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29

傳統藝術中心



文化真的是好生意,上次到宜蘭親水公園,也順道搭船遊冬山河,以及到傳統藝術中心參觀,光是門票以及在園區內的消費情況,可以想見收入不凡。

2004/07/27

海邊漂流木



颱風過去半個月了,比較多人去的海邊大概都已經清理的差不多,但還有很多地方的海邊還是可見到很多的漂流木,以及夾雜的垃圾...

(圖為7月25日的安平秋茂園附近沙灘)

2004/07/23

西子灣落日美景

拍攝者:Amanda小姐

靠近西子灣的小山上,是以前的英國領事館,這裡的景觀很好,不只可以眺望西子灣看夕陽與夜景,也可以從另一邊看到整個高雄港與旗津,美景天成...



領事館目前還在整修,旁邊有個很有意似的小廟,是拜十八王公,廟前還擺了很多的按摩椅,一邊看夕陽,一邊按摩,倒還愜意...^^



在十八王公廟前耍白...^^"

Herbal life - Thymus

香草栽培日記 - 百里香



生長期:多年生,夏天開花

播種適期:台灣為春季

栽培土質:乾燥、排水良好之鹼性土壤

追肥:一季1次。

栽培:全日照。3至5日澆水一次。生長迅速。

泡茶:新鮮莖葉泡茶助消化及解酒,加入蜂蜜,可治療咳嗽、喉嚨痛。

採收:葉片隨時可採

百里香含有豐富的麝香草酚成份,具有強烈的抗菌特質,可以鎮靜、提振精神、消除疲勞、強心、抗風濕。

Herbal life - Penilla

香草栽培日記 - 紫蘇



生長適溫:18至28度C。

播種適期:台灣為春、秋季

種子發芽適溫:20至25度C

栽培土質:肥沃適潤之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佳,需注意排水、日照

追肥:每月1次,各種有機肥料或三要素均佳。

栽培:全日照。每日充足澆水一次。生長迅速。

泡茶:新鮮葉片泡入熱開水,常喝可預防感冒,增強體力。

採收:葉片隨時可採

新鮮紫蘇葉含各種維生素,鐵質、維他命A、抗炎的迷迭香酸。

Herbal life

在陽台種植一些香草植物,感覺真的很讚...^^



枯萎的香草

那天車子壞掉,這些香草植物放在車內送到修車廠,有整整兩天時間見不到溫暖的太陽,部份頁子都已經枯萎掉落了...

我要好好的照顧...



只有這株植物長的比較好...^^"



迷迭香

這是生命力最強的香草之一吧,那天放在行李廂,整個都壓扁了,還有一些枝幹都被壓斷了,還是好好的活著...

真的好香...^^

以人為主體的設計社群:設計魔力

昨天跟一位朋友聊了很久(她也是魔力版主),因為一些事情,有討論到魔力似乎不再像一開始成立的那樣具有親切感,很多老網友也越來越不願意發言,我一直在思考,當設計魔力成長到目前的階段,是否真的失去了些什麼?我一直在探尋自我,當初為什麼要成立設計魔力?

新科技產生的經驗改變了我們生活習慣與思維,數位時代的網路環境跟我們的生活、工作、興趣的緊密結合,透過網際網路延伸了我們對於環境共享的本質,不同的主題社群不斷的誕生,相互交流彼此的「心靈」。

網路生態的戲劇性發展,從高峰到谷底,又從谷底回歸到務實,我們不斷在這個媒體上探索新的可能,也由於網路傳播資訊互動與無遠弗屆的特性,讓各個設計領域的朋友,分享彼此的設計經驗、討論各種的創意、評析設計作品,不斷的刺激更多的新思維。在視覺設計、網路設計、產品設計、軟體設計、文化現象、美學等議題上,在社群中集結為一,透過資訊的交流、議題的互動、心靈的感知,大家無所不談,分享更多跨領域的使用經驗,也挖掘出更多的設計知識。

2002年6月,設計魔力誕生,初期只是一個討論區的形式,當初並沒有刻意的命名,姑且就叫做設計論壇吧!在這裡的討論內容涵蓋了設計各個面向,也逐漸形成國內設計討論區中,具有相當人氣的討論區,這裡的運作幾乎都是透過網友的分享。設計魔力的成長的經驗有幾點倒是很特別的,例如網站的名稱還有網站的LOGO,都是網友的討論、投稿、票選出來的,還有也曾經舉辦過一些設計比賽,更是透過網友的建議,社群之間的合作,也有不錯的成績。慢慢的也很多人願意在這裡分享經驗與技術,提供作品讓大家評析。目前設計魔力光討論區部份就有七萬多篇文章,會員數有一萬多人,各種文字、圖像、多媒體資訊也相當豐富,更重要的是,這些都是社群的朋友們願意無私的分享奉獻。目前設計魔力在知名搜尋引擎Google上搜尋「設計」關鍵字,也列於首位,而知名的網站排名系統Alexa,就國內相關設計與創意網站比較,設計魔力也是暫列第一。撇開這些不談,是否可以回歸人的本質進行思考?

