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3

【轉貼】設計類競賽 [活動規劃及執行要項]

轉貼士瑋的文章

設計類競賽近十年來因為網路的普及與成熟化,其規劃與執行型態,尤其是行銷與傳播模式,
已經有了許多改變與革新。
但在本質上,設計類競賽的專業該如何面面俱到?該如何善用社會性傳播媒體以及商業品牌的能量?
個人以近年來的競賽統籌經驗做些個人分享,也期待拋磚引玉能獲得更多資深先進的相互分享。


--競賽統籌者或組織--

品牌力:可運用專業組織或協會之品牌光環,增強設計師好感度與號召力。
公信力:必須杜絕弊端,減少行政瑕疵,提高社群信服力。
執行力:專業級競賽及策展經驗,可提高執行精準度及效率。


--活動定義--

目的:專業級競賽的目的不僅止於選出佼佼者,更要讓社會及相關產業得到衍生助益。
途徑:透過設計作品徵選與說明會以及媒體關注,達到活動目的。
結果:徵選結果必須被妥善運用,並發光發熱產生影響力,方能累積下屆競賽之品牌聲望。


--活動時間--

程序:錯誤的程序設定,通常無法得到預期的良好結果,尤其是需要初選決選或是打樣製作的創作類型。
關鍵時間點:程序中的每個時間點該如何避開或符合主要的徵選對象,會高度影響參賽者的參與意願。
節奏:有些階段需要明快的速度,有些階段需要充足的醞釀期。


--相關地點--

行銷露出點:參賽者最主要的消息來源,精準針對目標的行銷與擴散廣度的行銷模式各有其目的與效應。
服務據點:參與者反映問題的往來核心,受理人員的事前訓練是否充分,回應是否迅速且態度良好。
說明會地點:媒體與參賽者,以及社會了解本活動的基礎場合之ㄧ,經常會影響關鍵參賽單位與專業媒體。
評審地點:評審環境除了會影響評審順暢度,也會構成專業的競賽形象。
頒獎地點:主辦單位、參賽者、評審、媒體之間最主要的接觸場合,也是活動被記錄與記憶的關鍵點。
展覽地點:社會大眾與媒體可以繼續參與和探訪本活動的延伸場域,也是專業圈與生活圈的融合介面。


--其他事項--

◎ 競賽活動本身也需要品牌化,尤其是活動本身的觀點,必須鮮明且具有時代意義。
◎ 徹底運用網路平台之擴散特性,口碑傳播一向是競賽的重點模式之ㄧ。
◎ 評審標準要明確且公開,讓參賽者與評審都有共同的取決觀點,可以讓參賽作品更符合競賽目的。
◎ 提高專業評審比率,每位評審都是關鍵成功因素。
◎ 營造相關議題讓社會和媒體關心,專業活動在這個時代已經和社會及商業不可切割了。
◎ 獎狀與講座設計必須獨特有如創作,讓得獎人獲得充分肯定感與成就感。
◎ 得獎作品如需商業應用,就要在活動公開之前完整規劃並預先告知其運作模式且確實執行完成。
◎ 所有得獎內容儘可能與媒體或出版社合作應用為出版品以及商品化,充分延伸創作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