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18

網路就是美術館

美術館在不同的時空下,有著不同的定義。過去那種偏重於「物」之收藏、陰暗而顯露金黃光輝、高尚、專屬貴族的美術館時代已然過去,隨著民主思潮的進展,公設美術館已經朝向休閒、教育、娛樂的方向展開,美術館在對外的功能上,成為一種社會的公共財。雖然許多私人的展館,為了維持創建者的想法與堅持,而仍保留著不同的風格,但從整個大趨勢而言,藝術欣賞的平民化早已是實現的狀態。

在過去已有不同的文章、評論在探討美術館,尤其在網路興起的同時,以實體美術館與網路美術館研究文章相當多,但大多停留在美術館的功能性探討。

 簡而言之,實體美術館擁有以下的幾個功能:

1.具有實體的美術館建築物與實體的展示空間
2.從研究Research、收藏Inclosure、維護Conservation、展示Exhibition,進展到休閒Recreation、資訊Information、溝通Communication、教育Education與鼓勵Encouragement(吉村典夫)
3.美術館七項基本功能:研究、展覽、典藏、教育推廣、休閒、資訊、溝通(黃光男)
4.而從上述功能可以引發進而讓美術館成為藝術的殿堂
5.從舉辦各項展覽、講座、活動中,加強民眾的參與,因而形成一個激發想像與創造力的地方

除了功能性的探討之外,當然所謂的參與者,以及整個民眾的鑑賞經驗,才是美術館的重要責任。也有不少文章在探討實體美術館與網路美術館的藝術鑑賞經驗的不同,從所謂的實體與虛擬、觀賞者與空間的互動、資訊的導覽、知識經驗的取得、氛圍的感染,亦有不少論述,就我的觀察,懷舊情感的投注,才是兩這最大的分別。這方面我只能這樣說,當你還在用虛擬的角度看待網路美術館的同時,你自己就要成為所謂的虛擬的角色了。

就我的經驗而言,網路的產生對我並未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寬頻的產生就有。因為寬頻,我已經不訂閱報紙,打開電腦就可以看到最新的新聞與資訊,因為寬頻,過去遙不可及的國外資訊,我可以瞬間取得,因為寬頻,在網路的創作與展示就變的可行。過去網路可以叫做虛擬,因為影響的廣度與深度不足,但當每個人都上網的同時,影響夠廣,可且會越來越深,當變成一種普遍的工具與思考的方式,網路就不再虛擬!當然以目前而言,網路展示與實體展示還是存在於傳播媒介的差異,以螢幕看東西,跟實際在展場的空間感受絕對不同,目前來看,這種感受是絕對無法取代的。雖然網路可以傳送包含圖片、文字、聲音、動畫等多媒體資訊,而且可以有導覽、教育、收藏數位化作品、評論、交流互動、知識教育、研究、溝通等功能,但對於實體藝術品的典藏,還有上述的「觀賞感受」而言,目前並無法做到。但是將來呢?當VR(虛擬實境)能夠成熟發展,當這些e世代閱讀習慣跟我們不同的時候,當所謂典藏的概念產生變化的時候,這些必然的差異將不會是如此絕對。

所以有人提出網路美術館是實體美術館的延伸,或者網路展示應該另闢蹊徑,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這些我都認同,只是再往前看,這些還是導因在觀賞的角度,而以創作的角度來看呢?
可能很多所謂的學者專家,對於文化的保存、藝術的典藏懷著深刻的使命感,並且會有計劃的推動美術館的其他功能,但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參觀美術館在當代成為一種知性休閒的方式,甚至大過於其他的功能性。而在美術館或是藝廊的展出,同樣受到資本主義的考驗。

每個人到美術館的目的不同,平常有空我也會到北美館,或是一些博物館、藝文特區參觀,有時會到阿波羅大廈內的藝廊逛逛,我的目的很簡單,只是單純喜歡看展覽。但是在假日到北美館看看,許多親子同遊的畫面也就產生。另外要在美術館展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一定的申請手續,當然要有「東西」才能辦展。而目前所謂的藝廊,就是以販售藝術家的作品為收入來源,他的對象是收入較佳的,而希望收藏或是利用藝術品佈置自己的空間,因此,藝術創作變得「有價」,而藝術創作成為一種專屬於藝術家的工作。

大部分人對網路美術館的概念還是停留在某種網站內,有個叫做美術館的按鈕,按進去後,有些圖形跑出來。在國科會與文建會都有幾個大型的計劃,因為充足的經費與人員,做了不少名為美術館的網站,他們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擴大民眾的參與,讓文化藝術變的可親。不過展出的東西呢?還是所謂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網路美術館的概念還是被切割的,被分散的。

綜觀整個網路世界,在某種程度打破這樣的關係,尤其我看到最明顯的,就是所謂的商業設計與多媒體作品。商業設計就是跟所謂的商業行為直接產生連結,在圖像創造的概念,這些創造圖象的行為有商業與廣告上的目的,這樣的作品雖然可能在畫面上很精采,但是除非是有個特定年代的回顧,或是某位設計者「年高德邵」,作品集結有系統化,否則是進不了藝廊與美術館的。但在網路上,隨著視覺傳達相關科系的增加,許多人不管是單純的喜好或還是存在商業目的,各種不同的圖像創作也就充斥在網路上,質或許不齊,量卻是相當驚人。除此之外,很多人也嘗試利用網路作為一種創作行為與表達方式,甚至不經意的玩弄網路技術,進而產生新的視覺、聽覺感受,而這樣一個個分散的個人網站,因為網路連結,也就成為一種形式的美術館。

隨著網路經濟的泡沫化,過度的理想時代已經過去,但是可以預見的是網路越來越普及,而人們閱讀習慣與思維方式已經有重大改變,我不是說網路就是必然絕對的標準,而是在這樣的潮流與趨勢下,我們要如何去因應?我很粗略的談到我對網路展示的看法,並不代表我是對的,而是在現在時空下我所做的一種詮釋,希望大家能夠仔細思考,或許能夠激發不同的思維想像,或是產生不同面向的探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