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年了。
2008年充滿理想卻又莽撞的創立高雄設計節,從最早與英國文化協會合作主展覽「RE-IMAGING THE CITY藝想城市」與國際一流創意、設計團隊開發與交流的活動,我們嘗試與國際創意接軌;2009年主展覽由新加坡國際策展團隊Black Design所規劃的Utterubbish, a collection of UseLess Ideas展,是以全新展覽概念來詮釋資源與創意的能量。2010年開始我們從前兩年學習到的策展經驗,開始由台灣策展人來策劃以「Design Possible」作為設計發想,借以討論設計的可能與能量,以想像框作為視覺的主軸,更是希望大家對於生活有更多的創意想像,遨遊在設計的天空中。今年我們更聚焦於南方精神,規劃今年一系列的活動,以更在地的內容為核心,其實也是展現自信的開始。
前幾年的論述中,我提到許多國際上的創意城市,未必位在政經首都,像是米蘭、加州、西雅圖、京都、愛丁堡…試圖為高雄在台灣的創意角色上,找到一個位置。但我們清楚地知道,造就高雄的存在我們必須謙卑的感謝過去勞動力移民,但面對未來,高雄更該張開雙臂歡迎創造力移民。
就好像主展覽所在的駁二藝術特區,原本是象徵勞力密集產業的倉庫,因為創意,它成為台灣重要的文藝亮點,也好比戶外擺設的工人漁婦,藍領階層的代表也在設計師的巧手下,變成我們空間中最富創意的當代藝術品。過去高雄的港口肩負著加工出口的機能,在港邊的駁二也從擔任貨品轉運到今日已經成為創造力的轉運站,也連結今年將近七十個展演與活動的創意逛大街,也連結著未來城市變身為創意城市的潛力。
高雄設計節一年一年來看,就只是活動,這活動提供一個創意媒合平台,不僅媒合可能的產業發展,更媒合年輕創意工作者更親近這個城市。一個城市不會因為一個高雄設計節就成為創意城市,也不會因此就讓城市居民感到驕傲。但是一個可以持續舉辦,甚至可以到十年、二十年的高雄設計節就成為一個城市轉型概念改造運動,在這個城市的居民更可以驕傲的說,我們用最實際的支持來鼓勵年輕人到這個城市來創新、來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