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最被社會關注的美術館展出,我想首推Vivienne Westwood,這讓北美館去年1至11月的參觀人數比前年同期增加近53%,且不論時尚設計是否被藝文界人士認知為一種莊重的藝術形態?而去參觀這場展覽的人又有多了解Vivienne Westwood的作品?就以看熱鬧的角度,這確實吸引了大批的人潮與媒體的焦點。
我自己也是從事設計工作,設計行為當中也牽涉到構思、繪圖、材料應用、概念表現...,與許多藝術創作行為具有相似性,不過就一般粗淺的觀點,設計行為跟商業具有絕對的必然性,就算是進入美術館展出的Vivienne Westwood,所有的創作也都有一定程度的商業行為,隨著時間、創作風格概念、以及她在時尚界的地位,使其進入了美術館展出,我自身也非常喜愛她的作品,雖然在達達與普普之後,許多嘲諷、實驗、商業、設計的東西相繼進入到美術館中,不過在價值判斷上,似乎仍存在跟傳統藝術領域有著極大的差異性。
美術館在不同的時空下,有著不同的定義。過去那種偏重於「物」之收藏、陰暗而顯露金黃光輝、高尚、專屬貴族的美術館時代已然過去,隨著民主思潮的進展,公設美術館已經朝向休閒、教育、娛樂的方向展開,美術館在對外的功能上,成為一種社會的公共財。雖然許多私人的展館,為了維持創建者的想法與堅持,而仍保留著不同的風格,但從整個大趨勢而言,藝術欣賞的平民化早已是實現的狀態,但同樣對美術館的專業形成很大的挑戰,究竟在美術館內的展覽要轉化成為什麼樣的型態?只為了吸引大批民眾進入美術館的目的何在?
實體美術館擁有以下的幾個功能:
1.具有實體的美術館建築物與實體的展示空間
2.從研究Research、收藏Inclosure、維護Conservation、展示Exhibition,進展到休閒Recreation、資訊Information、溝通Communication、教育Education與鼓勵Encouragement(吉村典夫)
3.美術館七項基本功能:研究、展覽、典藏、教育推廣、休閒、資訊、溝通(黃光男)
4.而從上述功能可以引發進而讓美術館成為藝術的殿堂
5.從舉辦各項展覽、講座、活動中,加強民眾的參與,因而形成一個激發想像與創造力的地方
除了功能性的探討之外,當然所謂的參與者,以及提升民眾的鑑賞經驗,成為美術館的重要責任。觀賞者與空間的互動、資訊的導覽、知識經驗的取得、氛圍的感染,亦有不少論述。對於文化的保存、藝術的典藏美術館還是有其使命,並且會有計劃的推動美術館的其他功能,但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參觀美術館在當代成為一種知性休閒的方式,甚至大過於其他的功能性。而在美術館的展出,同樣受到資本主義的考驗。
每個人到美術館的目的不同,平常有空我也會到美術館,或是一些博物館、藝文特區參觀,我的目的很簡單,只是單純喜歡看展覽。但是在假日到美術館看看,許多親子同遊的畫面也就產生。因應休閒的風潮,美術館也開始有更多關於服務一般民眾的功能產生,就連展覽的規劃也開始產生不同的思維。
這裡我比較好奇的是,對於美術館未來的展覽型態是否會增加更多類似Vivienne Westwood,或是當代藝術館非常厲害展出的型態?目前看來似乎這樣的方向,從事設計的朋友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