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2

台灣何時產生有價值的國際競賽?

設計魔力上平均點閱率最高的版面,就是設計類比賽,這些年設計比賽可以說是十分蓬勃發展,官方辦理了一個又一個的創意設計競賽,也一個一個的寫成結案報告後進入冷凍庫;很多企業也基於品牌的推廣,或者取得廉價設計物的概念,造成各式各樣的創意設計競賽氾濫。

因為擔任設計師協會理事長的關係,這幾年我也參與主辦與協辦各種不同類型的設計比賽,或是擔任競賽評審,也同時在觀察擁有豐沛預算與資源的官方,以及不同類型的廠商如何的操作設計競賽。

把之前寫的一個競賽案,轉化整理成我對於台灣設計類競賽的想法。

有價值的競賽活動其實不在於獎金的多寡,綜觀許多國際性的競賽,像是產品設計的iFred dot、還是視覺設計的D & AD,又或者是網路與多媒體的奧斯卡獎Webby Award,不僅沒有獎金,還收取相當高的報名費用,部份國際競賽連參與頒獎典禮的派對與獎座都還需要得獎者自費,但是每年依然吸引大量的國際優秀人士競逐,關鍵就在於這些國際獎項提供得獎者最好的獎品,就是「價值」。

台灣眾多的設計競賽幾乎都還是停留在獎金的層面思考,目前一些國家級的設計比賽獎金之高令人吒舌,動輒高達數百萬元的總獎金比比皆是,競賽的數量也是高的嚇人,若是簡化傳統產業發展的歷程來看,似乎也對應了設計比賽的關係,也就是從量的生產進入到質的提升,而後到品牌的差異化。日本的農業發展最明顯,從一般農業進入精緻農業,而後走向品牌農業,其他傳統產業也在歷經這樣的過程,設計產業是人的產業,也見證一個社會的發展,目前對於設計比賽的觀念,也停留在比較獎金多寡的階段。

不過這也是常見的迷思,就是在量與質的掙扎,就本身策辦比賽的經驗,也常常會陷入長考,量化的數字是最容易拿來評斷一個比賽成敗的邏輯,像是參與的件數就是一個指標,而要吸引更多件數,想當然爾就是在獎金上的不斷加碼,我想這是兩個層面,一個是主辦單位必須思考除了獎金的誘因外,還能否帶來更高的價值,另外就是參賽者本身是否建立正確的觀念,還是只是拿比賽當成收入的來源?



接著我會提出一些觀點與建議,從價值導向的原則,以品牌、國際、人才、產業四個面向來談談如何建立有價值的國際級設計比賽。老實說在台灣目前的環境確實有點困難,至少我也利用這樣的想法提醒自己,在可以影響的範圍內,讓台灣有機會產出一個具有國際價值的設計比賽。

觀察幾個重要的國際設計競賽,其實可以發現幾個外顯的特點:

一、具有清晰的形象,以及訴求對象明確,簡言之,品牌定位十分確實。當然強盛的國力是一個重要的後盾(也有例外)。

例如德國在工業設計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出if與red dot似乎理所當然;英國在文創設計的領先地位,所以有個D & AD也言之成理;美國是目前國力最強大的國家,產出webby award這樣網路界的奧斯卡獎也很有號召力。以背後強大的國力當後盾,這些所謂先進國家也擁有一般認知上較高的生活水平,亞洲的日本搞的Good Design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獎項。

但還可以發現香港的亞洲最有影響力設計大獎,或是新加坡設計獎,慢慢也越來越有影響力,所以台灣其實還是有絕佳的機會,就在於改變目前競賽的思惟與態度,還有可能成就一個具有台灣角度與觀點的國際設計競賽。


二、品牌不是畫個logo,而是透過差異化、故事與影響力的不斷累積。設計比賽不僅只是選拔出相關領域的佼佼者,更是讓社會與產業產生連結與衍生的效益。透過幾屆的競賽活動成果被妥善的運用,方能累積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

三、推動設計活動的組織具有一定程度的公信力,或是組織本身就有品牌力,邀請的評審份量,以及相關程序之進行,都有足夠的專業與效率,成果在有價值的品牌被發表,並發行夠份量的作品集,精緻而隆重的頒獎典禮、獨特而具有特殊意義的槳座、以及吸引特眾媒體的關注,以【價值】作為操作導向,方能增強參賽者之好感度與號召力。

四、除了獎金這個誘因外(許多國際比賽是沒有獎金的),還有更多的理由讓參賽者願意投入,甚至付出高額的比賽報名費用,以及作品運費、參加頒獎典禮與派對、購買獎盃的費用。

五、對於社會與產業的影響力。

六、有些競賽內容是需要重新創作,但很大部分是希望這些忙於工作的設計師與設計公司,可以把一年最佳的成果可以跟大眾分享,並且取得專業上的肯定。

若從這些面向來思考,一個具分量的國際級設計比賽會有那些東西?我試著從兩個主要角色來看:

一、主辦單位,本身的價值核心為何?本身是否具有號召力?是否持續不斷的經營該競賽?競賽成果衍生的展覽、研討、宣傳與行銷,甚至商業與非商業的媒合能量,都可以在核心的概念下,進行有國際價值的操作。


二、從參賽者角度,其實要的很實際:
1.有無獎金?(台灣目前幾乎都在這個層面思考)
2.有無國際評審,評審是誰,夠資格嗎?若是被大師級的評審,並有評語,是很好的學習過程。
3.得獎有無精美的獎盃(大師設計,還是有特殊質感與意義)、獎狀?並且不是可以隨便複製取得。
4.得獎作品會不會被出版精美作品集,讓作品可以被廣泛看見。
5.有尊榮價值感的頒獎典禮,當被唱名的那一刻,所有的榮耀光芒圍繞著我。
6.可以讓專業媒體報導。
7.作品可以在國際的專業場域被展示。
8.有更多的企業願意透過這個競賽來跟我洽談,甚至產生合作關係。

若是把參賽者的需要拿來檢視台灣的設計比賽,似乎還有很大的一段路要走。現時的的競賽邏輯還是在獎金與件數上打轉,目前對於學生族群來說,有一個很好玩的現象,1992年誕生的金犢獎,雖說不是滿足上述所有條件,但是可以說是設計科系學生競賽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競賽,所謂的好玩就是在裡面的設計比賽,其實是附屬在廣告概念下的。

台灣的資源上其實並不缺乏,只要想法可以調整,把資源好好使用,以量為導向的設計比賽現況勢必會朝向質的提升,甚至具有國際品牌價值的國際競賽,重點還是在觀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