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2

2015 潮穀互動藝術展 Super Good!

小弟與團隊策劃的展覽,歡迎來看!



「潮穀互動藝術展」於2月4日在高雄市左營區之大型文創新基地「紅頂穀創」隆重開幕!以當代最具話題性的互動藝術為主題,邀請來自臺灣、日本、馬來西亞及印尼共12位國內外頂尖藝術家及創作團隊共同展出,並由樹德科技大學互動後製團隊操刀,透過科技互動技術,賦予圖像作品新生命。



展覽邀請12位國內外頂尖藝術家、設計師共襄盛舉,其中有印尼新媒體藝術大師──亞迪 帕努吞( Adi Panuntun)、馬來西亞跨媒體藝術家──JAY LIM、日本遊戲角色設計師──程 亮介(Ryosuke Tei)、台灣潮流塗鴉藝術元老級團隊──ARC、多媒體動態影像設計創作團隊──MixCode Studio、Dosomthing Studio的負責人──王宗欣、少女系畫派藝術家──萬歲少女、新銳台灣藝術家──謝怡如、新生代插畫家──飛飛飛、小黃間插畫工作室負責人──林貝爾、72 Style Design Studio負責人──Macaca、新銳公仔設計師──羅賓唐,藝術家們將自身對生命各階段的體悟投射在穀物之中,並透過多元媒材融合,創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視覺饗宴。

四大主題 從穀物了解生命旅程




展覽規劃四大主題展區──「啟程」、「成長」、「豐收」、「分享」,內容包含街頭潮流塗鴉、插畫、動態影像、公仔雕塑、科技互動投影,立體裝置等多種形式,表達出對不同生命階段的感動,作品內容皆師法自然,取材於稻穀麥穗,匯聚創作者心中對大自然的深刻體悟。在這裡,每一件作品都是潮流與穀物交互生成的藝術有機體,當觀眾欣賞作品時,便會在心中激盪出新的想法,種下創意的種子,並吸收潮流能量發芽茁壯,形成自然的正循環,生生不息。

國際級講師現身說法 近距離學習大師經驗



展出期間特別規劃系列導覽講座,其三大主題:「潮‧國際」、「潮‧文化」、「潮‧生活」,由12位主講者輪番分享國際觀點、文化創意的體現以及藝術與生活的緊密連結,參展藝術家也將親自導覽介紹,近距離講解更能幫助觀眾了解作品意涵及創作理念;另有週日限定手作課程:「潮‧自然──創意職人手作坊」,其三大主題課程:「好印相」、「潮工藝」、「趣生活」將邀請專業手作講師,教大家如何動手實踐心中的無限創意!喜歡手作體驗與知性藝文展演的民眾千萬別錯過!

「潮穀互動藝術展」是一畝由藝術、思潮、自然、人文所滋養的沃土,藉由作品與觀眾對話,喚醒每個人心中那顆沉睡的種子,創造零距離的觀展體驗,釋放潮流藝術與自然穀物碰撞出的無限可能!

展覽名稱:潮穀互動藝術展 SUPER GOOD INTERACTIVE ART EXHIBITION
展出時間:2015年2月4日(六)~4月26日(日)
地點:紅頂穀創2F (高雄市左營區民族一路709號)



2014/12/06

TGP x Ryan Lu 塗鴉出版計畫!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常常可以見到許多塗鴉。

你是否也曾注意到…在街道上、地下道、高架橋下有許多塗鴉,
這些塗鴉是文字或圖像,內容通常幽默或戲謔,涵蓋生活心情至社會議題或政治內容。
你是否曾思考過…究竟是哪些人,在什麼情況,留下了這些塗鴉?
你是否曾猜測過…這些塗鴉背後的心情,想記錄的故事?
你是否曾懷疑過…這項起源於西方的文化,究竟是誰帶入台灣,如何在台灣發展,對於台灣潮流藝術又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臺灣塗鴉創作的元老呂學淵(Ryan Lu)先生,是將潮流文化帶入臺灣的重要人物之一,亦有人稱他為臺灣塗鴉教父。1989年在臺北民生東路廢棄的兵工廠,完成第一幅街頭塗鴉,作品帶有公眾議題與環保、諷刺當局等生活議題,期望透過街頭畫作與社會對話,引發反思與回饋。



徘迴在體制內外的塗鴉文化,曾經被冠上反文化的汙名,甚至是被視為觸犯公權力的非法運動。如今塗鴉在臺灣已逐漸發芽,越來越多人接觸這項藝術。

我發起這個群眾募資計畫,依呂學淵(Ryan Lu)的塗鴉創作為脈絡,我們將邀請對藝術領域有研究的教授、藝術評論家、藝術媒體、藝術家等產學界代表,針對臺灣塗鴉文化進行論述,並探討臺灣塗鴉在藝術發展的定位以及臺灣塗鴉文化未來發展的機會。

請大家多多支持。感恩!