當設計的相關討論越來越多,也會慢慢發酵成一股力量,對於新時代的產業環境有更多的觀察與討論,大家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甚至相互扶持,而這樣以人為主體的環境,也會凝聚更多的共識,對於未來的設計發展,也會產生更多正面的助益,這也是我當初的想法。

魔力已經自體形成一個小社會,這裡有各種不同個性的人,有人因學習而喜悅,也有人因批評而憤怒,有人來有人去,似乎更多元,也更暴戾,也有人更勇於發言,也有人選擇了沉默。我胡言亂語一番,也不知道能改變什麼,最後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快樂,讓自己更加的幸福…

2004/07/22

原住民雕刻

這是上次到花東縱谷玩,一個布農部落內的雕刻,實在很有趣...^^





































2004/07/21

我的香草花園

前兩天到大樹鄉農會買了十盆左右的香草,有薰衣草、迷迭香、甜菊、綠薄荷...等,花了一千塊,這兩天網路上找資料,發現很多線上購買香草的網站,價格還真便宜,但不知道買回來會不會失望,不管,先買幾盆回來看看...

現在陽台上已經有十多盆了,要慢慢的把陽台填滿,佈置我的香草花園...

香草相關網站

陽光香草田
蔬果花卉香草商城
大樹鄉農會
雅植歐洲香草園
綠芳塊香草休閒咖啡園

2004/07/20

特別的一天

昨天去台南誠品想要喝個咖啡,竟然跟已經畢業的二技學生不期而遇,實在太有緣了,然後又有一位隔天就要去當兵的加入我們,愉快的聊了一個下午,晚上跑去吃老寧記麻辣火鍋,真是讚!

約好隔天要去大樹鄉農會買些香草,我買了薰衣草、甜甘菊、薄荷...等10盆香草植物,帶著愉快的心情到高雄,吃了個便宜又好吃的壽喜燒,然後到一家咖啡館享受下午茶。

一行人轉往西子灣,跑到目前正在改建的舊英國領事館,俯瞰高雄港與西子灣,風景真的不賴,值得大力推薦給大家,在這裡享受了非常美麗的夕陽。

到停車場拿車,ㄟ...竟然不會動,可以發動,大燈可以亮,踩油門也會有聲音,但是車子就是不會動,一度擔心是變速箱壞掉,後來叫來拖車,想說必然要修,這個時間可得好好玩一玩,一行人又轉往錢櫃,好好的唱個過癮,完了,明天喉嚨一定又啞了...^^"

期間車廠有打電話來,大概是電路燒掉,只要兩千五就可以修復,但要明天才能拿車,反正唱的那麼高興,讓我度過這麼充實又特別的一天,真讚...明天又可以跑去玩了...^^

2004/07/18

你要Gmail嗎?

看這邊

只有6名(PS.已經送完了,請勿來信)

「意義」的意義

人們通常認為自己所聽所見,以及針對自己的的詮釋方式,視為理所當然。每個社會都跟符碼的意義共存,這些符碼是存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建構了社會的「意義」,人們居住在自己的符碼裡面,進而將意義的系統都當成應該如此,譬如我們認為女生小時候應該玩洋娃娃、穿裙子,男生應該玩機器人、穿褲子,這些認知可都是十分的「正常」。

其實,意義沒有既定或是絕對不變的本質,相反的,意義是由社會的、歷史的與文化的意涵所決定,同樣一個符號放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就可能產生不同意義的解讀,所以意義是具有多義性(polysemy)的。任何事物事實上是具有不同的意義與詮釋,而這也是所有人類社會的特徵。

比如我們將頭髮這個符號放在中國歷史的角度來看,以前認為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而不敢有所損傷,所以歷史劇的「古人們」,不論男女,都是長髮飄飄;到了清朝的時候,規定男生頭部前面要剃光,留下一條瓣子;但到了今天,若是有個男生留個長髮或辨子,可能會被社會認為是叛逆的,或投以異樣眼光。將顏色的符號放在不同文化背景來看,例如紅色,一直到今天喜慶的場合,華人社會中還是將紅色認為是大吉大利的顏色,在西方世界,紅色則具有警示、危險、血腥的意義。若以本文所探討之「英雄」典型來看,某個人在這個國家可能是大英雄,但是在敵對的國家當中,可能就是惡魔的化身,像是中國大陸偉大的毛主席,在台灣早期的政治教育中,是萬惡的共匪,是竊取國民黨基業的惡賊,因此我們要殺朱拔「毛」、反共復國,到今天當然又是另外一番光景。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將事物本身放進到不同時空環境與社會背景,符號的詮釋意義也會隨著改變。

不同的人對於文本可能解讀出不同的意涵,呈現出媒體文本所具有的多義性特點。許多學者就「意義」的多義性,有一些討論。Fiske認為所有的符號無法以簡化系統加以區分,也就造成圖文解讀產生多義可能性。學者Hall提出的製碼與解碼模式,指出在傳播過程當中,生產端的製碼與閱聽人的解碼並不必然是對稱的,閱聽人對文本的解讀不必然跟生產者所期望一致,解讀的差異雖然會受到文本結構的影響,但是,也和閱聽人所處的階級、性別、種族或是年齡等社會位置及觀看情境有關。

人類社會所有的符號系統的「意義」,本身其實並不存在,「意義」是人造的東西。大部分的人不太願意去承認自己所認知的既定事實,其實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與個人偏見的投射,雖然對部分的符號所呈現的意義,可以有較寬的詮釋空間,但是一但觸及信仰的部分,往往也就難以理性的面對。在社會意義的產製,有時背後存在於許多目的,例如資本主義市場所創造的符號消費意義,目的就在於獲取商業利益,但同時也塑造很多人對於品牌的認同,再進行消費,不斷循環;在政治上為了樹立權威、行使教化,透過教育、法令,當然還有媒體,利用各種手段形塑社會價值與意義。

