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待了這麼多年,回來南部一方面經營自己的設計公司,一方面也在學校兼課。這學期因為在四所大學任教,還有設計師協會剛剛成立,忙的連自己公司的業務都暫時擺在一邊,而不同學校的學生,所展現出來的不同特質,在我這段時間跟他們相處之後,給了我相當多的思考與刺激。
其中有不同學校的兩個班級,我在一開始上課的時候,先拿一瓶喝了一半的礦泉水,問他們說瓶子內有什麼?有一半是水,有一半是空氣,這是最容易回答的答案,通常被點到第一個與第二個都可以脫口而出,然而繼續問下去,剛開始會顯得被點到的學生有點不知所措,但是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與不同的想像去思考,除了水也可以說是H2O,瓶子內也充滿被大家忽略的光與影、裡面更有許多的想像,因為水也是上天恩賜孕育人類的文明,瓶子內更可以是詩情畫意,或是驚恐淹水時的絕望…等等的情緒。
當初我在設定這個討論的時候,是基於四個層面的思考:
1.所有的事物不會只有一個面向的思考,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產生不同的思考。同樣一顆山邊的大樹,對於遊客來說是乘涼的好地方;對於樵夫而言是謀生的材料;對於植物學家來說是做研究的素材;對於攝影家與畫家來說,則是應用不同工具材料來傳達這顆樹的型態之美;對於詩人來說,則可能使用文字藉樹的姿態來詠嘆人生…
2.最開始問的時候,願意最早回答的,只要告訴我裡面有一半是水,或是一半是空氣,都是非常簡單,而後再繼續被我點到的,可能花費更多的時間與想像力,才有可能擠出答案來。所以主動的人,會在大家還在畏縮的時候,提出最簡單的卻最有力的答案;被動的人,總是在別人提出答案時,說別人的答案其實自己也知道,只是被人家先說了。
3.答案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所謂的左右,只是我們站的位置,當我們站在彼此對面,我的左右就不會是你的左右。
4.從事設計工作,要不斷擴充自己的想像力。
當我用這樣的方式跟他們說明這些概念的時候,其實他們都聽得懂,基本上也可以認同,不過在實際的事務與工作上,總會顯得放不開。例如這學期臨時被請去當某個資訊傳播系畢業班的作品指導,當我們跟他們分享這個想法的時候,大家點頭如搗蒜,不過當我們要去推動一個頗具創意的畢業展點子的時候(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開始大家都會把困難點這個石頭搬到自己面前,擋住自己的道路。還有一個班級中,有許多人對於自己的作品缺乏信心,連展出的意願都沒有。
我覺得他們最大的問題是在信心問題,因為當要畢業展,系上大部分老師的觀念還是在於傳統模式展出效果的考量,所以對他們要展出的東西提出很大的批判與質疑,得不到老師的支持,又被一直批評,信心一直滑落。關於這點,我昨天在看過他們作品之後,在視覺上確實是一個問題,例如大部分的作品是網站,若只是在一個展演空間,放台電腦在那邊,老實說一點展覽的效果都達不到。
不過,問題就在他們是資傳系不是視傳系啊!大部分從會計等商科背景進來,而課程的內涵本來就跟一直從事視覺課題的視傳系不同,為什麼要用傳統設計學校用的畢業展方式來做他們的畢業展?這也是我一直想跟他們說的,他們對於文字與資訊傳播上的想法,是高於一般視傳系的學生的,如何掌握這些特質,搞一場不一樣的畢業展,為自己四年的大學生涯,留下一個紀錄,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我覺得展覽要能夠引起討論,許多人想的是引起大眾的讚賞,但就算是強烈的質疑與批判,也是引起了注意與關心,最可憐的莫過於一點存在感都沒有,辦完展覽,一切就結束了。
所以當我試著尋找他們給我的資訊中,有哪些獨特的元素是有趣的,並且我真心的鼓勵與欣賞他們訊息傳遞中所擁有的一些特質,他們卻反而會覺得怪怪的,因為這個老師怎麼跟其他老師講的完全不一樣,明明被罵的很慘的東西,這個人卻可以對裏面一些怪東西發出讚嘆之語。我的想法很簡單,雖然我是設計背景,對於裡面一些視覺元素感到水平不到一定程度,但是很多東西與特質卻是我在一般視傳系學生所看不到的,我跟學生雙方勢必要花更多心思來找出這些特質,並且找出合適的傳遞模式,既然是學校的活動,老師有沒有付出相對的心力,還是只是一昧的要求學生,彼此都需要有心與用心,並建立信心,一個畢業展絕對可以搞的好玩又有意義。
1 則留言:
想像是無限,而表達想像的工具,必須要先定義好如何使用,否則永遠只能在腦中想。不過話說回來,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isaac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