協助學校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規劃「駁二文化公仔創意大賽」,由陳廷晉先生之作品「工人及漁婦」獲得首獎,當年並規劃了「駁二文化公仔創意特展」於C5倉庫展出,除了獲獎的作品展出外,另邀請許多國內外的角色創作團隊一同參與展演,引起相當大的迴響,這是我第一次跟駁二藝術特區的接觸。而後也就經常有機會到駁二逛逛,不過當時的駁二主要場地是C5與P2兩棟倉庫,除了C5維持展演能量,P2的使用率看來不高,若沒有活動,駁二其實顯得相當冷清。
現在的駁二已經成為台灣重要的文化藝術場域,每次到駁二,都會見到滿滿的人潮,過去講到駁二還要解釋半天,到了今日,駁二也已經成為台灣最具知名度的藝術景點。駁二的成功有許多的因素,也有許多內部與外部的人員共同的努力,我就從自己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與觀察。
熱情的港都城市-高雄
高雄,南台灣第一大城市,港口與海運的大城,重工業的大城,過去一直在台灣人的印象是一個藍領城市,甚至被認為是台灣的文化沙漠。
想起2005-2007年,那時候的我笨笨呆呆的因為一股理想,我帶著自己寫的一本企劃書,不斷去拜訪一些設計相關系所,不斷地被拒絕,甚至還被嘲笑,我只知道沒有任何成績之前,這些都是理所當然,2006年只有12系的參與在科工館的展出,兩年後在這樣的能量基礎上創辦了高雄設計節,2010年把專業展跟學生展做了區隔,也因此有了訴諸專業與國際化的高雄設計節,以及提供青年學子展現創意的平台-青春設計節,我總是希望青春設計節是在一個尊重年輕人創意的基礎上,鼓勵創新,以嶄新的姿態挑戰未知的世界,以創新的概念與設計跟著世界一起前進。
所以在2008年,筆者跟一群友人由民間的力量先自行籌劃,然後寫好相關計劃後分別找政府與企業洽談,創辦了高雄設計節(Kaohsiung Design Festival,簡稱KDF ),KDF不僅是台灣第一個城市設計節,也是高雄第一個由協會與官方共同合作的付費展覽,而這一切其實源自於2005年在中華民國設計師協會努力地奔走下,讓我們在設計相關學系密度最高的南台灣,先籌組了學生的設計聯展(南部青年創意科系聯展),因為年輕人的創意能量慢慢發酵,才有了後來的高雄設計節,之後我們針對學生與專業上的區隔,將學生展演命名為-青春設計節。
我最重要的概念是如何透過設計與藝術與大眾產生對話,過去台灣有許多由藝術家組成的空間,雖然很有特色,但跟大眾始終有非常大的距離,而要打造成這樣的目標,需要一個充滿發展潛力的基地,所以2008年設計節主展場雖然不在駁二,但當時我們已經選擇了駁二藝術特區置入一些展出,加上不同領域的大家共同的灌溉下,幾年發展下來,二十多個藝術倉庫,提供綿延不絕的創作內容,已經成為台灣最大的文創基地,更多文創產業與原創內容的加入,每年數百萬的參訪人數,也是台灣第一。
2009年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大力的推動下,駁二藝術特區進入新的階段,不見一般政府體系的公務員心態,反而看到目前在駁二這一群熱心的夥伴,讓駁二變得越來越可愛,我們也常常一起思考著,如何讓更多藝術家與設計師發揮更好的創意,並且可以跟民眾有更多的對話,產生更多的互動與體驗。
這是個由民間組織與政府攜手,結合年輕的學生、創意工作者,也不斷爭取企業的支援與媒體的協力,透過駁二這個基地不斷地向大眾輸出觀點想法與互動體驗,產生具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文創內容。在駁二之外,我們推動的創意逛大街,也讓城市處處有展場,讓創意人的想法可以更貼近大眾生活。
2010年,也協助了好漢玩字節的前期規劃,讓漢字這樣的文化元素可以跟科技藝術、建築空間、流行時尚、產品設計甚或一些實驗的元素融新匯舊、跨界撞擊。一開始只是單純的演繹以漢字為主題的車衣展,沒想到在策展團隊的討論下,越來越多的想法被激盪出來,而逐步擴大成後來相當驚人的展出規格。尤其在台灣來說,長期以來藝文創作的表現發展,以及文化消費的評估,南台灣總是被認為是相當的貧弱,尤其高雄過去更被認為是文化沙漠,所以能夠呈現出一個完全由南方策展團隊,並以華人文化圈的漢字成為創作文本,並得到廣大回應的展覽,實屬不易。並且被邀請將此原創內容輸出到中國南京市,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回應與交流。
展演核心就是希望不要讓漢字只是冰冷的呈現資訊,透過讓漢字好玩的想法,並把名稱定為好漢玩字節,其實就是一種玩文字的概念,好漢玩字其實就是漢字好玩、好玩漢字、玩漢字好……等等漢字獨有的排列玩法,再來當然就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機會,讓更多有創意的設計師與創作者知道高雄其實也要從文化沙漠的封號中走出另外一條軟實力的道路,同時也藉由收費展的方式,進一步培養文化消費的觀念與意識。
駁二角色的期盼
駁二越來越大了。
看著從原先的兩棟倉庫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二十多棟,成為全台灣最大的藝術倉庫群,不僅可以經常在此看到前衛、實驗與創意設計的作品展演,音樂、美食、國際數位內容公司…搭配著園區內各式各樣看似隨性擺放而又色彩繽紛的公共藝術作品,閃耀著南方的原創精神,也帶動港區發展文化脈絡下,獨特的藝術肌理。場區的工作夥伴也因為熱情的服務性格,連續兩年拿到天下雜誌的金牌服務獎,這都是別於其他政府文創園區採用BOT或是ROT的方式,而是由文化局工作同仁在官方的自主經營下,得到這樣好的成就。
現在的駁二,接納來自四面八方的想法,在綿延不絕的藝文活動帶領,激發了大量的創意設計表現,相對於其他的藝術場域,少了一些不敢接近的高貴感,卻更熱情的貼近大眾。從青春設計節、高雄設計節、好漢玩字節…等大型主題自行策展規劃,讓駁二也成為培養策展人以及年輕藝術家揮灑想法與實踐藝術表現的平台。
我們所處的世界總是不斷歷經一次又一次快速而又劇烈的變動,唯有持續性的創新,才能隨著地球往前轉動。從電視化、網路化到現在人手一機的智慧裝置,社會的快速流變帶來新形態的生活與創作表現模式,過往的知識經驗其實已然跟不上資訊的變化,未來是充滿不穩定的,也因為如此需要一個平台不斷地鼓勵以熱血來進行創作,與其追求不切實際的穩定,倒不如鼓勵年輕人追求創新的價值,加強觀察的敏銳度、保持對世界的熱情、擁抱學習的樂趣、注意自我感知的變化…
希望越來越大的駁二扮演重要的媒介,讓更多微小的想法匯聚,散發在地的創意文化,與大眾分享藝術養分,成為城市中啓迪創意的實踐。(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