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18

數位出版--現在進行式

七八年前修印刷方面的課程,記得課堂上討論過平面傳播媒體在面對數位網路媒體的強勢,未來存在的價值性,那時候正好是網路經濟看漲,網路概念股一路狂飆,許多人也預測網路會如何如何。那時,印刷老師還信誓旦旦的說,網路絕對無法取代平面媒體,他提出一個強而有力的理由,那就是你可以在馬桶上閱讀報紙,或是在公車上面閱讀雜誌,但卻無法在這些狀況上網,而且看螢幕的習慣還是沒有閱讀書籍來的有「品味」。

那時候的我,年輕不懂事,認為這個老師頭殼壞掉,食古不化,還跟他爭辦一番,現在想想,著實好笑,因為我們永遠無法使用現在眼光看未來!

其實,從網路飆漲到泡沫化,還是一直有許多人前仆後繼進行數位出版的工作,而出版的定義,也因應網路媒體的特性,在某個層面來看,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主體性。例如,許多大型報社已經將新聞資料數位化放到網路上,許多企業也將網路視為訊息發布的主要管道,很多社群也擁有獨立發布訊息的方式,甚至於更為個人化與自由化的出版行為,像是BLOG、個人新聞報台...等,都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出版與閱讀方式。

但有一個面向則是還在掙扎,那就是「電子書」,我簡單下個定義,也就是實體書本內容與形式的數位化。

我為什麼要特別提到內容與形式,其實各類書籍的內容,早就充斥在網路上,在網路上就可以閱讀到各種小說,例如你是金庸迷,在網路上就可以下載到金庸全部的著作,只是閱讀的方式還是跟瀏覽一般網站無異,形式上還是在跟閱讀文字檔一般。而很早之前就有網站將書的形式引進到網路上,利用跟書本近似的外觀,甚至模擬翻頁效果等,但似乎一直無法成為主流。

可以預見的是,平面媒體的市場將會日漸萎縮,網路也會因應閱讀習慣的改變,日漸成長,我想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電子出版的市場,而傳統出版業者與書商,也會跟著市場趨勢走,不然就是準備被淘汰。那「電子書」在面對模仿實體書籍,以及其他網路出版訊息的夾擊下,是否還有存活的必要性?

我有以下幾點觀察,或許是電子書可以思考的面向:

1.初期必然模仿實體書的形象,但是必須考量使用不同媒材,閱讀的便利性。
2.在技術與環境成熟的條件下,網路族群已然習慣網頁化的閱讀方式,必須為書籍化的閱讀形式,創造更多的價值。
3.內容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擁有具有價值的內容,才有存活的空間,這是所有媒體都要面對的,而不是獨電子書需要。
4.另外,內容重要,但更要讓焦點對照到內容與屬於刊物的獨特價值。傳統上對於刊物的特性與訴求,面對的閱讀族群,也是要思考的面向。
5.彰顯獨特、展現風格、突出特色、創造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