今日,我們透過媒體與影像塑造「意義」,我們都被許多深遠的意義所掌握,媒體用最明顯與最不明顯的方式,產製這些意義,催化、深化與改變我們的認知體系。意義是被社會集體意識所產製,媒體在形塑意義的價值,意義的價值也在形塑媒體。

到此所談到的多義性,也談到意義其實是有目的被塑造,但是否就可以任意解讀,漫無標準?很多學者對此早有過爭辯。從很多文獻之中,現在已較難見到評述作品的價值是完全客觀的,但是對於新聞媒體文本來說,由於科技的進步,攝影機具已經輕便到無所不在,強大寫實功能在新聞現場遊走,媒體本身也一直在強調本身的客觀性角色。到近代許多文化研究觀點開始強調「閱聽人主動解讀能力」,因為意義本身是開放而任人填充,Fiske就提倡「讀者解放運動」(reader’s liberation movement),意義是一直呈現不斷變動的面貌,而讀者可以毫無限制自由地解讀,因為我們不需要被動的、消極的接受意義。

但是這樣會產生一些問題,當閱讀變的怎麼閱讀都是可行,變的任意,變的各取所需,那可是會瓦解過去建構的閱讀過程中,所有的基礎與標準。我們雖然可以從別人的觀點解放出來,可以多元活潑的進行閱讀,但同時容易陷入相對主義的迷思。Morley(1980)也對此產生批評,他指出,「製碼的過程必然把某些限制和參數涵納進去,而解碼的過程也是在這些限制和參數下進行的」,閱聽人並非可以毫無限制地解讀,讀者雖具有主動性,但不同於他們具有抗拒文本,隨意解讀文本的力量,他更批評受後現代觀點影響的學者,過於擁抱大眾文化,無法保持適當的距離,而失去應有的批判能力。

這樣的爭辯到現在都還進行,不過本文從相關的討論中,提出關於意義詮釋的一些看法:

1.文本本身具有多義性,而且並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在特定處境下被賦予與理解。意義是相對於作品生產的時空背景與當時的意識型態還有世界觀等,並不是恆常不變。

2.文本所顯示的意義雖然很多種,但並非都同樣重要,在探討意義的產製時,可以去探查某些意義具有社會顯著性,但有些意義則是不太容易被察覺,這也值得進一步的觀察與了解。

3.文本的閱讀不是完全客觀,也不是純粹主觀,閱讀是一個過程,不同的閱讀角度也就產生不同的價值意義。每次閱讀,文本的客觀性與主體性就有可能重新被整理,也因為這種不確定性,才構成文本的相對自主性。

從行銷觀點看網域名稱

【普遍不重視網域名稱的台灣】

我首先要澄清的是,好網名不代表就一定會有好生意,就像我本身從事設計工作,也很清楚的了解,好設計不一定能幫產品賣大錢,設計師如何跟行銷人員做好溝通與搭配,才能進一步為產品加值、為企業加分。所以在整個行銷環節中,去輕忽某些執行細節的重要性,都可能造成無形的損失。我想站在投資報酬率與行銷的角度來談網域名稱,忽視網名的重要性,在重視品牌與網路數位行銷的面向,無疑都是減分的動作。

網域名稱的註冊與經營,在目前台灣來說,不管公司老闆或是相當多的行銷人員,觀念上還是相當薄弱,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到雅虎奇摩的分類目錄查詢,你會發現很多公司還是使用附屬的網名,這一方面可能跟台灣中小產業的體質有關,但慢慢的台灣產業由製造轉往服務業,忽視網址重要性,將導致許多商機的流失。

也就是說,當一個網站透過所有行銷手段而呈現60分的效果時,沒有注意網名還是60分,但是考慮網名的特性加以經營,可能得到加10分或是20分的加分效果,甚至是10倍到上百倍的效果。

我想我還是舉一些實例,來看看網址對於商機的流失影響有多大:

大家聽過e美人網吧,這也是黑秀網版主夜叉的心血,某天我想找e美人網,我就打上www.eBeauty.com.tw,ㄟ...不是,我又打上www.eBeauty.com,ㄟ...又不是,結果我用msn問一個朋友,他跟我說是NiceBeauty,所以我又打上www.NiceBeauty.com.tw,哇,還是不是...,後來才發現網址是www.NiceBeauty.com...因為我在一次讀書會中聽到夜叉在e美人網的一些經驗,所以想說找個機會看看,當很直覺性的網址找不到時,那其實對於品牌的經營,有時候是在為人作稼。簡單說,當我因為e美人網的名稱想要看某些類型商品,結果出現另外一個同質產品的網站,那其實是在幫別人廣告,幫別人行銷,進而失去許多的潛在客戶。

我最近在幫一家記憶體科技公司重新規劃整個公司的CIS系統,這家公司本身已經有了xxx的公司名稱,另外有個ooo的品牌。早期是以OEM起家,這家公司在歐洲與日本的市場約佔整個公司6成以上業務,目前也慢慢的想推自己的xxx品牌,目前該公司擁有www.xxx.com.tw的網址。網路這一塊本來不是我負責的,但很直覺的,我想看該公司的一些資訊,當然會先從公司網站找起。某天,我就很直覺的輸入ooo.com,ㄟ...怎麼是一個情色網站!然後我又輸入xxx.com,結果也不是他們公司,是另外一家跟記憶體沒有關係的公司。

還有一次我在上課,面對一大堆未成年的學生,跟他們介紹網路的一些基本概念,在介紹網址的時候,我以美國白宮為例,迅速的輸入www.whitehouse.com,結果一陣暈眩衝擊我的大腦,出來的竟是色情網站,嚇的我趕快關掉電腦。因為白宮的網址應該是www.whitehouse.gov,而腦筋動得快的人,早就將.com拿來做別的用途了,我想先不管道德面,這個網站可能因為打錯網址而得到驚人商機...

