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看到的新聞,都是被刻意生產出來的......
這個社會一天到晚發生這麼多事情,為什麼這個事情會被報導,而某些事情就不會出現?為什麼這個事件可以登上頭版,而某些事件卻只有小小的版面?
誰決定什麼是新聞?誰又來判斷新聞的價值?
大部分出現在媒體的新聞,除非是一些突發狀況,否則都是事先被規劃、被塑造、被安排的。舉個例子來說,今天在某飯店舉行記者會,或是產品發表會,還是一些遊行、行動劇之類的,都是事前就告知媒體,媒體再派記者去採訪,而且這些爭著想要上媒體的單位,都會準備很多的資料,供記者「參考」。所以可以發現很多單位總是想盡辦法來爭取媒體的青睞,為了種種利益上的考量,來增加曝光率。這個從選舉的過程當中就很清楚了,提政見與施政藍圖頂多讓你上個小版面,但是口水、角力、抹黑、攻擊、誹聞、族群對立......等議題,才能上頭版,並擁有較多的注目。另外媒體資源分配的不均,中南部就是比北部少,而且你可以發現,上節目的政治人物就是那麼幾個,甚至很多知名的政治人物還擁有媒體的經營或是主持。
媒體為了經營與生存,自然要不斷的去符合經營者與群眾的胃口。經營與生存其實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經營者介入媒體報導的方向,因為出錢是老大;另一個則是迎合消費市場的需求,因為發行量或收視率,代表著廣告的收入。所以當編輯決定新聞的價值與走向時,自然受到眾多因素的左右,雖然有立場,卻會去刻意模糊,並包裝上公平公正的外衣,而群眾也會一廂情願的去相信媒體的公正。
我還是以新聞攝影為例,當你看到報上出現一張新聞照片的時候,你知道「它」為什麼會出現在這邊嗎?一個攝影記者會什麼會出現在這個地方、拍下這些照片,而編輯為什麼會選擇某張照片、搭配文字報導?這些都是選擇、詮釋的過程。羅蘭‧巴特在「明室」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照片所呈現的,只不過是「此曾在」罷了。我把它用在新聞照片的概念上,新聞照片只不過傳達「選擇與詮釋後的真實」罷了,而且媒體就是要一直引導你進入它所建構的思考模式。
我隨便舉個例子,我先假設一些狀況,如一小時的演講、演講者講話很無趣,基本上是很無聊的、而且聽眾是被強迫來的。若現場有甲報與乙報兩個立場不同的媒體,可能會出現以下的情況:甲報就拍聽眾打瞌睡,或是從高角度拍攝演講者畏畏縮縮的畫面,這樣算是「真實報導」了吧?可是乙報可以這樣拍,一開始演講者入場,聽眾總是會捧場拍個掌、雖然睡了一覺,但結束時會很高興再給熱烈的掌聲,感謝老天這痛苦的一小時總算結束了,或者可以以仰角塑造演講者專業、受人敬仰的形象。若假設相反,這是一場很熱烈的演講,但總是會人打個小哈欠,或是刻意補抓一些讓人覺得無趣的畫面。
這些都是「真實的」!記者所拍的畫面都是這個演講過程中所出現的,但是為什麼甲報會出現這張照片而乙報出現另一張照片?若真是公平、公正、客觀,那畫面應該會是一樣吧!就算記者拍了二十張照片,可是刊載報紙上的,只有一張,那編輯會什麼挑這一張而不挑另一張?這些都是不斷的進行詮釋與解讀的結果。再搭配上文字,不斷的將一些思考模式,灌輸給讀者。
另外媒體還有時間性,也常常為了時間的考量,因而忽視一些資料的求證,與平衡報導的問題。尤其是平衡報導,我就常常搞不懂,大學時我上過編輯採訪的課程,老師也強調平衡報導的重要性,這樣才能突顯報社是公平的。其實現在很多報社也重視平衡報導,但還是選擇性的平衡報導,為什麼這一篇有正反兩種意見,另一篇就沒有了?而且很多事情並非兩種思考邏輯,可能三種、四種或是更多,不管是時間或是版面的考量,也只能膚淺的做形式上的平衡了。國外媒體的第四權理論與守門員的觀念,還有平衡報導等,已經發展很久的時間了,你也可以發現我們美麗的或是帥氣的新聞主播,都擁有留學國外的新聞碩博士學歷,而一些媒體的編輯也都是如此,但國內媒體表現總令人感到有些畸形。可能是政治與商業介入媒體、或者是民眾看事情的角度,但媒體亂象我看還會亂很久。
其實我認為媒體有立場是應該的,甚至應該說明他的立場,而不是包裝在公平、客觀的外衣下,而輸出其意識形態。但更重要的是讀者的心態,了解媒體,認知其報導的內容,自己做判斷,而不是隨媒體起舞,讓它左右你的思考模式,甚至知道要去批判它。當你下次看到聳動的新聞圖片的時候,真的要好好的想一想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