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18

從設計製造業到設計產業

這幾年台灣產業面臨著極大的改變,傳統產業在面臨土地及人力成本的增加、製造的優勢逐漸被對岸所取代,己經轉型至技術門檻較高的科技業代工,以及服務導向的各項產業。

台灣的設計工作,則大部份仍停留在製造業的階段:客戶下單→開啟生產線→製造→交貨。

這樣的模式中,設計師通常缺乏一定程度的主體性,而淪為整個商業生產體系的附庸。要不就是公司中被指來喚去的角色、要不就是接受市場行銷人員的任務指派、要不就是符合客戶需求拼命趕案修稿的悲情人物。目前有看到一些比較具有理想性的文章,從台灣設計教育與政府的文化創意產業,來看設計產業的未來性,其中很多想法我都認同,不過在談到設計做為一項產業時,甚少見到更為前瞻的觀點,仍把這項產業當成附屬的角色。

設計在目前的台灣,正面臨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拉扯,許多的設計工作無可避免的擔任製造業的角色,重複著客戶下單→開啟生產線→製造→交貨的過程;另外則是慢慢有人將設計當成服務業,當成產業裡面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的角色,而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更多的溝通是必須的。但是我更進一步思考,不管設計製造業或是設計服務業,都是被當成客體,當成被操作的對象。那設計有沒有辦法自己成為主體產業?其實答案是肯定的!

【設計教育發展的喜樂與哀愁】

從明志工專將設計列入科系名稱,到成大讓設計進入大學高等教育學府,短短幾年之間,設計相關科系進駐每一所大學與研究所,更有甚者,連美國都沒有的設計博士班,台灣也都有許多學校開設。設計教育的高度成長,每年激增的學術論述,一方面令人欣慰、一方面也令人擔心,畢竟每年數萬名設計相關科系學生進入社會,所面臨的是學校知識體系中無法觸及的社會經驗與生存智慧。

另一個面向則是:在學校教育中應是具有年輕、活力與理想特質的環境,這些思考中是否將設計做為一個主體性而加以深入探究?還有,就算是極度講求創意與思維的設計教育,似乎仍無法避免的抑制過於強調表現學生的出現,在學校的教育中,雖說已經不像過去單向的知識傳播,但是過於活潑、調皮,或是有異於一般同學思維的人,經常也會被整個教育體制所排擠。

舊時代的思維是:當個乖學生,遵循一定的成功模式,苦幹實幹,成為社會中堅份子。

不過有越來越多的書籍教人創新、教人敢與眾不同,例如《紫牛》一書中,就在闡述未來產品的成功,極大的因素,就在於該產品的卓越不凡,簡單來說,就是有自我特色,並且跳脫舊有思維,展現獨特,而這些都是要敢去突破、敢去批判與反對舊有思維的人來創造的,而這些,都是目前教育體制中要去創造更大的空間。

【文化創意產業?】

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大力「廣告」文化創意產業。從兩兆雙星到文化創意產業,政府投入了可觀的預算資源「扶助」文化創意產業,其中廣告與設計列名其中,乍看令人驚喜,實則龐大預算中,難以預見對「基礎環境」有何建樹?當政府投入那麼多錢與資源、當「重點單位」消化完預算,站在產業第一線的設計師,有無感受到自己身處環境的任何實質改變?

若從自由市場經濟觀點,政府介入操作愈少愈好,但最近看到許多的文章中,仍見到不少人引頸期盼政府的資助,以求有更大動能推動文化產業。我則是從另外觀點來思考,是否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來建置更公平的機制,提供合理的平台,然後再由市場機制決定何者勝出。而政府輔導的概念中,又是如何看待設計產業?是否依然將設計當成其它產業的附屬品?

相較於藝文團體的展演活動,反而主體性是較高的,他們同樣領取政府補貼,接受企業贊助,不過所有的演出與掌聲,仍是歸於藝文團體本身,但是對於所謂的設計產業,仍是定位於「幫助」其他產業的產品提升更高的附加價值,並非這樣的思考邏輯有誤,畢竟台灣還沒有完全過度到設計服務業,有這樣的思考仍屬正常,不過就在於未來我們要如何思考設計產業的新定位,還是有很多國外經驗可以藉助與玩味。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國外的時尚產業,也是標準的設計師產業,沒有設計,我想是完全無法想像他們如何的領導流行,而設計與設計師,在這個產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可喻,換句話說,設計在某些面向,是可以擁有主體性的。

【產業的轉型:從OEM→ODM→OBM】

在其它產業面臨時空環境的轉變及世界的競爭,也跟著轉換成不同的角色。過去傳統的代工製造體系,產業的生存條件來自於國外的訂單,所有產品設計、市場廣告行銷等環節,不會有台灣廠商置啄的餘地,或許可以稱之為OEM時期,這部份的角色,目前大多被中國大陸所取代。

台灣現在的產業模式,已逐漸從一般商品OEM角色,轉換至高生產技術門檻OEM及ODM,以及部分企業嘗試進入到OBM的角色,以求在未來的國際商業競合遊戲中,佔有一席之地。

許多的創意人員把希望放在產業往OBM的路線邁進,畢竟就算是ODM,還是為人作嫁,但是台灣要花多少年才會有足夠的能量發展自有品牌,以及這些品牌面對國際品牌的先佔優勢時,又有如何的因應策略時,大部份的設計師可能又會覺得莫可奈何,因為並非操之在我。另外我也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難道設計本身不能成為OBM的翹楚?由設計成為一項主要產業、成為一項主要品牌?

註: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OBM-->Own Brand Manufacturer

【設計成為一個產業】

《紫牛》主要觀點,就在於如何的卓越不凡。目前所有產業結構中,設計產業本身就有不凡持質,畢竟在跟其他產業的思維當中,設計不可避免的需要更多趣味、更多不同、更多創意。而這些不在於投入金額的多寡,而在於一個概念的轉變,關鍵就是台灣的設計師敢真正表現獨特,塑造不凡價值,讓自己與眾不同。

如同我在前言所提:設計有沒有辦法自己成為主體產業?我說的答案是肯定的!

國外有太多例子,因為重視設計,以及刻意的讓設計師成為一種品牌,養成了一大堆的品牌崇拜者與符號信仰者。而這些設計的模式與設計師的思維,則是不斷的挑戰既有思維、不斷的領導時尚與流行,然後跟商業緊密結合,創造十分驚人的創意產業的產值。Armani、Chanel、Philippe Starck、Jonathan Ive、Stefano Giovannoni…等,各自在不同領域成就個人專業形象,變成個人品牌也塑造企業品牌,這些都是設計成為一個成功產業的極佳例證。

或許有人會說,台灣離這樣的理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想這就是一個理想,當愈來愈多人開始有這樣的想法與概念時,設計開始成為一個主體性產業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