2014/11/25

高雄海洋城市進化論/看設計 打造海洋城市美學

【撰文/何韋毅;攝影/王永年】
光之穹頂是由美籍藝術家水仙大師(Narcissus Quagliata)創作。(楊豐榮 攝)
看設計 打造海洋城市美學
十年前,若從國道一號南下,灰濛濛的天空以及工廠,通常會是人們對高雄的第一印象。接著,「臭」名昭彰的愛河以及棋盤格道路,便差不多把這個城市說盡了。於是,路過的旅人們也不久留,通常只待一晚,便往墾丁南去。
然而,如果你在這幾年造訪過高雄,應該會發現,天空或許依舊灰濛,工業區也仍在,但城市似乎有了些改變,不再那麼臭的愛河在夜裡與城市輝映著,荷蘭設計師霍夫曼的黃色小鴨游進了光榮碼頭,捷運美麗島站的光之穹頂,以及駁二……高雄有了更多的理由,讓旅人不再把高雄當作中繼站,而是開始願意停留一、兩天,認識這座城市。
台南出生、台北求學十多年,最後落腳於高雄教書,甚至發起了高雄設計節的尹立,在駁二的工作室裡,聊著這座讓他停留的第三座城市。「高雄不像行禮如儀的台北或台南,但多了一點點熱情與人情,而且不拘小節。」
高雄是用勞動與工業打下基底的,然而民國80年代是台灣產業從勞力轉技術密集的時期,「高雄卻沒有跟上這步,所以無論是經濟或文化發展,都與台北的差距越來越大。」但尹立把這段時間視為休養生息的機會,緊接著,傳統製造業的出走,文創發展的空間開始大了,而政府著手建設硬體,是第一步,「雖然我通常是反政府,但說到這部分,也不能全然抹煞。」尹立笑著給了但書。
先是整治了臭名遠播的愛河,接著開始保留綠地,而捷運車站的興建,也被他視為重要的階段,「台北市區裡的捷運站通常是住商共構,沒有太多空間可利用,但高雄的多數捷運站都有獨立站體,或是夠大的空間,於是成了公共藝術發揮的重要基地。」從美麗島站到中央公園站,甚至像中央公園以及一旁的城市光廊,還有文化中心圍牆的拆除,都是設計與綠意在城市發想與延伸。
但真正的轉捩點,是駁二的興起。這個緊鄰高雄港的倉庫群,在逐年的改造下,一棟一棟轉變為展館,尹立說:「我認為展覽不能斷,所以駁二的展期一直接連不斷,而這很重要,培養了市民習慣文化消費,欣賞藝術的行為。」
叁捌。旅居內部一隅。
以駁二為中心輻射出去,是老街區與老屋的改造潮,帶著斑駁歷史感的五金街被規畫為綠地,一間間充滿特色的店面開始出現,這或許是駁二工作團隊在創業維艱時,意想不到的結果。「不妨來鹽埕區這一帶走走,新一代的設計力在這裡展露無遺。」尹立推薦了他很欣賞的幾間店,第一個便是「Mars 睦工場」。
「Mars 睦工場」前身是間藥局,蓋在三十年前鹽埕區最輝煌的時代,風華起了又落,鹽埕的時代過去,老街區沉寂了許久。駁二的興起,讓年輕的Jimmy 嗅到這或許是在地人一搏的機會,「Mars睦工場」咖啡館便在這樣的契機下出現。
工業元素是鹽埕充滿鋼鐵風格最好的詮釋,加上Jimmy 的爺爺在鹽埕以廢料回收起家,於是Jimmy 把鋼鐵金屬以及回收木放進空間,當時圓山飯店在整修,拆下不用的樑柱也被Jimmy 拿來當作店裡的承板。而店內空間的推進與安排,高吧區、餐點區、沙發區以及適合聚會的大型方桌,都在實踐他的理念:設計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想為城市的空間定位」是Jimmy 的期許,尹立則說:「在這空間裡,可以感受到年輕人的態度。」
「叁捌。旅居」,是自北部返鄉的邱承漢,將外婆的禮服店老屋新裝的旅居空間。他說,老鹽埕的人們喜歡拉著椅子,坐在騎樓下聊天下棋,所以他將『叁捌。旅居』的騎樓往內推,試圖打破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界線,找回老鹽埕的常民生活感。一座鐵梯架設在被創造出來的騎樓,鐵的材質,更與前身為大五金街的公園路以及充滿工業風格的鹽埕呼應。如果站在鐵梯上,還可以看到早期高雄最繁華的商場,舊崛江。
「台灣人過去太講求CP 值而忘了怎麼生活,」學會生活,是尹立認為建立城市美學的基礎,「最懂得生活、城市氛圍最好的,還是台南,但高雄有更好的環境和格局,這一代的年輕人已經開始動起來。」尹立也不忘叮嚀我,三餘書店、高雄美術館、大東藝術園區、蓮池潭,都是認識高雄很好的選擇。
高雄這些年有什麼改變?我想,是這座海洋城市在原本開闊的格局下,有了更明晰的輪廓。

