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設計的基礎是什麼?」一文中,提出我的觀點,認為設計的基礎在於表達,在不同的設計領域中,如何強化自我的表達能力,是很重要的。
但就如同畫家使用畫筆,詩人使用文字,在既定的概念下,總是會想把表達的形式與特定名詞做清楚的定義,許多人總是無法接受我這樣浮泛的觀點,畢竟這是一個社會化的概念,若是不清楚的闡述,就變成說什麼是什麼,那「設計」一詞也就變的毫無意義。
曾經在課堂上詢問工業設計背景學生一個問題,若今天要辦到校園與學生互動的活動,會希望邀請哪些人?大家可以推舉一些知名的設計師,我統計了一下名單,有蔣友柏、官政能、陳文龍等人,擴大面向來說,這些都是設計相關領域的知名人士,像蔣友柏主要是設計行銷、官政能是從事設計教學、陳文龍近年對於設計管理有諸多著墨,但都沒有在第一線執行設計工作的人,我進一步要求,終於有人說這次華碩得iF金獎那位,我說名字是?結果大家在那邊猜了半天,只知道姓蕭,全名卻說不出來…(應為蕭銘楷先生)。這其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說到菲力普‧史塔克,相關背景的人都知道他非常有名,而且也可以跟作品產生一些連結,想到榨汁機、滑鼠、衛浴等設計產品,史塔克是位優秀的設計創作人,同時也是一位非常懂得自我行銷包裝的經理人,強大的創作能量與懂得經營自我品牌,他的成功當然並不偶然。只是我在想台灣這樣特殊的景況,設計行銷、設計教學、設計管理的重要性當然不可言喻,只是在設計創作的部份,總覺得好像不是那麼的被重視。
這次設計師協會剛好藉由pixie邀請phunk studio來台展覽的機會,可以邀請這知名的華人設計團隊跟台灣設計師做個互動,現場除了有機會見到他們精采作品,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他們創作這些作品背後的想法,他們也說自己是非常的害羞,可以他們卻很懂得利用自己強大的創作能量,並且利用作品說話,主動的把利用作品跟全世界最知名的品牌溝通。
若是以世俗的角度定義成功,大概就是名與利。要獲致成功,就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這幾乎是一個被許多人認可的觀點,只是在這些條件外,卻經常被忽略的,通常就是最基礎的東西。
我認為好的設計師的表達能力是非常的重要,而當我們觀察這些國際知名的設計師的同時,發現他們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作品!在設計這樣一個大領域中,設計教學非常的重要,因為這是百年樹人的工作,如何引導學生對於設計的熱情與興趣是非常的重要;設計行銷是非常的重要,好的設計作品更應該懂得推銷出去;設計管理是非常的重要,可以讓設計在這個高度消費市場的社會中,獲得更好的生產品質。同樣的,對於從事設計創作的人,維持創作的能量也是非常的重要,那才是設計的根,有好的作品,搭配好的行銷與管理,會是設計師成功的重要條件。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依循一定的模式成功,我整理五個條件,提供給大家做個參考:
1.維持不斷創作的能量
2.懂得自我包裝與行銷
3.觀察社會脈動(天時)
4.良好的人際關係(人和)
5.本土化與全球化的思考(地利)
我會把一個成功設計師做這樣的重點排序,我也看過有人認為人脈比較重要,但忽略了作品的重要性;也看到有人過度包裝與行銷,卻毫無內在可言;更常常聽到有人說因為某某人運氣好,或是剛好在什麼時候趕上什麼風潮而成功了。我是同意人脈、包裝與機會的重要性,只是在此之前,是否應該先有好的作品,再來搭上天時、地利、人和,自然會有一番作為,我想這或許可以從菲力普‧史塔克與phunk studio的成功模式中,找到一些啟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