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由外而內包含了五層細胞:

圖5.視網膜細胞層
>>感受細胞,或稱為接收器(receptor, 包括 rod and cone)
>>水平細胞(horizontal cell):將感受細胞接受的訊號以水平方向傳到雙極細胞。
>>雙極細胞(bipolar cell):將感受細胞傳來的訊號,直接或間接的先經由水平細胞,再傳到無軸突細胞與節細胞。
>>無軸突細胞(amacrine cell):部分訊號間接由雙極細胞的樹突,先傳到無軸突細胞,再傳遞到節細胞的樹突。
>>節細胞(ganglion cell):將訊號藉由視神經傳遞到大腦。
感光細胞接受光能,立即產生光化學反應,藉著漂白的動作(bleaching),將色素(pigment)分子轉換成不同形式,這些動作會在神經細胞中發 出各種訊號。光線進入到視網膜之後,整個傳遞的處理流程有點怪異:光線先透過前面的幾層細胞,到達接收器,然後再傳遞至視神經(optic nerve)。

圖6.光線在視網膜傳遞路徑gif動畫,需由瀏覽器上觀看
視網膜的接收器(感光細胞層)可以分成兩種,分別是桿狀細胞(又稱為桿體)以及錐狀細胞(又稱為錐體),兩者感光細胞在功能上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桿體(rods)─含有外端具感光性的光化學物質:視紫素(rhodopsin),能夠在低亮度的環境反應明暗的訊號,提供類似單色的「黑白」視覺,解析力遠比錐體低劣。
>>錐體(cones)─含有三種對於紅、綠、藍感光的不同色素,分別對不同波長的光最敏感:short-wavelength pigment對波長419nm的光最敏感;medium-wavelength pigment對波長531nm的光最敏感;long-wavelength pigment對波長558nm的光最敏感。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當我們從比較光亮的場景,進入到比較暗的環境,例如我們到進入電影院時,ㄧ開始會覺得很黑,但隨著時間,我們會慢慢調適逐漸看得清楚黑暗中影像,這稱為黑暗適應 (dark adaptation),而整個生理機制是如何運作?
在亮光下,我們的視覺系統由cones負責;在黑暗中,我們的視覺系統由rods負責。由於剛開始在比較亮的環境,所以由cones負責,進入到比較暗的 環境後,就慢慢交由rods接手。而這個生理特性也造成Purkinje Shift現象,也就是亮適應時一樣亮的紅花與藍花,暗適應後看起來藍花比紅花亮,主要由於cones與rods對不同波長的光敏感度不同,所以產生這個 現象。
視網膜的感受細胞每ㄧ隻眼睛大概一億三千萬個,其中桿體(rods)佔大部分,約為95%,而錐體(cones)只佔5%,但是錐體卻分布的相當集中,高 度聚集於眼睛視軸的中央區域。視網膜中央有一個範圍相當小的區域稱為黃斑(macula),這裡的視覺特別的敏銳與精確,黃斑中央直徑約0.4mm的區 域,稱為小窩(fovea),小窩幾乎沒有桿體的存在。
圖片來源:
http://www.catalase.com/retina.htm
http://www.yorku.ca/eye/
1 則留言:
簽到第二次~~資料真的太豐富~~不用搜尋還不知道~~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