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1

最好的鼓勵

今天一早從飯店醒來,門口放了一份中國時報,當我翻到生活副刊時,則讓我感動不已。

崔永嬿洪旻宏、潘冠志三位優秀的設計創作者,被全版刊載於2008.06.01的中國時報上,介紹他們創作、簡歷與想法,被主流媒體的肯定當然是對這些創作者最好的鼓勵,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努力是會被看見的,在短短的字裡行間,出現了新加坡設計節-台灣角色設計展、高雄設計節這幾個關鍵字,我知道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推動台灣設計運動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未來仍有許多空間要去挑戰、成長與進步。包含高雄設計節期間三立、TVBS、民視、年代、非凡等電視台針對參展的單位與作者皆做出相當程度的露出,雖說不能讓所有設計師都被看見,但幾個有自己特別角度的創作,皆吸引主流媒體關注,而後也有幾個國內與國際的重要雜誌跟協會要資料,希望可以對參展設計師作後續報導,對我來說,確也是這幾年推動設計運動最好的鼓勵。

這些年設計師協會眾多的義工夥伴跟我,一直有個強烈的使命感,透過自身非常有限的力量,想要去推動台灣設計師與國際接軌,在眾多口號被喊的震天嘎響的同時,我們務實的透過小活動開始,慢慢累積共識,核心的想法很簡單,為台灣設計師爭取更多曝光的機會,但前提當然是設計師們也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努力的研發自己的創作內容,有好的內容在對的平台上被有價值的看見,不僅可以創造與累積自身的創作能量與價值,有好的設計創作內容也才能夠到國際上跟大家交流。

我在【讓台灣設計師更有價值】( http://yinlih.com/2007/11/blog-post_10.html )一文中有個很簡單的觀點,設計師要能夠創作自己的價值,唯有好的價值,才有可能有好的價格。創造自己價值的前提,要夠努力、要夠創新,要有自己的創作角度與觀點,而後就是透過適當的平台讓自己被看見,爭取在專業媒體與主流媒體的正面曝光機會。先從Think Different,再來思考Think Big,差異化是不管任何品牌模式都是要去深思的,設計師們要去創造個人品牌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個人的主體性與創作風格都是很重要的。

台灣擁有的都是最世界最大的設計事件,像我們有全世界最多的設計博士、密度來說有全世界最多的設計校系,有全世界最大的設計學生展,也在許多國際設計大獎中有數量驚人得獎數字,2011年國際設計大會更要在台灣舉辦。但奇怪的是台灣設計師的國際能見度上,遠遠落後香港、新加坡等華人區域,在這些美麗的數字背後,台灣設計師更要自立自強,我們要研發出自己的角度與內容,尤其國際設計大會有相當多的國家設計師來台,我們沒有自己的東西怎麼跟大家交流?

迷信表象的數字背後,回歸設計產業是人的產業,我們不能夠只是等待有一天政府的腦袋突然開通,社會對設計的價值認同突然提高,自己不夠努力,就沒有資格抱怨,我對於未來還是充滿樂觀的信心,這更需要大家一同,來為台灣設計環境與設計師價值提升來努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