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0

觀看第四屆設計博覽會之後

空虛感…

很多學生跟我說這次辦的不錯,我懷著複雜的心情與友人前往,前三屆給我很大的失望,這次去了之後,在蕭瓏文化園區內舉辦的第四屆設計博覽會,我看到非常棒的展示空間,台糖的舊倉庫改建的非常有味道,主要的倉庫緊鄰,形成良好的觀展動線(不像衛武營每個館離的太遠),老舊的閒置倉庫改建採用非常高級的建材與保留適當的歷史痕跡,我對於倉庫的屋頂所形成的透光性讚不絕口,更遑論留下來的倉庫進出口的鐵門,上面留下的台糖的標誌與歷史的印記,也讓我產生想要偷一扇門拿回家的犯罪衝動。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那鐵門!那樣的質樸與美麗,我想像著那若是我家的門,可真是太有味道了!

我開始有點不安,自己搞了一個設計師協會推廣設計,也從事設計工作與教學,怎麼會那麼專注於展覽會場的硬體,而對於展出的內容無法產生任何的感動?我更搞不懂的是,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所擁有的資源跟設計師協會相比,相差何止萬倍,但這麼多的錢砸下去之後,我們希望可以得到的是怎麼樣的設計環境?

我對於設計政策的偏見,不外乎三個面向:(1)讓大眾了解設計,以及設計跟自己生活的關係,屬於社會教育部份;(2)讓過去從OEM獲取成功經驗的廠商,在面臨外來產業轉型的壓力,如何去認識設計的重要性,這是屬於與產業對話部份;(3) 提升從事設計工作人員的視野、專業能力、國際化與未來競爭力,這是屬於設計專業族群的培養。因為基於這樣的偏見角度來閱讀設計博覽會,自然產生落差與空虛,因為不管從社會教育、產業對話、提升設計水平三個目標來看,辦了四年的設計博覽會都無法達成,我看到的是很棒的展示空間與硬體,還有不能被觸摸的設計作品,以及買來一大堆拼湊而成的所謂國際級的設計作品。從看熱鬧的角度,這是成功的展覽,假日去看的時候,相當多的人,這似乎是一個可供確認的績效。

或許太過武斷了,也或許是我苛求了…msn上我看到很多唸設計的學生與朋友說這次設計博覽會辦的不錯,尤其跟上一屆比,真的好多了。但或許在四年之後,該換個角度來思考這個設計博覽會的定位,以及要達成的任務是哪些。

首先叫做設計博覽會,也就註定這是屬於少數族群的展覽,我去看的時候是假日,人潮洶湧,但是我所觀察到的,幾乎都是唸設計的學生,還有遇到一些業界與學界的朋友,一般民眾似乎是少數,加上絕大部分的展示作品,都是用玻璃與櫥窗擋在觀賞者之前,不能讓參觀者來「體驗」這些設計作品,也缺乏適當的導覽,我更不清楚這些作品挑選的標準何在,透過這樣的展出,能對業界產生什麼樣的幫助。對於設計族群來說,這些作品絕大部分都可以透過網站取得資訊,到現在再看一遍,朝聖之後,還剩下什麼?

每年既然都要花一大筆錢來辦這樣的展覽,買來一大堆的設計展覽品,倒不如成立一個設計博物館來的實際,否則展完之後,這些東西怎麼辦?記得今年舉辦的台灣創意設計大賽,主題叫做「體驗」,這真的是很好的題目,設計本來就是非常生活的東西,透過設計我們來進行體驗,所以展覽型態為何非要叫做設計博覽會,像是倫敦設計節、新加坡設計節,則是以Design Festival設計嘉年華會的角度切入。

引用橘子阿餅的一段話「什麼叫全民美學+設計在生活,為期半個月的英國年度設計盛事 Londo Design Festival 今年在城內150餘個地點展開,在熱門的酒吧飯店美術館學院裡到處都是,讓全城的人不參與都不行,Designers Block, 100% Design, I Love Design...等太多主題活動,精彩絕倫,LDF的活動內容非常國際,各國直接參與活動的文化部門也很多;像近年非常重視設計的新加坡也開始參與其中的活動,自行策劃了20/20(就是每年重點行銷20位具代表性的新加坡創意設計人)今年首度在LDF展開活動,不知道咱TW政府有沒有注意到這個趨勢...嘿..包括我自己錯過今年LDF的人,明年的年假可得好好規劃一下不去不行喔喔喔...」

從上面的這段話就可以看出我們在辦設計活動的自我設限,無法跟一般民眾的生活產生連結。若這是第一屆,那是值得同情的,若是第二屆,那是可以原諒的,第三屆了,第四屆了,到底設計博覽會是什麼?辦這樣的展覽的目的又是什麼?我好疑惑與不解。

我從我自己提出的三個角度,來想辦法找出一些可行的方向。

(1)設計的社會教育:其實未必要叫做設計博覽會,例如要提昇全民美學,最好就是從民眾會參與的活動中,讓設計無所不在,並且可以被觸摸、被感覺。像是蕭瓏文化園區也辦過糖果節,這是一般民眾有興趣的活動,為何不導入生活設計美學?活動內所有機制,可以讓設計產品無所不在,這樣才能潛移默化,提升大眾的美學涵養。

(2)與產業的連結性:我們不斷邀請設計大師來台灣,除了設計人來聆聽大師們的成功經驗,為何不能導入讓中小企業與代工體質的台灣企業,也能更清楚的知道國外設計發展趨勢,以及設計在他們這些已經發展較為成熟的區域,擔任的角色。

(3)設計人提升:設計博覽會的經驗除了可以轉型成為博物館,導入更專業的博物館管理,讓更豐富的知識性訊息能夠有條理的呈現。其實設計講座、展覽不斷,但是針對視野、專業能力、國際化與未來競爭力這些區塊,還是非常薄弱,設計人與產業對話的機制也少的可憐,這些其實都有很大的空間。

我要說的只是,台灣每年有這麼多預算花在設計上面,活動辦的很多,規模也都不小,但從我的角度來看,總是抓不到重點,我的想法很簡單,丟出一些反面的思考,或許可以大家做些討論,針對這樣的議題來辯論,甚至更多不同的意見,這樣的論述或許可以為台灣設計發展,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找到一些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