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9

台灣的藝想城市-高雄

2008年,筆者與一群台灣設計界的朋友發起,在位處南台灣的高雄市主辦第一屆的高雄設計節。在發起這樣的城市創意活動時,很高興的與英國文化協會、onedotzero合作Re-Imagining the City藝想城市計畫,成為該計畫在亞洲的合作夥伴之一。從南方出發,我們來聊聊關於台灣的城市創意。

一、台灣南方-創意沃土

如果紐約是展示櫥窗,加州就是培養創意工作者的沃土。

許多人問為何台灣第一個以城市發起的國際設計節發生在高雄,而不是在台北?我嘗試以國際上一些主要國家對於創意設計產業的發展架構,提出這樣的看法。

君不見美國最重要的電影產業是在加州,許多藝術家與創意工作者也都在加州進行創作;法國的巴黎有其迷人的性格,但講到坎城影展、里昂藝術節更是聞名全球;義大利是時尚設計的代名詞,但卻不是發生在羅馬,而是一個小小的米蘭成為全球的創意設計之都;2008年利物浦被設定為歐洲的文化首都,在英國它只是第三城市,但是風靡全世界的披頭四樂團即出自利物浦,而近年來的足球文化,讓整個城市瀰漫著英格蘭足球迷的瘋狂和驕傲。鄰近的韓國是典型的亞洲國家,總體資源幾乎集中在首爾,但卻能透過斧山影展建立城市的自信與獨特性...看東京京都、首爾釜山間的分工對應結構,將台灣南部發展原創、北部與之輸出的關係建立起來,或許可以是台灣發展軟力量的思惟。

未來國際上是城市跟城市的競爭,城市跟人才之間的關係密切,城市培養人才,人才造就城市。城市一方面扮演了跟其他區域的連結關係,另一方面透過當地人才的專業優勢,創造城市的優勢價值。事實上過去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爭第一,慢慢的則是省思到城市特色才是最重要的,如何透過軟性思惟創造差異化的城市品牌,城市則提供人才具有發展潛力的舞台。

台灣南方生活步調舒緩、場域寬闊,這種舒緩的空間,正是培養想像力的極佳環境,加上南方的開拓性與實驗性,過去台灣以製造為主的產業條件下,依然從南方開啟許多影響深遠的創意事件,從墾丁的春天吶喊帶動樂團時代,影響到後來的海洋音樂祭、電影練習曲中由高雄出發的單車環島帶動全台的單車樂活風潮、海角七號顯現南台灣的草根性與創造性進而引發新一波的觀影浪潮、加上大多的自創品牌集中在南方,軟性人才培育的創意設計科系密度高、更遑論南方本身就是台灣文化發展之重鎮...,南方緩慢的呼吸節奏和陽光,是真正能醞釀創意的養分。大部分的首都,都是移民結構的住民,經濟活動最頻繁當然是很大的原因,首都台北毋庸置疑,一直是政治、商業與媒體的櫥窗,但文化的原創性比較起來南方就自信許多;創意本來就是在無壓力的狀態下攤開才有它的呼吸,才能天馬行空,才能熱情奔放,南部的節奏相對緩,對人文發展來說,少了商業政治生存等壓力,天馬行空的可能性也相對開闊。作為台灣唯二的直轄市,南方最大的城市-高雄市,本身在硬體環境上自是最佳的平台,只是如何透過更多的軟性思惟,以南方的本質出發創造專業價值優勢,並扮演跟亞洲其他國家的創意連結,讓高雄市成為創意輸出以及跟國際接軌的窗口,再加上發展文創其實是需要更多民眾的參與,這些都是當初在策辦高雄設計節時,很重要的思考環節。

二、大眾參與共同書寫創意城市

我們總是習慣把閱讀城市這件事,交給藝術家、作家與詩人,他們利用細膩、獨特而敏銳的感知,描述他們眼中的城市與符號象徵。其實城市的故事是諸多條件下產生的,城市的記憶、活動、文化內涵更是需要大眾的參與,居住在城市中的一員,並不單純是個被動的讀者,而是整個空間文本的個別作者,書寫屬於城市的集體經驗。

城市設計符號系統,像是政府與企業的辦公處、商業空間、交通道路設計、美學、文化與歷史意涵,這些符號系統運作的過程,以及這些符碼背後的文化與社會意識的集合,形塑我們對城市的印象與生活的觀察,在這個空間的居民,都是共同書寫與閱讀這些符號的角色,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在空間中活動,有為了生活所需要的工作,也有社交與各種文化活動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在成就這個城市的空間書寫與閱讀,書寫的是自己與整個城市的互動,閱讀的是自己在所有互動過程中所親自描繪的城市空間文本故事。

紛雜多面是屬於城市的特質,不同的城市也都有不同的故事,故事不一定都是美麗的,也可能是醜陋、悲慘、痛苦的,符號意義也有其多義性,閱讀這些符號意義並非是單向的,而是一種動態的解讀,不同的文化活動正好讓我們親近與品味城市的這些故事。城市的符號系統會因不同的使用者而呈現不同的面貌,在城市空間中,未必人人處在相等的地位,也造成不同的感知與認同。為了很多的理由,城市設計者架構出空間使用的概念,想要形塑出城市的集體認同,最快的方式,就是透過硬體的建設,以為弄個超大型建築物,城市居民就會覺得很了不起,但別忘了一個城市的驕傲,除了硬體,軟體的部份也是不可或缺。

空間與硬體建設經常被當成閱讀城市符號的主體,但隱於實體下是一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空間,也承載著城市歷史的過去與現在。城市是經過刻意設計規畫的空間,種種的限制與規範服務於某些功能與意義,各種建築物填塞在空間當中,高大壯美的硬體成為顯著的、易於辨認的符號表象,如同我們介紹巴黎,少不了介紹艾菲爾鐵塔與凱旋門,但不能忽略的,巴黎也是時尚、藝術、人文之都,我們會想到這裡購買LV的精品、看服裝秀、香水、葡萄酒、美食,情人與浪漫,還有在咖啡館內想像知識份子的辯論及醞釀思潮,人文薈萃與各種想像的交流激盪,形成我們對於巴黎這個城市的想像符號。

也因此2008年的高雄設計節Kaohsiung Design Festival(KDF08)與藝想城市計畫合作,並持續在2009年,以及在將來持續的辦理,引進更多國際的、專業的、在地的、年輕的創意設計內容,更重要的是,透過藝術家與民眾的集體參與,創造一個關於高雄-美與創意的城市的共同書寫與閱讀。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