在別的網站也看到一些關於網名的討論,像是之前ebay剛來台灣的時候,只是以tw.ebay.com來經營,忽視區域使用者特性,讓他們經營起來備感辛苦,結果他們才花了驚人的金額買下了ebay.com.tw...

大家應該很難想像,當你輸入ibm.com的時候,結果進到賣麵包的網站,或是輸入apple.com,結果進入到賣水果的網站。

看看google的方式,gogole.com、google.net、google.org、gogle.com、gogole.com、google.com.tw、gooogle.com、googlle.com等都可以到google.com......

【網名經營的策略】

網路上另外有一批人專門的在經營網址,他們對於網址有更多經營上獨到的見解,不過我還是從一個廣告企劃與行銷人員角度,在經營企業形象、產品的行銷推廣、廣告活動的策略進行,如何利用低廉的網名,為整個過程加分。

我粗略的把網名分成企業網名與活動(或是產品)網名。

以企業網名來說,我想毫不猶豫的把公司的名稱直接註冊起來,而且至少把.com與.net還有.biz全部註冊起來(若把所有後綴都註冊也無不可),然後若可以把所有可能經營國家的網址也要註冊起來,例如在台灣,至少把.com.tw註冊起來(.tw也即將開放),在大陸,則把.com.cn與.cn註冊起來,若有日本業務,把.co.jp與.jp註冊起來,以此類推,其實這些註冊費用對於企業來說,都是微乎其微的投資,但可以避免為人作稼,並接觸到更多可能的潛在客戶。

以上所談只是第一步,而且是必要的一步。

接著,若是可以進一步說服企業主,應該把屬性以及可能誤打的名稱都註冊起來,例如公司叫做abc的記憶體公司,那除了abc註冊起來,可能的話把abcRAM也註冊起來,或者像google一樣把可能打錯的名稱註冊起來,這些是屬於非必要性,但是多做一步,就有可能多一分的網站曝光機會。我強調的是,這根本是便宜到不行的投資。

不過,許多後知後覺的企業,目前都會面臨一些窘境,例如公司名稱的網名,早就被其他公司買走,這點就很麻煩了,不過,我還是誠心的建議,若對方開價不是到一個企業完全無法接受的地步,否則應該盡可能的買回網址。而且在很多國家,對於公司的名稱註冊是有保護的,例如之前toshiba.com.tw本來由toshiba在台灣南部某個經銷商先行註冊,結果toshiba公司提出告訴,也順利奪回網名所有權。但我想一旦到這樣的地步,都是相當麻煩的,而且整過過程所花費的時間精力與金錢,絕對遠大於一開始輕輕鬆鬆的把網址註冊起來。

至於活動(產品)網名,這就搭配各項專案內容的進行,我想任何名稱不外乎幾個面向思考(活動名稱、網名...等都是),就是好聽、易記(網址短一點)、跟活動或是產品屬性連結、進一步刺激情緒的名稱。

在剛剛我看了一些關於網名的訊息,casino.com以五百五十萬美金售出,而之前的business.com則以七百五十萬美金天價完成交易,這些都是十分直覺的名稱,又例如sex.com,每天光是收成人網站業者的廣告,就可以得到驚人的利潤。

當然目前這些直覺性的單字網名早就不可能註冊得到,這些網名的好處,就是當想要看某種類型網站,就可能直覺的輸入這樣的網址。另外就是可能加個i或是e之類的,強調e世代或是網路等特性,而很多也找不到了。

所以目前來看,網名的自定組合字與自創字是在網路活動推展中,大部分所採用的命名方式。

組合字簡單來說就是把兩個以上的英文單字結合,例如我自己註冊的台灣品牌http://taiwanbrand.com,就是利用組合字的方式,不過組合字的使用,也必需考慮易讀性,把兩個艱澀難懂的英文組合在一起,意義反而不大。另外自創字部分,之前網路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yahoo,這就比較強調唸起來具有某種特定感覺,國內的heyshow網,也是相當不錯,唸起來相當愉悅有趣。

不過這類網名通常也會面臨一個問題,除了yahoo這樣的特例(yahoo我想會進到標準字典),大部分的非直覺性網名,都必須不斷的廣告推銷,否則很容易的就消失了。國內之前有個coobid網站,也砸下好幾億在推這個網站,在消失一段時間之後,很多人根本就會忘記它的存在。(最近在電視廣告好像又看到coolbid的廣告)

【行銷不能只做到90%】

我絕對沒有這種膽量說,有好網名,企業一定會有很好的發展,產品一定會賣的很好。但今日我們在整個企業形象經營、廣告與行銷的過程中,花了大筆的預算來上電視與雜誌廣告,請明星代言,到處辦活動,這些都是目前主流的行銷手段,但是很多基本的東西就常常被忽略輕視,例如網名在台灣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進行行銷策略的同時,網名的重要性會越來越突顯,近幾年高喊的數位行銷,也看到部分談論到網名,但就目前的觀察,台灣對於網名的重視程度還是沒有顯著提升。竟然要花錢作行銷,只要花一點零頭,就可能有更大的無形效益(也可能沒有,但是絕對比任何行銷手段省錢),所以行銷不能只做到90%,再加一點,有時可能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益。

【結語】

有人問我,我只要到google搜尋就可以找到我要的網站,那網址是否還有那麼重要?

