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續被邀請參加3個系的課程規劃會議(資訊傳播、多媒體與遊戲方面),針對系所的發展目標與學生出路,原先系裡面的老師就會有一些規劃,因為要廣納業界的聲音,做為課程規劃修正的參考,除了學校老師之外,也邀集不同的業界朋友一同來開會討論。
課程名稱是非常死的東西,還是要看老師用什麼教學方式來切入,從業界的角度來看,幾乎都有這樣的看法:學生的技術能力並非是一開始的重點,主要還是在學習與做事情的態度上。
我從自己本身開設計公司實際與員工的互動,以及在學校兼任教職的過程當中,發現中間有一些想法的落差,例如在學校教「影像處理」,學生就很直覺的就是學PHOTOSHOP,我也曾經在學生的畢業製作提案當中,看到裡面提到要強化的課程能力,就有學生提到PHOTOSHOP,事實上,學校教育裡面並不會有PHOTOSHOP的課程,只有外面電腦補習班才會有這樣軟體教學的課程。
這樣講可能就有人開始混亂了,影像處理不是學PHOTOSHOP,不然是學什麼?
學校的課程名稱是叫做「影像處理」,而非只是單純軟體的教學,影像的處理有很多面向,觀念的、創作的、美學的、技術的角度,軟體只是輔助我們達成這些目標的方式,只要能夠達成這些目標,用什麼軟體倒是其次,甚至怎麼去組合不同軟體的應用。雖說PHOTOSHOP已經是大家最習以為常的應用軟體,但不斷的嘗試,去變化出各種的可能性,是影像處理課程必須深刻思考的。
自己在教課的時候也發現,現在的學生對於軟體技術問題比較有興趣,一但扯到美學理論與觀念的東西,就顯的意興闌珊,但在學校與設計公司來看,軟體技術的教學就有很大的問題,很有可能學校學了一年專業課程,還比不上業界一個月的訓練,我想原因很多,例如學校壓力相對較小,有些老師要求不高,搞不好一學期就期中與期末作業就搞定;有些人只求60分,東西有交就好,也不管品質;同學還可以彼此照料。
若今天在公司上班,就很明確的要把工作完成,工作上所需要的技能要自己想辦法搞定,若你兩個禮拜都搞不定一個基本的東西,那你的飯碗就堪慮了,不會的要趕快問人,趕快查資料,趕快去試試看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目標清楚明確,壓力也較大,有些中小企業設備還比學校差很多,既是工作也就不能隨便交差了事,所以就要想盡辦法利用有限資源達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技術能力,進到業界很快就可以學習到。
那學校教育的角色?
整個大學教育跟以前相比,越來越短視近利,大家都想用最快的方式解決問題,而忽略過程與體驗。四年的大學教育(尤其是科技大學),與其說是培養技術能力,倒不如說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今天我是設計公司老闆,我才不會管你是用什麼軟體完成的,就企業成本與盈利考量,你怎麼用最快的方式做出客戶需要的東西才是重要。解決問題需要技術,更需要方法,技術可以學、方法也可以學,前面也談到業界學的還比學校快,但更進一步,強化分析能力、邏輯能力、整合與規劃的能力,尤其在設計的領域當中,想像與創造的能力,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東西。
想像力與創造力怎麼教?或許用個大家更理解的名詞-「創意」就更清楚了。為何許多大型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多是文學相關科系出身,甚少設計科系的背景,可是這個科系不是最講求創意的嗎?
愛因斯坦曾說:“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半夜了,有點想睡了,我先提我的基本看法,有時間再慢慢談:
1.強化「看故事」與「說故事」的能力。
2.角色設定的能力。
3.情境設定的能力。
4.技術「應用」的能力。
5.聲音與畫面的想像。
6.美感與生活體驗。
7.主動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