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台灣從來不曾自外於國際市場,我們製造的能力至今仍是國際上屬一屬二的角色,尤其近幾年的高科技代工,幾家高科技廠商也因為代工賺了不少錢,綜觀台灣市場趨勢,在製造業慢慢的轉移至東南亞與大陸,也可以發現由製造轉向設計,似乎是一條必走的道路,只是缺乏總體經驗的情況下,顯的步履蹣跚。
講到設計與行銷,歐美日的經驗,以及韓國的興起或許可做為借鏡,只是在全球化的國際市場競爭當中,我們高喊的本土化,是否偏了方向,是否只剩下了口號而忽視真正的本質?
這個本質是以本地文化為基礎、以人為本、以國際為市場,並借助真正的產業根基,這樣才有可能讓台灣設計具有競爭力,一方面滿足內需市場,一方面擴張海外版圖。
美國人是全世界最會做生意的國家,他們做的,就是一種文化輸出的工作,以設計為手段,配合大量資本投資、強勢資本主義、人才的培育、宣傳、明星的塑造,更重要的是洞悉以人為主體,以極盡可能的灑狗血來切入市場,簡單來說,東西是賣給人用的,設計的對象就是「人」,在大眾市場的角度,能夠抓住消費者的喜好,以市場為依歸,使美國的強勢品牌深入世界每個角落,不管你喜不喜歡,種種的價值意識,已然內化成我們的生活。
拿美國比很不公平,畢竟他們是目前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最為強勢的帝國,那看看韓國,從亞洲金融風暴幾乎拖垮韓國經濟,這幾年已經躍升國際最閃亮的星星,尤其我們跟韓國一直有種瑜亮情結,過去在製造業時代,我們總是樣樣跑在韓國前面,可是現在,我們購買韓國的手機、家電、汽車、觀看韓劇,曾幾何時韓國的設計變成我們年輕人膜拜的對象,或許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例如企業結構,韓國是大企業體制,台灣是中小企業為主,所以在投資的規模上遠遠領先台灣;也或許因為那次的金融風暴讓韓國政府與企業體認到轉型的迫切性,積極培育設計人才,甚至為了開發優質的產品,不惜砸下大錢聘請國外一流的設計師來設計產品;也或許是韓國人的民族意識較高……但這樣的一個經驗讓身處台彎的我們,又是如何來看?
回歸到台灣的產業體質,目前還是中小企業掛帥,雖然在加入WTO之後,這樣的經濟體質會慢慢的往大型化方向行進,而設計在此時可以扮演的角色又有哪些?還有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議題當中,什麼是台灣可以應用的設計元素,而這些設計元素又如何可以行銷到世界,讓台灣不只製造可以輸出,讓設計也可以輸出,行銷到國際上…,但在這之前,把設計的概念行銷給國人,是更為迫切的工作,像是如何讓產業認知到設計、尊重設計,才有辦法借助設計提昇產業,所以若是邀請國外設計創意大師來講座,其實聽的對象不該只是設計相關人員,更應該是企業主與一般社會大眾,在溝通的當中,無形中進行一場寧靜的行銷。
目前很多人仍把設計產業定位在「工業設計」,這是有問題的,因為就實際面,台灣的一些製造業也有ODM經驗,所以早就與國外的品牌接軌,我們以製造為體,設計當成一種服務業,企業早就有自己接單的管道,只是台灣設計,最後掛的卻是別人的品牌。所以一方面設計是有可能成為自己的主體產業,另一方面來說,如何把工業設計、商業設計、品牌行銷、國際市場、企劃人才的統整,配合產業與市場需求,讓台灣品牌可以冒出頭,才有機會讓台灣設計可以輸出。更清楚的說,需要有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是讓人家覺得你有經驗可以幫助他們,就好像我們要賣東西前要有型錄,可以清楚的介紹我們的產品,然後老王賣瓜,行銷我們的產品。設計也是一樣,我們必須可以整理出一些經驗(若還沒有完整經驗,現在就是著手進行的時候),把它變成可以被行銷的產品,才能進行設計輸出,當然這還牽涉到很多執行策略,例如我們目前還無法跟歐美日齊頭,那是否換個角度,可以把設計先往東南亞與大陸行銷。
設計產業也是文化的產物,我們不能一昧只看國外經驗,而忘了回頭看看自己,別忘了流星花園也賣座驚人,被認為是很「台」的偶像團體5566也讓東南亞的歌迷為之瘋狂,我們不妨在研究國外經驗的同時,花一點時間來討論這些現象,我們的優勢在哪邊,是哪些原因造成的,這些都是可以加以探討。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我的看法,或許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設計的對象本質上的問題了:李安的臥虎藏龍,是拍給外國人看的,像是我們熟知的輕功與武打,過去是利用很多鏡位與剪接手法,例如一晃動間,人就上了屋頂,我們在這樣的文化體系下,會認為理所當然,並充滿無限想像,但是外國人就無法理解為什麼一下子人就上屋頂,以李安的手段來看,把每個武打過程清楚的交代,就是把具有差異化的特色,以行銷對象可以看得懂得語言,來促使對象可以加以消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