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影像認知是非常奇妙的視覺經驗與過程。就生理來看,眼睛雖然是我們得到影像的來源器官,但光線透過瞳孔後投影在視網膜上、信息由視神經傳送到大腦視皮層,這些視覺信息包括物件的形狀、大小、顏色、光暗、速度、深度等,最後還是需要透過大腦的解讀,腦部會將這些電流脈衝轉化成我們看得到的影像畫面。
有人把眼球比喻成攝影機,將其眼睛的構造→瞳孔、虹膜及角膜、視網膜、水晶體、玻璃體等,對應在攝影機的構造上,但眼睛構造的精巧,及其訊息的複雜,還有視覺細胞分工的模式,雙眼視覺範圍內有良好的立體視覺,不是工業上最精緻的機器所能模擬的。
但人總是經歷選擇與遺忘的過程。
你知道人真的會視而不見嗎?我不是開玩笑的,而這是真的生物特質。我們眼睛接受到的訊息,透過視覺細胞、視神經、到大腦,而一些一直不斷重複的訊息,就會被忽略。例如眼睛後方有許多的血管,若是我們大腦不去忽視到它的存在,我們就會一直看到紅紅的一片。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就是盲點,它是和視網膜黏在一起的視覺神經點,在盲點上,由於是視覺神經傳達的入口,所以會形成一個訊息無法被紀錄的區域。而視網膜上有兩個主要細胞,一是錐狀細胞、一是桿狀細胞,錐狀細胞對於RGB色光有不同的最大感光點,桿狀細胞專司明暗程度的變化,所以當環境產生變化時,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會不一樣。例如在色彩學上有個薄暮現象,就是證明眼睛在黃昏的時候,看到的顏色會跟平常不同,而且在心理學上也有所謂的完形理論,人類對事物的知覺並非根據此事物的各個分離的片斷,而是以一個有意義的整體為單位說明,可見我們看到的形狀其實跟大腦的解讀訊息有很大的關係。
眼睛雖是我們「看東西」的器官,卻不是生成影像的方式,最重要的還是大腦。有看過X戰警嗎?其中一位主角就是失明者,卻戴著一個輔助的眼鏡,藉以看見影像。目前也有一些研究類似,以電流的方式刺激盲人大腦皮質,他們也因此可以見到影像。
講了一些生理上的東西,想要大家思考一下,什麼才是你所見到的真實?我們通常都會認為照片是真實的,因為它是如此精細的刻畫出現實的景象,但你知道一張照片生產的過程中,有多少東西可以操弄嗎?不同的鏡頭,可以製造出不同的透視感,不同的底片,會呈現出或多或少色彩偏差,不同的沖洗過程,更是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效果,這些都還不考慮到在鏡頭前加介質、在暗房加工、或是電腦影像的處理。以前到照相館拍大頭照,細心的老師傅還會修底片,幫你把痘痘修掉,現在數位化了,不只幫你修痘痘,還有一大堆的花樣可以玩,加個花邊啊、合成之類的,技術好一點的,根本讓你覺得一切是如此的理所當然。就算真有一套標準化的照片生產流程,每個人「看到」的東西,就不會一樣。
我們常要去合理化一些東西,視覺也一樣。以前畫油畫的時候,總是覺得一個同學的色調就是跟別人不同,後來才知道他是個色弱,他看到的色彩跟我們看到的就是不一樣,表現出來也就跟我們不同。在別人看來,他的顏色是不合理的、怪異的,但另一方面,卻充滿個人風格與特色。大家也知道梵谷的畫相當具有撼動力量,他是個精神病患者很多人也知道,當然也有很多的假設與猜測,但若是他的一切都是世俗認知合理的情形,那可能就無法產生如此有生命力的作品。
而這合理不合理,也正是架構在自己與社會的偏見上。正如我的同學畫出我們所謂不合理的顏色,可是正是他視覺上正常合理的表現。
在影像創作的世界中,總是充滿著各種的可能性,當然也充斥著無知與偏見。在照片生產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操弄得東西太多了,你的攝影角度、濾鏡的使用、底片的選擇、快門與光圈的組合、曝光的方式、重複曝光、暗房......,更何況電腦的加工,而「真實性」,又要如何去界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