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4

以設計師為主體的組織--設計師協會

以設計師為主體的組織--設計師協會

設計師協會網址 http://www.designer.org.tw

一個屬於設計師們的組織終於在2005年的1月正式成立了,這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經過聯署與籌備會議,終於成立這個屬於設計師的協會。設計師協會的成立,從成立的過程,到正式成立,也代表許多對於設計的正面意義與價值。

首先,協會是透過網路社群的發起與連署,揭示年輕化與數位化的特質,新科技產生的經驗改變了我們生活習慣與思維,數位時代的網路環境跟我們的生活、工作、興趣的緊密結合,透過網際網路延伸了我們對於環境共享的本質,不同的主題社群不斷的誕生,相互交流彼此的「心靈」。網路生態的戲劇性發展,從高峰到谷底,又從谷底回歸到務實,我們不斷在這個媒體上探索新的可能,也由於網路傳播資訊互動與無遠弗屆的特性,讓各個設計領域的朋友,分享彼此的設計經驗、討論各種的創意、評析設計作品,不斷的刺激更多的新思維。在視覺設計、網路設計、產品設計、軟體設計、文化現象、美學等議題上,在社群中集結為一,透過資訊的交流、議題的互動、心靈的感知,大家無所不談,分享更多跨領域的使用經驗,也挖掘出更多的設計知識。

此外,設計師協會也從務實的角度出發,協會成員曾經做個一些討論,當我們消費發生糾紛的時候,我們會想到消基會,但是設計師在設計實務上遭遇到一些問題時,目前跟設計相關的協會,由於主力放在美術設計上,對於商業型態的支援略顯不足,所以協會也希望加強這方面的功能。

還有像是成為設計師們的諮詢角色、成為設計師們的成長團體、保障與提升設計師的價值,這些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與目標。當然大環境的改造,也需要更多認同協會想法的設計師們,一同開創打造。

當設計的相關討論越來越多,也會慢慢發酵成一股力量,對於新時代的產業環境有更多的觀察與討論,大家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甚至相互扶持,而這樣以人為主體的環境,也會凝聚更多的共識,對於未來的設計發展,也會產生更多正面的助益,這也是我們當初的想法。

服務對象:

設計師協會以「人」為本,主要的概念就是從協助設計師解決實務的問題,以及提升設計師的地位,強化設計師的思維,以這樣的概念,輔以不同領域的工作型態,擬定下列三種服務對象:

企業內設計師:企業內設計師指的是在一般企業內部服務,從事設計之相關人員。這類型的設計師在企業結構下,通常缺乏與外界溝通與自我提升的管道,在長期缺乏變化的工作模式下,需要更多來自外界的刺激。

設計SOHO或是小型設計公司:這類型的設計師不只從事設計工作,還需要面對開發客戶、公司管理經營、資金週轉、如何簽約…等實務上的問題,如何解決他們在工作上的問題,以及創造一個更好的設計環境,也是協會與設計師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設計相關科系學生:設計科系學生是未來的設計師,他們的態度與思維深深的影響到未來的設計環境變化,協會與學生族群的緊密互動,有助於了解學生的想法,並提供當下業界的經驗,良性的互動溝通。

運作方法:

協會已經擬定2005年的相關計畫,也針對三種不同類型的設計師,規劃一系列的活動,由於經費、時間與資源的限制,我們會慢慢的推動更多符合我們原始概念的服務與活動。針對不同對象提出不同的活動內涵:

企業內設計師:以提升創意思維、生涯規劃、職場生存…等議題,舉辦演講、座談會、讀書會,透過這樣的互動分享經驗與交流彼此想法。初步規劃以2個月為一個單元,每次舉辦一個小型活動。

設計SOHO或是小型設計公司:以解決實務上的問題出發,初步規劃以4個月為一個單元,2005年推出設計法律研討會、設計實務研討會、創意思維開發研討會,透過研討會方式,專家發表專業上的見解,會員們提出實務上的工作難題,提出解決方案,並彙整成線上資料,並出版成教戰手冊。

設計相關科系學生:以青年設計師論壇模式切入校園,透過與設計相關科系的系辦或系學會合作,透過與青年設計師的對談,以演講、圓桌論壇、創意遊戲等方式,跟學生互動,並讓其了解業界生態,強化本身態度與思維。活動預計2個月為一個單元。

設計師協會的角色:

上述以人為主的具體計畫,協會未來將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擔任與政府公部門的溝通平台,以及設計師與企業之間的媒合平台,提供會員諮詢的服務,並舉辦設計大賽,以及提供更多創作發表的管道,這些也都會是設計師協會繼續努力的目標與方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