2014/08/24

創意人才構築城市未來競爭力

過去高雄給予大眾刻板的港口運輸、重工業、藍領、文化沙漠等等的印象,在台灣經濟發展由勞力密集進入技術與資本密集的脈絡中,高雄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承擔高度工業污染與人文素質的負面想像與書寫,此次氣爆事件更是讓我們重新省思城市發展的未來性,除了更好的環境與生活品質,在下一波發展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到邁向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中,讓更多創意人才可以發揮所長,重新想像城市的未來,為社會作出貢獻。

成功的創意城市與創意的新事業有幾個共通的要點:
1.優秀的創意工作者。
2.對具備創意、創新、創業的人才提供友善的生活與資本環境。
3.鼓勵創造差異、創造新意與創造公益的文化價值。

把創意人才當成競爭力的指標是眾多先進國家與城市努力的策略方向,政策推動上如何吸引、留住和培育創意人才已經逐漸成為重要的討論,新經濟是以觀點、調研、風格、創新、科技為主要動力,因此具備藝術、設計、創意、美學等高素質人力資源也是社會進步、經濟繁榮以及文化傳播的象徵。

2014/07/29

【火腿展覽】菜市場博物館 your MARKET , our MUSEUM

菜市場博物館  your MARKET , our MUSEUM

展覽時間:2014.8.1-8.31
展覽地點:火腿藝廊 2F   高雄市鹽埕區大義街2-1號C7-6倉庫(駁二大義C7倉庫)















「 我們每天會去好幾次去便利商店,
   一週可能會去一次量販店,但是你有多久沒去菜市場了

2014/07/13

有機的駁二藝術特區

有機的駁二藝術特區
--樹德科技大學動畫與遊戲設計系助理教授 尹立

接觸駁二

時間拉回2006年,當時筆者任教於東方技術學院美術工藝系,因為協助學校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規劃「駁二文化公仔創意大賽」,由陳廷晉先生之作品「工人及漁婦」獲得首獎,當年並規劃了「駁二文化公仔創意特展」於C5倉庫展出,除了獲獎的作品展出外,另邀請許多國內外的角色創作團隊一同參與展演,引起相當大的迴響,這是我第一次跟駁二藝術特區的接觸。而後也就經常有機會到駁二逛逛,不過當時的駁二主要場地是C5與P2兩棟倉庫,除了C5維持展演能量,P2的使用率看來不高,若沒有活動,駁二其實顯得相當冷清。

現在的駁二已經成為台灣重要的文化藝術場域,每次到駁二,都會見到滿滿的人潮,過去講到駁二還要解釋半天,到了今日,駁二也已經成為台灣最具知名度的藝術景點。駁二的成功有許多的因素,也有許多內部與外部的人員共同的努力,我就從自己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與觀察。