網址本來就是IP的替代品,192.192.192.192這樣的數字形網址誰記得住?所以才開始利用英文字母發展的網址(中文網址也在發展中,但還不是普及成熟,不過我想行銷人員還是要注意觀察中文網址發展趨勢),若是100%的人都是利用google找資料,那連網址都不需要了,但問題就在於,還是有很多人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得到網站訊息,透過各種訊息來找到網站,把所有的可能性考量進去,網址絕對是加分的工具!

數位出版--現在進行式

七八年前修印刷方面的課程,記得課堂上討論過平面傳播媒體在面對數位網路媒體的強勢,未來存在的價值性,那時候正好是網路經濟看漲,網路概念股一路狂飆,許多人也預測網路會如何如何。那時,印刷老師還信誓旦旦的說,網路絕對無法取代平面媒體,他提出一個強而有力的理由,那就是你可以在馬桶上閱讀報紙,或是在公車上面閱讀雜誌,但卻無法在這些狀況上網,而且看螢幕的習慣還是沒有閱讀書籍來的有「品味」。

那時候的我,年輕不懂事,認為這個老師頭殼壞掉,食古不化,還跟他爭辦一番,現在想想,著實好笑,因為我們永遠無法使用現在眼光看未來!

其實,從網路飆漲到泡沫化,還是一直有許多人前仆後繼進行數位出版的工作,而出版的定義,也因應網路媒體的特性,在某個層面來看,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主體性。例如,許多大型報社已經將新聞資料數位化放到網路上,許多企業也將網路視為訊息發布的主要管道,很多社群也擁有獨立發布訊息的方式,甚至於更為個人化與自由化的出版行為,像是BLOG、個人新聞報台...等,都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出版與閱讀方式。

但有一個面向則是還在掙扎,那就是「電子書」,我簡單下個定義,也就是實體書本內容與形式的數位化。

我為什麼要特別提到內容與形式,其實各類書籍的內容,早就充斥在網路上,在網路上就可以閱讀到各種小說,例如你是金庸迷,在網路上就可以下載到金庸全部的著作,只是閱讀的方式還是跟瀏覽一般網站無異,形式上還是在跟閱讀文字檔一般。而很早之前就有網站將書的形式引進到網路上,利用跟書本近似的外觀,甚至模擬翻頁效果等,但似乎一直無法成為主流。

可以預見的是,平面媒體的市場將會日漸萎縮,網路也會因應閱讀習慣的改變,日漸成長,我想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電子出版的市場,而傳統出版業者與書商,也會跟著市場趨勢走,不然就是準備被淘汰。那「電子書」在面對模仿實體書籍,以及其他網路出版訊息的夾擊下,是否還有存活的必要性?

我有以下幾點觀察,或許是電子書可以思考的面向:

1.初期必然模仿實體書的形象,但是必須考量使用不同媒材,閱讀的便利性。
2.在技術與環境成熟的條件下,網路族群已然習慣網頁化的閱讀方式,必須為書籍化的閱讀形式,創造更多的價值。
3.內容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擁有具有價值的內容,才有存活的空間,這是所有媒體都要面對的,而不是獨電子書需要。
4.另外,內容重要,但更要讓焦點對照到內容與屬於刊物的獨特價值。傳統上對於刊物的特性與訴求,面對的閱讀族群,也是要思考的面向。
5.彰顯獨特、展現風格、突出特色、創造價值。

設計角色的變遷

人類的演化是令人感到驚奇的,地球上如此繁多的動物中,我們竟然可以透過經驗的傳承、知識的累積,尤其我們可以製造工具、運用工具,由於工具的使用,進一步的創造與發展出人類的文明。

我們可以試著想像,舊有的文明都源生自大河文化,當然「水」對於所有生物來說,都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很多的動物也都會「本能的」到河邊飲水,那究竟在什麼時候人類懂得用手將水送入口中無法得知,但慢慢的發現自然界有些現象與狀況跟雙手取水的形狀相似,例如大片的樹葉可以幫助人們更方便的取用水,更是不知道在那樣的機緣巧合,人類發現泥土經過高溫,可以變成堅固的容器,除了可以取水,更可以儲存起來。這些不知道經過多少年的演化,小小的概念演變,就可能造成生存條件與生活型態的轉變,例如部落與部落之間,由於某部落可以把水儲存起來,當另一個部落還在為了取水傷透腦筋,這個部落由於節省了時間,就可能發展出其他的文化,衍生更多的工具發明,甚至製造出更有力武器,這些都可能因為這些改變,造成文明的強盛與衰敗。

設計在當代是跟「消費」有著緊密相連的關係。近代,則經常把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當成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一個是在工業技術的改革,一個帶動西方社會價值的發展。在這之前,不管東西方,基本上由神賦君權的君主專制政治模式統治了數千年,在這樣的架構下,社會變成嚴密的階層關係,貴族(統治)階級與農民(被統治)階級界線清晰,物品的生產也按照著一定的階級邏輯思考,宗教有其在藝術上的專斷地位;貴族有其特定的服飾、宅第、日常用品;農民自己耕種、養雞養鴨,衣服自己縫補、生活器具自己動手。在這樣的社會結構體制下,手工藝品的生產,藝術的欣賞,是用來供應宗教與貴族,或是有消費能力的商人(雖然很長的歷史都是輕商,不過商人終究比較有錢),發展的所謂文化,其實只是少數人享受的特權。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結構早在十七世紀就已經開始,不過「消費」的重心還是擺放在貴族身上,也可以說設計是為貴族而服務,一直到工業革命之後,中產階級興起,整個消費形式開始轉變,社會產生新興的消費族群,這些中產階級努力想要模仿貴族,但又消費不起貴族們的模式,工業革命帶來生產技術的革新,將產品可以壓到比較低的價格,而形式上又能跟貴族使用的器具接近。而將「大眾消費市場」成形,一般學者多以1880-1920年代福特大量生產汽車開始,許多學者將Fordism或是post-Fordism當成二十世紀工業社會生產組織的分水嶺,亨利‧福特(Henry Ford)利用大規模的工廠與市場投資,藉由機械化的生產線,生產大量規格化汽車產品,並以低價的策略讓更多人可以消費的起,產生今日所謂的大眾消費市場的概念。後福特主義開始帶來有關全球性的生產與消費關係,人們開始認知到多元的生活風貌與差異的消費型態,產品的設計也趨向多元,而讓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

