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3

幸福高雄、由愛出發3

我曾在關於設計,我的傲慢與偏見一文中提出:或許有人會說歐美國家有錢,自然享有較高的生活品質。我記得張照堂先生曾說過一句話:「文化是閒出來的」,這點我是相當認同,當你沒錢吃飯的時候,哪有精神餘力去搞文化建設。

但台灣沒有錢嗎?許多歐洲的小國國民所得未必贏過台灣,可是音樂、藝術依然環繞在他們的生活四周,而整體生活的修養與品味更是高過台灣許多。那問題究竟出在哪?

文化與品味是根基在三個基礎點上,一是經濟、一是傳統,另一個就是教育。而傳統與教育實是密不可分,傳統的思潮觀念正是有沒有在一個關鍵點上導入某種價值,因而形成了普遍的觀念,而教育正是擔任導正觀念的重要工具。

為什麼我們可以忍受髒亂的住家環境,忍受規劃不良的公共空間,忍受貧瘠的藝文活動?就是我們普遍缺乏美的素養、生活的品味與人文的思想。這是長久在教育失衡的狀態下,形成的傳統,當我們有錢而有一點時間的時候,就是一個改革的契機。這不是罵政府不重視文化就能達成的,從政府至民間,應該真正的去重視教育問題,培養可以欣賞美的人民,才能為台灣的未來,紮下穩固的文化基礎。


我在寫上面這篇文章時,還在念研究所,還是從美感養成與生活品味的角度來看,但從經濟面來看,似乎也是這麼一回事。產業形態的轉變,我們從農業時代進入製造代工,幫台灣創造經濟奇蹟,時至今日,我們從經濟成熟國家的發展可以看出未來美學產業與幸福產業的重要性,而這些產業確實要先從人民的生活品味素養先開始。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夕之間就改變的,我也相信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生活素養與經濟形態的轉換是並進的,推動大型的城市文化活動,不是僅在燒錢搞活動,更應該清楚的定位能夠為將來的產業發展打下基礎,而這個基礎,就是在人文的養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