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想從比賽的角度先談起。許多人都有參加比賽的經驗,不管是體育的競賽或是考試的競賽,對許多從事藝術工作朋友而言,參加一些美術與創作類型的比賽或徵件,或是受邀擔任評審,這些都是可以印在名片上的資歷,提高自己在創作上的地位與價值。
這是我一個非常功利的觀點,但是手上有學術界或是藝術界名片的朋友,檢視一下內容,是不是洋洋灑灑的印了某某大學博士、某某大學教授、某某專案負責人、某某競賽大獎第一名、某某大競賽評審......,或是你自己就會印上一大堆的頭銜。
去看展覽或聽音樂會的時候,簡介上也會印上這些,聽演講時,主講的資料也會印這些東西,除了身份的識別外,當然擔負了價值解讀上的功用。我並非批判這些人,包括我也一樣,若有一些顯赫的名稱,當然也會想印在名片上,只是我們在解讀的時候,看到了什麼?
我在專科時參加許多的美術競賽,有幾次得獎與落選的經驗,其中有一些很好玩的歷程。有一年參加了一個地方美展,我畫了一幅油畫,那時是學校剛好有這樣的課程,我也才剛接觸,意外的拿到了第三名,當然興奮莫名,尤其拿到不算少的獎金,請同學大吃一頓,當然也贏得老師與同學的肯定,不過相信我,一直到現在,我還是認為是個意外。這次的得獎,對我在繪畫上的興趣,當然有顯著的提昇,也因此後來的畫在班上也有一定的好評,期間參加一些寫生比賽,或是其他競賽,也拿了不少名次,之後當然信心滿滿。有一次我用心畫了一幅我覺得很棒的作品,拿去參加另一個地方美展,結果落選了,同樣的作品,到之前拿過第三名的美展比賽,結果拿到第一名,這樣的結果,當然令我感到困惑。許多美展比賽,都有這樣的規定,只要連續拿到三次前三名,就可以成為免審查作家,所以第三年,我花了非常多的心思,畫了一幅我認為最棒的作品參加比賽,結果只拿到優選,當然也就無法拿到免審查作家資格。
另外一個有趣的經驗,我畫了一幅作品,參加一個全國性的比賽,拿到不錯的成績,可是同樣系列的作品,在構圖上與技巧上,都採用類似手法,結果在一個地方性的小比賽,只有入選。
後來進入大學、研究所之後,就沒有參加類似競賽了,這些比賽對我而言,是我成長過程中,相當值得回憶的一段經歷。而且在經過這麼多年之後,尤其是我在當兵的那一段時間,有很多很深的感想。
我相當鼓勵參加比賽,確實可以累積經驗、增廣見聞,但比賽的結果,我們要認知到,它是有一定程度的意涵的。我把它粗略分成四個層次來看:要得名必須符合【1】大會目的【2】評審口味【3】會場佈置【4】政治考量。
忘了是哪個電視節目,播出一系列新聞局辦的,選出優秀的台灣本土廣告,結果我記得有一位來賓在講評時,提出這些都是失敗的廣告,雖然廣告拍的很美,很感人,但是卻讓人忘記了產品是什麼,還不如像是豬哥亮代言的斯斯感冒藥,簡單、有趣、易記,可是這些廣告卻得獎了,因為它是選台灣本土廣告,而非最有效果廣告。一直到今日,許多比賽還會加上兩句附註:不違反基本國策、不違反善良風俗,只要你違反的,不管作品多精采,當然只有落選的份。你只要看看主辦單位是哪一個,大多可以猜出整個出來的結果,會呈現哪些走向。而評審口味當然是非常重要的,這些評審的想法直接牽動作品的出線,而且若今天這五個評審出來是這樣的結果,換另外五個,則可能大異其趣,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還有像是作品評審會場的佈置,這張與那張作品排列在一起的方式,都會影響評審的判斷,甚至是政治的考量。
我所謂的政治,並非向立法院的打鬧,或是政府官員顢頇的處理態度,而是一種資源與權力的分配。我曾經遇過一種情形,在一個美展中,有一個國中生,連續拿了兩次書法比賽的第一名,結果特別修訂比賽辦法,限定了參賽年齡,據我所知,就是因為怕出現過於年輕的免審查作家。這種事情在各個領域屢見不鮮,政客的鬥爭就不說了,譬如學校資源的分配,那個系所為什麼位於較好的新大樓,有的系所就必須在破爛的舊大樓,誰當主任,誰教什麼課,都是政治,政治未必是骯髒,卻一定有許多的考量。
或許有人會質疑我,那這樣說來,作品就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嗎?我想不是這樣的,我必須先去肯定努力的創作者,但是現實上,努力並不代表一定會有成就,這跟教科書上所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完全不同的,一面我們可以批判這些制度設計上的缺憾,一方面還會回歸到自我,對藝術的認知是什麼?若是今天比賽的作品,真有一個客觀的尺來衡量,得到第一名,絕對不會是最高分的,但若是沒有一定的程度,則連機會都沒有。
引用我之前文章的一些話:
「當我們把範圍放大到整個社會的觀照,必須去了解整個運作的關係,在創作的本質上,我們熟知的大師、不朽的巨作,都是建立在「政治正確」、「市場正確」、「文化正確」的基礎上,而這些所謂的正確性,除了社會進展的過程自然形成,很多時候卻是被掌控、被製造。但這並不是意味這些大師們都是譁眾取寵,他們自有其成功的道理,而是可能有更多優秀的創作者、更多精采的作品,缺乏這種正確性,因而被埋沒,或是曾經喧騰一時,而後被遺忘,或是原本默默無名,最後在某個時機點,被吹捧成大師。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當我們把範圍縮小到個人的創作時,意識型態卻常常是創作者堅持理念的重要條件!但是妥協卻常常成為另一種藝術,過度的堅持會失去很多的資源,過度的妥協會失去自己的特色與味道,這,真是一個相當難搞的課題。」
「在感官、知覺、情感等因素,都會影響藝術的詮釋,而這些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生活經驗,也就造成迥異的思想觀念與意識型態上的偏見。每個人都有其認知上的差異,而這個差異是重要的、獨一無二的特質,不是說意識型態不好,當缺乏這些獨特性,硬要將這些思想上的東西大一統,強加自己的意識偏見於別人身上,造成一元的絕對性,這就是問題的所在了。」
再回歸到前面所提,有人說志在比賽,不在得獎,我認同這樣的想法,當然能夠得獎更好,但這不代表藝術的成就。努力耕耘,未必得到十足回饋,但是不耕耘,絕對不會有所成就,這個成就除了對外的傲人成績外,更重要的,是不是可以對自己有所交代,畢竟你的創作是跟著你一輩子的事,若連自己都交代不過去了,就算別人給你再多的肯定,你也不會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