這個時期的大眾消費者跟過往的貴族消費者有著差異,他們必須透過不停的工作,利用工作得到的報酬來支付其消費行為中的支出,所以不同的「職業」代表著不同的所得,同時也牽動著設計所要服務的對象與方式。

從50年代,開始著重於生活風格,透過衣服、裝飾品、體育與休閒活動,刻意塑造與他人的一種差異,表現風格與自我意識。人們「消費」的目的不再只是為了生活,而是為了買的起消費用品。我們越來越強調生活的便利性、越來越注重品質、越來越強調個人化與差異化,慢慢的環保與回歸自然的議題也被重視,並隨著地球村的成型,國際化也成為未來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西方世界慢慢建構出其價值體系,例如法治精神、民主、多元、個人主義、物質導向,例如商人也變成被欽羨的對象,而商人主要的想法就是獲利。而東方原來的價值體系深受中國影響,中庸、倫理、合作等精神,也慢慢受到西方強勢文化而改觀,尤其「消費」的物質導向概念,進一步合理化資本主義市場,提供人們跟社會新的依存關係,建構某種存在的意義。布希亞Baudrillard曾指出:「物必須成為符號,才能成為被消費的物」。在後現代消費資本社會中,消費的目的在不再是物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如何轉換成為具有差異性的符號價值。商品將越來越有文化的意味,符號消費正代表著人類社會文明已經超出維持生存水準的消費,開始加入文化與感性的因素。波迪爾則提出一個強力的觀點:過去對於品味的認知是透過文化、經濟、社會共同累積的資本,但在現今消費社會中,品味的區隔卻從歷時性累積,轉變成為短暫消費來累積。「設計」也成為了催化消費市場的重要工具。

把過去的時間拉長來看,我們可以看到「設計」在不同的時代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今日這個商品生產過剩的年代,設計有更多的任務在賦予意義,不只是在產品理性的、功能面的需求,而是會更感性,甚至於非理性的直接訴諸情感的表現。在<文化是好生意>一書中,作者也特別強調已經到了人人是皇帝的消費時代,並提出故事是神、設計是體的概念,指出一但所有工業處於價錢和功能相等時,競爭水平上,設計將是勝敗的關鍵。在<高感度品牌行銷>一書中,作者即以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帶出從過去到現在,消費心態的轉變:「過去50年中,經濟基礎已由產品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主的市場概念:從理性轉向渴望:客觀→主觀→心理層面。」同時他也指出:產品的感性訴求及其配銷體系才足以左右消費者的最終選擇與購買與否。感性品牌是與消費者創造個人對話的方法。現代消費者期待品牌了解─親切而個人化─明確曉得其需求與文化傾向。品牌策略最重要的是「心靈與情感分享」。

從社會文化發展的脈絡中,設計的發展趨勢又是如何?有幾個重點也在發展中,值得觀察注意:

1.創新的價值
2.滿足消費者「情緒上的需求」
3.商品「意義」的差異化
4.找出更多「設計」使用的範圍
5.多媒體與網際網路的超連結
6.媒體裝置的行動化
7.全球的行動服務供應
8.無線解決方案
9.虛擬商品與概念商品的興起
10.客製化的個人服務

從設計製造業到設計產業

這幾年台灣產業面臨著極大的改變,傳統產業在面臨土地及人力成本的增加、製造的優勢逐漸被對岸所取代,己經轉型至技術門檻較高的科技業代工,以及服務導向的各項產業。

台灣的設計工作,則大部份仍停留在製造業的階段:客戶下單→開啟生產線→製造→交貨。

這樣的模式中,設計師通常缺乏一定程度的主體性,而淪為整個商業生產體系的附庸。要不就是公司中被指來喚去的角色、要不就是接受市場行銷人員的任務指派、要不就是符合客戶需求拼命趕案修稿的悲情人物。目前有看到一些比較具有理想性的文章,從台灣設計教育與政府的文化創意產業,來看設計產業的未來性,其中很多想法我都認同,不過在談到設計做為一項產業時,甚少見到更為前瞻的觀點,仍把這項產業當成附屬的角色。

設計在目前的台灣,正面臨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拉扯,許多的設計工作無可避免的擔任製造業的角色,重複著客戶下單→開啟生產線→製造→交貨的過程;另外則是慢慢有人將設計當成服務業,當成產業裡面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的角色,而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更多的溝通是必須的。但是我更進一步思考,不管設計製造業或是設計服務業,都是被當成客體,當成被操作的對象。那設計有沒有辦法自己成為主體產業?其實答案是肯定的!

