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心情很複雜的一天。
早上匆匆搭上高鐵,趕赴台北開會,在高鐵上還繼續趕著學校要的資料。到了台北開會地點,還是晚了幾分鐘進去會議室,一位小姐正念著會議的資料。
外貿協會邀請國內幾個公協會以及較大的廠商,一同為台北國際禮品暨文具展提出看法,設計師協會從去年開始,已經兩次進入世貿策辦台灣設計師創意商品館,從第一次進去要想辦法找人來參展,今年則是報名組數直線上升,也因此有挑選的空間,把較佳的設計團隊帶進世貿,與產業對話。
本來心情是很愉悅的,參與的人來頭都還不小,也由外貿協會秘書長親自主持,我本來懷著這是一個可以提出進步觀點與產業方向的會議。宣讀完會議資料後,大家開始談話,前面的發言讓我頻頻點頭,幾乎大家都談到禮品展至今,面臨香港禮品展與廣交會的衝擊,整個功能已然弱化,所有國際大買家不再對台灣的展覽感到興趣,甚至有些買家來看過之後,也表明可能不會再來,因為展出內容上的雜亂與品質的低落,所以要積極的轉變。前面談到的概念我都很贊同,例如台灣不應再以低毛利的製造導向,而要向高附加價值的品牌、品質、設計等方向展開,尤其要建立區隔,就如同當初從日本開始將以製造為主軸的禮品展交到台灣手上,台灣目前在這方面也早就由香港與大陸接手,而大陸比的是低廉價格,但以日本為例,根本就不會在這個層次競爭,雖然日本的產品單價高,但是依然保持高度的競爭力,依靠的就是價值導向,台灣也應該往這方向邁進,以設計精品的角度,吸引更多國際大品牌的加入,建立展覽特色,吸引更多的國際買家。簡言之,有更多好的內容挹注,更多知名的品牌加入,這個展覽才能脫胎換骨。
隨著後來聽到的內容,心情不免沈重了起來…
概念基本上我都是同意的,但是談起做法,我就開始搖頭。參與的人都有豐富的國際參展經驗,各自提供精闢的觀點與見解,也談到重新定位的重要性,但我認為始終在外圍打繞,而後開始切入政府應挹注更多的錢,利用更好的優惠與補助,讓這個展起死回生。
很多人聽到這裡,大家一定開始不解,這樣不對嗎?這種會議開過不只一次,但想到的解決方案都是提供更好的條件吸引大廠加入,所謂的更好條件難到除了場地費用更低外,補助廠商與國外買家外,沒有其他的方式了嗎?我也了解各公協會需要政府資源的大力支持,但前提是要產業自己先要有生存與競爭能力,而不能僅倚賴補助過活。
我還記得當初決定進入禮品展,在裡面設立設計師專區,我也找了幾家不錯的設計公司談,一開始大家意願都很高,但一聽到是禮品展時,就打了退堂鼓,我想主要原因就是覺得調性不符,這些設計公司其實都很願意付出較高的代價,只要這個展覽可以帶來更高的價值與更多的機會!所以除了錢之外,這個展覽的價值何在?難道降低了進駐價格,品牌大廠就會進來?我想重視品牌、設計的公司,會希望是在一個具有高質感的展覽中曝光,同時也會希望知道有哪些人一同參展,若是參展的對象都是不錯的,就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反之,參展的單位品質不佳,就會落入惡性循環,讓展覽品質與價值不斷下滑。
我就提出需要重新定位,擬定新的策略。要重新定位的第一步,需要觀察國內產業發展的趨勢,而名稱的改變會是第一步。例如將名稱改為國際創意設計商品展,清楚的告知這個展覽的屬性就是以創意設計精品為主,先建立主要的對外說法,重新包裝這個展覽,建立更高的展覽會品牌價值。
其實我提出的時候,早就知道不太可能會被接受,不過還是提出我的觀點。我從邀展與觀展兩個角度來談,若要參展的單位是以品牌、設計、品質為主體的公司,就要用這些語言去跟他們溝通,名稱只是最容易切入的第一步,因為不管是香港禮品展或是廣交會,都還是以製造為底,當我們跟他們名稱一樣,能量卻明顯不如人時,自然是被吸走,但清楚的定位與區隔做出之後,當這些品牌覺得調性符合,自然會把台灣列入考慮,充實了內容之後,國外買家在挑選商品時,若自己的定位也是在設計精品這塊,自然會來台灣看展,產業才能有進一步取得訂單機會。目前泰國在這一塊的成功,就十分值得我們的借鏡。
