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2

第三講:設計與台灣社會變遷1

設計管理(3)
第三講:設計與台灣社會變遷1
授課:Aaron Yin

上一篇文章中觀察到整個設計發展的趨勢,筆者也談論到幾個將來設計會面臨到的趨勢,另外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另一個則是對於在地區域特色的重視,在越來越強調差異化的今天,能夠掌握區域發展與社會文化脈絡,也會在將來全球設計行銷體系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這裡我們更貼近的來看設計跟台灣近代歷史發展的相對關係,或許可以提出一些關於設計本土化與設計國際化的思考。這裡我採用的是以編年的方式,將當時的社經事件與設計的事件來加以比對,來探悉設計在台灣的發展過程,也或許可以進一步思考設計未來在台灣所擔任的角色。

二次大戰之前:

現代設計的概念主要還是跟西方設計運動有關,從發展的技術層面來說,最早可以大量生產與發行的媒體,當然就是平面媒體,而平面媒體的發展與印刷術息息相關。從1796年Aloys Senefelder(巴伐利亞人、德國,1771–1834)發明了平板印刷技術(石版印刷術,是在具有多孔性、善吸水、質地細密,且能較長時間 保留水分的石版石上,用脂肪性物質直接描繪、書寫圖畫和文字,再經化學腐蝕而製成的石版上進行印刷的繪石石印術),而後在1837年法國人Godefroy Engelmann(1788-1839)為彩色平板印刷命名為chromolithographie,而後經過不斷的改良,例如美國人Richard M. Hoe(1812-1886)改良了輪轉印刷技術,讓印刷費用大幅降低,期間加上攝影術的發明,種種在於技術的改良與進步,到今日各種美觀、價廉的平面設計品得以迅速普及。

1896年,日本人田川在台北創立了《台灣新報》,這可能是台灣最早的報紙,當時已經有廣告的出現,而在1898年《台灣新報》更名為《台灣日日新報》。

1902年,台北總督府開始設立師範教育,課程當中已經有習字圖畫科。

1907年,知名的畫家石川欽一郎(1871-1945)來台教學,許多台灣重要的前輩畫家都與有師生之誼,石川欽一郎於1907及1923年分別二度來到台灣,總共在台18年,現在均具相當知名度的倪蔣懷、陳澄波、李澤藩、洪瑞麟、陳德旺、張萬傳、廖繼春、李石樵、李梅樹、藍蔭鼎、楊啟東、葉火城等人,都是石氏的學生。在石川欽一郎師生的投入與鼓舞之下,「七星畫壇」與「台灣水彩畫會」先後成立,揭開了台灣新美術運動之序幕。

一直到大戰結束前,台灣也有一些零星的「美術」與「設計」活動,1917年台日報舉辦漫畫活動徵選、1918年台日報舉辦風俗攝影徵選、1921年台南市展出圖案募集展、1926年總督府在台北高等商校舉辦海報展以及台日報也也同年舉辦全島公學校兒童作品展、1927年藍蔭鼎以及李梅樹等人入選台北州國語日海報展募集、1932年本町商業美術社於台灣各地展出商業美術展、1934年台陽美術協會成立、1935年赤星義雄創立《台灣藝術新報》、1937年顏水龍赴日本與東南亞考察投身美術工藝運動、1938年高雄州成立產業美術協會、教育會館展出廣告美術海報展、林玉山位台灣新民報與風月報等繪製插畫、1949年顏水龍創立南亞工藝社、1943年南方美術社發行《台灣美術》雙月刊、1944年台灣東鄉會與海軍武官府邀請畫家繪製募集飛行員海報。

到1945年台灣光復前,其實說設計運動是有些勉強,主要還是一些繪畫美術上的運動,出現在媒體上的插圖與攝影,或是其他設計物上的作品,主要還是由畫家們擔任繪製的工作,也就是這些畫家們除了一些繪畫上的創作,也會依照不同的需求,擔任平面設計師的工作。

1945-1957戰後台灣設計萌芽期:

1945年台灣終戰(光復)之後,社會上歷經1947年的228事件、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韓戰爆發、台灣也在同年舉行首次地方公職選舉、1953年美援開始以及實施耕者有其田、1954年新聞局成立,這段時間台灣社會其實是相當的混亂與相對貧窮,工商業的發展也不是很順利,當時主要的廣告業者都是來自大陸,設計也同時反映了社會情勢與主流價值,很多的圖案符號的設計,都具有強烈的中國意識,強調反共復國的政戰宣傳是需要大量的平面設計製作物。

除了社會的發展與政治深深影響設計,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設計上的需求也慢慢增加,一方面開始有學校的創辦,另一方面跟廣告業的結合也越趨明顯。

1947年省立台灣師範學院成立圖畫勞作科,由莫大元擔任科主任,當時莫大元教授色彩學,陳慧坤教授圖案課。同年格蘭廣告來台設立分支機構,開啟外商進入本地市場首例,1949年省立台灣師範學院圖畫勞作科改為藝術系。

這個時期為台灣設計的萌芽期,但是「設計」一詞並未出現,在那個「風雨飄搖」一心一意反共復國的年代,整個社會對於設計、廣告、消費的概念跟今日自然大不相同。

1958-1965設計導入時期:

這個時期台灣經濟慢慢開始成長,1960年橫貫公路通車、1962年10月10日台視開播、1964年麥帥公路(第一條高速公路)通車、1965年高雄加工出口區成立,同年台視南部轉播站啟用,完成全省聯播網。隨著經濟的成長,廣告業也開始有了發展的契機,1958年溫春雄創立東方廣告社、1961年陳福旺創立台灣廣告公司、許炳棠創立國華廣告公司、1962年李雲鵬等人創立國際工商傳播公司。另外像是宋漱石、王德馨開始教授廣告學課程,王德馨與溫春雄等人也有廣告相關的著作。

此時期也有很多政治事件,例如1960年雷震因為「自由中國」事件被捕、1964年台法斷交、也發生彭明敏案。

這個時期可以說慢慢由混亂走向經濟的穩定,政治上還是一種高壓的型態,但由於陸續的基礎建設展開,經濟上也開始好轉,尤其台視的開播對於廣告業的促成有很大的助益,此時也開始需要各種不同型態的設計,不過「設計」這個名詞還是沒有被正式定義,一些所謂設計上的行為,例如平面設計品的製作,概念上還是由會畫畫的人來執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