【設計教育發展的喜樂與哀愁】

從明志工專將設計列入科系名稱,到成大讓設計進入大學高等教育學府,短短幾年之間,設計相關科系進駐每一所大學與研究所,更有甚者,連美國都沒有的設計博士班,台灣也都有許多學校開設。設計教育的高度成長,每年激增的學術論述,一方面令人欣慰、一方面也令人擔心,畢竟每年數萬名設計相關科系學生進入社會,所面臨的是學校知識體系中無法觸及的社會經驗與生存智慧。

另一個面向則是:在學校教育中應是具有年輕、活力與理想特質的環境,這些思考中是否將設計做為一個主體性而加以深入探究?還有,就算是極度講求創意與思維的設計教育,似乎仍無法避免的抑制過於強調表現學生的出現,在學校的教育中,雖說已經不像過去單向的知識傳播,但是過於活潑、調皮,或是有異於一般同學思維的人,經常也會被整個教育體制所排擠。

舊時代的思維是:當個乖學生,遵循一定的成功模式,苦幹實幹,成為社會中堅份子。

不過有越來越多的書籍教人創新、教人敢與眾不同,例如《紫牛》一書中,就在闡述未來產品的成功,極大的因素,就在於該產品的卓越不凡,簡單來說,就是有自我特色,並且跳脫舊有思維,展現獨特,而這些都是要敢去突破、敢去批判與反對舊有思維的人來創造的,而這些,都是目前教育體制中要去創造更大的空間。

【文化創意產業?】

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大力「廣告」文化創意產業。從兩兆雙星到文化創意產業,政府投入了可觀的預算資源「扶助」文化創意產業,其中廣告與設計列名其中,乍看令人驚喜,實則龐大預算中,難以預見對「基礎環境」有何建樹?當政府投入那麼多錢與資源、當「重點單位」消化完預算,站在產業第一線的設計師,有無感受到自己身處環境的任何實質改變?

若從自由市場經濟觀點,政府介入操作愈少愈好,但最近看到許多的文章中,仍見到不少人引頸期盼政府的資助,以求有更大動能推動文化產業。我則是從另外觀點來思考,是否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來建置更公平的機制,提供合理的平台,然後再由市場機制決定何者勝出。而政府輔導的概念中,又是如何看待設計產業?是否依然將設計當成其它產業的附屬品?

相較於藝文團體的展演活動,反而主體性是較高的,他們同樣領取政府補貼,接受企業贊助,不過所有的演出與掌聲,仍是歸於藝文團體本身,但是對於所謂的設計產業,仍是定位於「幫助」其他產業的產品提升更高的附加價值,並非這樣的思考邏輯有誤,畢竟台灣還沒有完全過度到設計服務業,有這樣的思考仍屬正常,不過就在於未來我們要如何思考設計產業的新定位,還是有很多國外經驗可以藉助與玩味。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國外的時尚產業,也是標準的設計師產業,沒有設計,我想是完全無法想像他們如何的領導流行,而設計與設計師,在這個產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可喻,換句話說,設計在某些面向,是可以擁有主體性的。

【產業的轉型:從OEM→ODM→OBM】

在其它產業面臨時空環境的轉變及世界的競爭,也跟著轉換成不同的角色。過去傳統的代工製造體系,產業的生存條件來自於國外的訂單,所有產品設計、市場廣告行銷等環節,不會有台灣廠商置啄的餘地,或許可以稱之為OEM時期,這部份的角色,目前大多被中國大陸所取代。

台灣現在的產業模式,已逐漸從一般商品OEM角色,轉換至高生產技術門檻OEM及ODM,以及部分企業嘗試進入到OBM的角色,以求在未來的國際商業競合遊戲中,佔有一席之地。

許多的創意人員把希望放在產業往OBM的路線邁進,畢竟就算是ODM,還是為人作嫁,但是台灣要花多少年才會有足夠的能量發展自有品牌,以及這些品牌面對國際品牌的先佔優勢時,又有如何的因應策略時,大部份的設計師可能又會覺得莫可奈何,因為並非操之在我。另外我也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難道設計本身不能成為OBM的翹楚?由設計成為一項主要產業、成為一項主要品牌?

註: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OBM-->Own Brand Manufacturer

【設計成為一個產業】

《紫牛》主要觀點,就在於如何的卓越不凡。目前所有產業結構中,設計產業本身就有不凡持質,畢竟在跟其他產業的思維當中,設計不可避免的需要更多趣味、更多不同、更多創意。而這些不在於投入金額的多寡,而在於一個概念的轉變,關鍵就是台灣的設計師敢真正表現獨特,塑造不凡價值,讓自己與眾不同。

如同我在前言所提:設計有沒有辦法自己成為主體產業?我說的答案是肯定的!

國外有太多例子,因為重視設計,以及刻意的讓設計師成為一種品牌,養成了一大堆的品牌崇拜者與符號信仰者。而這些設計的模式與設計師的思維,則是不斷的挑戰既有思維、不斷的領導時尚與流行,然後跟商業緊密結合,創造十分驚人的創意產業的產值。Armani、Chanel、Philippe Starck、Jonathan Ive、Stefano Giovannoni…等,各自在不同領域成就個人專業形象,變成個人品牌也塑造企業品牌,這些都是設計成為一個成功產業的極佳例證。

或許有人會說,台灣離這樣的理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想這就是一個理想,當愈來愈多人開始有這樣的想法與概念時,設計開始成為一個主體性產業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攝影術的革命