熱情的港都城市-高雄

高雄,南台灣第一大城市,港口與海運的大城,重工業的大城,過去一直在台灣人的印象是一個藍領城市,甚至被認為是台灣的文化沙漠。

想起2005-2007年,那時候的我笨笨呆呆的因為一股理想,我帶著自己寫的一本企劃書,不斷去拜訪一些設計相關系所,不斷地被拒絕,甚至還被嘲笑,我只知道沒有任何成績之前,這些都是理所當然,2006年只有12系的參與在科工館的展出,兩年後在這樣的能量基礎上創辦了高雄設計節,2010年把專業展跟學生展做了區隔,也因此有了訴諸專業與國際化的高雄設計節,以及提供青年學子展現創意的平台-青春設計節,我總是希望青春設計節是在一個尊重年輕人創意的基礎上,鼓勵創新,以嶄新的姿態挑戰未知的世界,以創新的概念與設計跟著世界一起前進。

所以在2008年,筆者跟一群友人由民間的力量先自行籌劃,然後寫好相關計劃後分別找政府與企業洽談,創辦了高雄設計節(Kaohsiung Design Festival,簡稱KDF ),KDF不僅是台灣第一個城市設計節,也是高雄第一個由協會與官方共同合作的付費展覽,而這一切其實源自於2005年在中華民國設計師協會努力地奔走下,讓我們在設計相關學系密度最高的南台灣,先籌組了學生的設計聯展(南部青年創意科系聯展),因為年輕人的創意能量慢慢發酵,才有了後來的高雄設計節,之後我們針對學生與專業上的區隔,將學生展演命名為-青春設計節。

我最重要的概念是如何透過設計與藝術與大眾產生對話,過去台灣有許多由藝術家組成的空間,雖然很有特色,但跟大眾始終有非常大的距離,而要打造成這樣的目標,需要一個充滿發展潛力的基地,所以2008年設計節主展場雖然不在駁二,但當時我們已經選擇了駁二藝術特區置入一些展出,加上不同領域的大家共同的灌溉下,幾年發展下來,二十多個藝術倉庫,提供綿延不絕的創作內容,已經成為台灣最大的文創基地,更多文創產業與原創內容的加入,每年數百萬的參訪人數,也是台灣第一。

2009年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大力的推動下,駁二藝術特區進入新的階段,不見一般政府體系的公務員心態,反而看到目前在駁二這一群熱心的夥伴,讓駁二變得越來越可愛,我們也常常一起思考著,如何讓更多藝術家與設計師發揮更好的創意,並且可以跟民眾有更多的對話,產生更多的互動與體驗。

這是個由民間組織與政府攜手,結合年輕的學生、創意工作者,也不斷爭取企業的支援與媒體的協力,透過駁二這個基地不斷地向大眾輸出觀點想法與互動體驗,產生具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文創內容。在駁二之外,我們推動的創意逛大街,也讓城市處處有展場,讓創意人的想法可以更貼近大眾生活。

2010年,也協助了好漢玩字節的前期規劃,讓漢字這樣的文化元素可以跟科技藝術、建築空間、流行時尚、產品設計甚或一些實驗的元素融新匯舊、跨界撞擊。一開始只是單純的演繹以漢字為主題的車衣展,沒想到在策展團隊的討論下,越來越多的想法被激盪出來,而逐步擴大成後來相當驚人的展出規格。尤其在台灣來說,長期以來藝文創作的表現發展,以及文化消費的評估,南台灣總是被認為是相當的貧弱,尤其高雄過去更被認為是文化沙漠,所以能夠呈現出一個完全由南方策展團隊,並以華人文化圈的漢字成為創作文本,並得到廣大回應的展覽,實屬不易。並且被邀請將此原創內容輸出到中國南京市,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回應與交流。

展演核心就是希望不要讓漢字只是冰冷的呈現資訊,透過讓漢字好玩的想法,並把名稱定為好漢玩字節,其實就是一種玩文字的概念,好漢玩字其實就是漢字好玩、好玩漢字、玩漢字好……等等漢字獨有的排列玩法,再來當然就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機會,讓更多有創意的設計師與創作者知道高雄其實也要從文化沙漠的封號中走出另外一條軟實力的道路,同時也藉由收費展的方式,進一步培養文化消費的觀念與意識。