定位與區隔出來之後,才是繼續談到進一步的技術性問題!而政府願意提供更多資源,讓廠商可以降低更多成本,我想在提高價值的前提下,產業自然欣然接受。
其實我相信有人會擔心,台灣的創意與設計產品質量,可以支撐這個展覽嗎?我百分百相信是的!不管是蓬勃發展的創意市集,或是每年驚人的新一代設計展,還有積極發展的設計新銳,產出的創意內容的質量早就可以支撐創意與設計產品的展覽,台灣其實不缺內容與人才,缺乏的是有效將內容與產業連結的平台。
今天同時也是新一代設計展的第一天,開完會順道到展場看看,自己也有許多學生參加。且不管場地費用的昂貴,各參展校系無不極其用力的佈置展覽,一個中型的展出空間,加上佈置、運費與其他費用,我想都以百萬計,我看得內容之後,除了感動還是感動,好多棒的不得了的作品,而能直接進行量產的創意設計商品更是不計其數,例如我到幾個攤位詢問,他們的東西已經非常完備,但是可惜的是,竟然都沒有廠商進來詢問,我想畢竟這是定位在學生展,所以這方面確實無法強求,但他們的東西進到禮品展,我想就完全不是目前這回事了。
創意市集也曾經給我很大的感動,那種原生而強大無比的能量,令人感動不已。但價值沒有被建立,地攤化與廉價化的發展也是令人感到十分可惜,若能有效導入品牌價值,讓他們在適合的平台演出,我想決不會是目前的窘境。
定位、策略與方向不該是民主機制,當尋求最大公約數時,其實觀點就不見了,產業趨勢在哪邊?政策的制定者應該提供角度與前瞻的觀點,不斷的妥協結果,就會錯失先機。
4 則留言:
嘉許你的阿Q精神,設計與當權者的戰爭,早在十幾年前,我們已就是想要應用成立協會組織,來與其爭取對設計產業應有的重視,而自己也身起力行來維護或重視設計人的價值,幾年過去了,成效不彰,我體會到這產業的短視相互競爭及一些人為了利益而屈服...就是台灣設計產業不舉之因,所以自己不自重,没有自信,如何能讓此產業興盛,別人又會怎樣看這些從業人,有理念肯做事的人很多,但在旁冷眼看熱鬧的人更多,生在這個瑜亮情節的設計年代中,祇能想想自己能做些什麼?
悠心,每年那麽多設計新鮮人投入,我們能為他們創造什麼樣的環境,他們的末來在那,那些當權者難到他們不知嗎?知道他們當然知道,祇是私心太重....。
我們祇能莊敬而自強。
悲觀也好,樂觀也好,這是我的態度,共勉...
台灣少了你設計環境真的會差很多。
"但前提是要產業自己先要有生存與競爭能力,而不能僅倚賴補助過活。"
很贊同,等到政府做就天黑了。
補助是樂透,但是在中樂透之前要腳踏實地一點,非常欣賞你,也希望大家也能同你一樣對自己有信心或興趣的產業多盡一份力。
當然我們也與你站同一陣線。
王大哥,感謝您的留言,如同您所說的,你們這些前輩也做過很多的努力,我們這個世代當然更不能缺席,尤其台灣的產業變化,我們若不能自立自強,設計產業的出路確實值得憂心。我經常會發表對一些事件的觀察與批判,但核心還是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共識與觀念本來就需要很長的時間醞釀,因為你們的努力,我們才能在這樣的基礎上望更前面邁進。如同你們要花很多時間跟人家解釋設計,我們很幸運的生在一個大家都重視設計的年代,就算是廠商也了解設計的重要性,當然很有觀念要去釐清,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要提升設計,尤其是設計師的價值了...
Dear vawlog,大家都要繼續努力...^^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