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篇「網路就是美術館」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觀點,在概念上,網路其實在很多的功能性上,已然可以取代實體美術館,而所謂環境與空間、典藏的價值,也將隨著數位化的腳步,將會再一次的重組。更進一步而言,網路上豐富的資訊與互動,早已超越實體美術館所能承載的功能。
我所謂的網路就是美術館,其實包含了兩個面向的思考。一是網路上以美術館為名的網站,如何將「既有觀念上的藝術作品」,利用網路的特性與功能,使藝術變的可親;另一則是利用網路豐富、便宜、快速的特性,不同領域的人為了不同想法建設網站,因而將網路形成一個概念上的美術館。
以第一個面向而言,過去就不必說了,傳統上對藝術的詮釋,讓一般民眾是難以親近的,就算現在實體美術館在作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不過,所謂的「藝術創作」還是必須受制於現實社會的思維與考量,例如我們可以思考的詞彙,色情、變態...等,雖然有藝術家針對這些議題去開發各種可能性,但一但到達「社會容忍的極限」,這類的東西馬上就會被制止,例如多年前李銘盛在北美館的大便事件。另外,要能夠在美術館展出可不是容易的事,自然要在相關的行政規定下,並且作品要有一定數量,以及相關人員定義的「質」,當完成相關的東西準備,才能展出。而且辦個展覽花的錢可不少,如何得到創作的經費,以及展覽的經費,就是一個大問題。
從另一個面向來看,早已將創作跳脫傳統的觀點。其實早在普普藝術、觀念藝術、行動藝術、裝置藝術等觀念上,早已對過去的藝術表現形式提出強烈的批判與質疑,而網路更進一步的可以辯證這之間的關係。除了有些就是以藝術與視覺之名的網站,早就進行大量豐富的資訊傳達的創作,而許多根本跟我們認知的藝術無關的網站,透過作者個人的喜好、實驗、塗鴉,甚至一些程式設計自動產生的效果,或是例如碎形藝術那樣豐富瑰麗的視覺資訊,早已將網路變成一個美術館了!
過去,一個創作者的歷程,大致可以分為教育學習、實驗創作、成果發表幾個歷程,而且藝術環境中師徒相承、靠各種關係的提攜,參加競賽、展覽,進而累積名聲,作品才會「有價」,人才會出名。而且一個相當荒謬可笑的邏輯:年齡大=德紹=藝精=大師,這可能是成立的,但是我所看到的都是一堆人虛擲光環,造成價值的大一統,因而形成另一形式的壟斷,你要在這樣的環境往上爬,就必須遵守相關的「秩序」,否則你是沒有發言權的。
但網路就這麼理想?
並不盡然!我不想把網路過度理想化,雖然在概念上,網路比現實的環境可愛多了,更加的多元、自由與平等。但同樣以人為主導的網路環境,人的社會問題,同樣會出現在網路上。網路方便的特性,會讓更多人參與,同樣的,對一個網站的經營,也就要更加小心。網友的來源五湖四海,想法也各有不同,雖然常有人提出相互尊重的呼籲,但是非理性、人身攻擊的言論也常發生。
網路提供的是絕對的平民化,還有一開始的平等。早期的BBS與現在網務上有許多論壇形式出現的網站,基本上大家的發言權是平等的,但同樣的會有管理者針對不當的留言做些限制,這本是無可厚非,因為不同屬性的討論版,就應該有不同管理模式,但是同樣會有爭執。
有時是網友之間的爭執,甚至是與版主之間的爭執。另外,網路上一些討論版中,經由一定時間的累積,同樣會產生一定的秩序,不同屬性的網站,在經營一段時間之後,會自動產生分眾與區隔。
就一些網路老鳥而言,若是他一直有言論發表,並且得到相當的認同,在某個範圍內,同樣形成一個新秩序,別人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若是侵犯到這個新秩序,或是惹腦了這個社群,便同樣的會遭受圍剿。
網路的發言權,在時間的累積下,同樣會產生不同的大小差異,但是跟傳統比較,還是小的多了。不過,我還是常喂嘆網路環境中,一些非理性的對話,因為匿名的方便,所以變的好像雜亂,也有很多人不敢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網路資訊傳達的方便,也成了垃圾資訊的天堂,網路頻寬的負擔!
網路現在已經是許多人生活的一部份,但是以藝術的功能與角色來看,目前網路上的藝術與傳統的藝術觀念還在進行拉扯,這樣的議題,或許可以透過對話的方式,大家來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