駁二角色的期盼

駁二越來越大了。

看著從原先的兩棟倉庫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二十多棟,成為全台灣最大的藝術倉庫群,不僅可以經常在此看到前衛、實驗與創意設計的作品展演,音樂、美食、國際數位內容公司…搭配著園區內各式各樣看似隨性擺放而又色彩繽紛的公共藝術作品,閃耀著南方的原創精神,也帶動港區發展文化脈絡下,獨特的藝術肌理。場區的工作夥伴也因為熱情的服務性格,連續兩年拿到天下雜誌的金牌服務獎,這都是別於其他政府文創園區採用BOT或是ROT的方式,而是由文化局工作同仁在官方的自主經營下,得到這樣好的成就。

現在的駁二,接納來自四面八方的想法,在綿延不絕的藝文活動帶領,激發了大量的創意設計表現,相對於其他的藝術場域,少了一些不敢接近的高貴感,卻更熱情的貼近大眾。從青春設計節、高雄設計節、好漢玩字節…等大型主題自行策展規劃,讓駁二也成為培養策展人以及年輕藝術家揮灑想法與實踐藝術表現的平台。

我們所處的世界總是不斷歷經一次又一次快速而又劇烈的變動,唯有持續性的創新,才能隨著地球往前轉動。從電視化、網路化到現在人手一機的智慧裝置,社會的快速流變帶來新形態的生活與創作表現模式,過往的知識經驗其實已然跟不上資訊的變化,未來是充滿不穩定的,也因為如此需要一個平台不斷地鼓勵以熱血來進行創作,與其追求不切實際的穩定,倒不如鼓勵年輕人追求創新的價值,加強觀察的敏銳度、保持對世界的熱情、擁抱學習的樂趣、注意自我感知的變化…

希望越來越大的駁二扮演重要的媒介,讓更多微小的想法匯聚,散發在地的創意文化,與大眾分享藝術養分,成為城市中啓迪創意的實踐。(完)

2014/04/27

大家加油

土地肥沃需要腐壞的生物;歡喜豐收的前置作業需要惡臭的豬屎。

好多朋友關心與憂慮社會的衝撞,拉高角度,換個視野看,政治的腐敗、惡臭的制度,是一個好機會讓台灣青春的能量帶領大家向上提昇。

2014/02/26

熱情的港都城市-高雄

高雄,南台灣第一大城市,港口與海運的大城,重工業的大城,過去一直在台灣人的印象是一個藍領城市,甚至被認為是台灣的文化沙漠。

2008年,我跟一群友人由民間的力量先自行籌劃,然後寫好相關計劃後分別找政府與企業洽談,創辦了高雄設計節KDF,KDF不僅是台灣第一個城市設計節,也是高雄第一個與官方合作的付費展覽,而這一切其實源自於2005年在設計師協會努力地奔走下,讓我們在設計相關學系密度最高的南台灣,先籌組了學生的設計聯展,因為年輕人的創意能量慢慢發酵,才有了後來的高雄設計節,之後我們針對學生與專業上的區隔,將學生展演命名為-青春設計節。

我最重要的概念是如何透過設計與藝術與大眾產生對話,過去台灣有許多由藝術家組成的空間,雖然很有特色,但跟大眾始終有非常大的距離,而要打造成這樣的目標,需要一個充滿發展潛力的基地,所以2008年設計節主展場雖然不在駁二,但當時我們已經選擇了駁二藝術特區置入一些展出,幾年發展下來,近30個藝術倉庫,提供綿延不絕的創作內容,已經成為台灣最大的文創基地,更多文創產業與內容的加入,每年數百萬的參訪人數,也是台灣第一。

2009年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大力的推動下,駁二藝術特區進入新的階段,不見一般政府體系的公務員心態,反而看到目前在駁二這一群熱心的夥伴,讓駁二變得越來越可愛,我們也常常一起思考著,如何讓更多藝術家與設計師發揮更好的創意,並且可以跟民眾有更多的對話,產生更多的互動與體驗。

這是個由民間組織與政府攜手,結合年輕的學生、創意工作者,也不斷爭取企業的支援與媒體的協力,透過駁二這個基地不斷地向大眾輸出與互動體驗,產生具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內容。在駁二之外,我們推動的創意逛大街,也讓城市處處有展場,讓創意人的想法可以更貼近大眾生活。

下一階段我們還有很多功課要做,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無法形成足夠大的產業,但我們會繼續努力,結合內容創作、政策引導、創意聚落與文創產業發展,讓高雄文創可以進階到下一個階段。

尹立

台灣設計師協會 創會理事長
樹德科技大學 助理教授
高雄設計節 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