攝影術的出現,因為看法的不同,有不同的起源說。有人認為法國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1789-1851)是攝影的發明人,他利用碘化銀當成感光材料,並使用水銀蒸氣來顯影,以硫代硫酸鈉定影,影像相當精美,而且得到的影像即為正像,由於片基是銅板,具有不可複製的特性,他在1837年所發表的稱之為達蓋爾法(銀版攝影術daguerreotype);有人則認為是英國Henry Fox Tablot的卡羅式(Calotype)攝影法(1835),以纸為片基,所得影像為負像,便於複製成正像(有點類似目前底片的模式);法國石版印刷工人(Nicephore Niepce)發明的日光攝影法(1826),他利用瀝青受陽光照射時變硬的原理,以薰衣草油將未受陽光照射的瀝青溶去,形成負像。若以時間點來看,Niepce無疑是最早發明攝影的人,但是他重視的是影像的複製,而非真正的顯影方法,所以一般的攝影史部分,比較偏向是由達蓋爾發明攝影術。雖然比較多人認為是達蓋爾在法國科學院與藝術學院的會議中,正式發表了銀板攝影術,所以代表「正統」,不過Fox Tablot幾乎也是同一時間發現將影像固定下來的方法,所以在追朔誰是攝影真正的發明人,其實這些人對攝影術的催生與後來的發展,都有其一定的貢獻。



圖一:Daguerre頭像
圖二:Niepce頭像
圖三:Tablot頭像

大概介紹一下三位攝影發明人的傳世之作,由於時間與意義的特殊性,這些作品已成為攝影史重要的一部分。



圖四:Niepce拍攝,Paysage a Saint-Loupe de Varennes(法文),以瀝青為感光材料,這幅特長時間曝光的作品產生相當特殊的影像,由於曝光時陽光角度產生了改變,所以光線就產生了趣味的變化。



圖五:Daguerre拍攝,使用銀版攝影術daguerreotype,林蔭大道(Parisian Boulevard),詭異的街景。



圖六:Tablot拍攝,使用卡羅式(Calotype)攝影法,The Open Door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對於攝影術發明的重點,在於如何的讓影像固定下來,若將影像分成光學與化學兩個部分,在光學的研究很早就開始,過去就有很多畫家利用暗箱原理,來輔助精細描繪,而攝影術發明人的重要成就,就是將感光材料感光之後,利用化學的方式固定下來。

但進入數位時代,數位影響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對於攝影來說,媒材上更是一個重要的革命,底片不見了,化學處理的模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感應一連串電流的CCD,而整個時代對於影像取得的價值,也產生重大的質變。

在攝影術發明之前,取得肖像是一種社會階級的指標,貴族們可以請畫家為自己造像,而這種昂貴奢侈的動作,當然一般平民是無法消費的起,也因此在攝影肖像大量普及之前,大多數的人是無法取得、持有與觀看自己身體被視覺化的呈現方式。

法國攝影家Andre Adolphe Disderi(迪德立)在1954年發明一種機器,並申請了註冊專利,這種名為carte-de-visite(名片卡)攝影機器的出現,讓攝影者可以最多一次製造12張照片,攝影肖像的價格大幅降低,而且工業革命之後,產生大量中產階級,他們有多餘的金錢,利用廉價的照片取得,來模仿上流階層為自己造像。



圖七(左):Anthony Style Wet-Plate Camera With Four Darlot No.4 Lenses.
圖八(右):An uncut sheet of 8 carte de visite portraits by Disderi. c1862

不過此時攝影機的掌控權還是在所謂的攝影家身上,在攝影家的指導之下,我們擺出各種動作。而攝影在大眾化的一個重要指標人物,就是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這位柯達公司的傳奇創辦人,他成功的運作一些技巧,讓小型的攝影機具進入到各個家庭,他提出一句相當知名的口號:「You push the button — we do the rest」。相機現在也成為家庭聚會、郊遊烤肉、紀錄歡樂時刻的重要工具,影像的自主權從攝影家手上開始交到一般人民身上。



圖九:George Eastman頭像

進入數位攝影的今天,擁有相機的主控權的人越來越多,但是被傳統思維宰制的情況也是非常常見,所以要好好的由你來掌控自己的影像,好好的來玩攝影!

美工與設計

幫客戶製作一個雜誌稿,基本的畫面處理完之後,傳檔給客戶確認。客戶來電跟我說:「畫面的左上角幫我再美工一下...」

五專唸美術工藝科,也就是所謂的美工科,在學校受的訓練,以繪畫與工藝製作為主,除了素描、圖學、圖案、色彩、基本設計、造型原理、材料等課程,還有許多像是水彩、水墨、書法、油畫、陶藝、雕塑、木工、金工、藤竹工藝...等課程。結果我畢業時莫名其妙拿了一個商業設計組的畢業證書(我們從來沒有分過組別),而且我畢業製作主要是製作多媒體光碟,那時在學校的教育中,電腦完全得靠自學,在慢的不能再慢的486電腦加了8MB RAM上,利用Director 4.0和一小段動畫就要跑個幾天的3D STUDIO上,弄出我們這組的畢業製作,使用photoshop 2.0和每次中文字要處理半天的Coreldraw 3.0製作我們的海報與平面作品。而這幾年電腦的進步,也讓我膯目稱奇。

那時我從來不覺得設計跟美工有什麼差異,我只是玩我自己覺得高興的東西。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三商百貨當美工助理,那時算是專二的暑假打工吧,我每天要寫一大堆的POP,負責櫥窗陳列,或是店面的一些佈置。後來美工大哥對自我要求很高,身為助理的我開始每天要割字,一開始的時候由美工大哥先繪製要割的字型,然後我就將字一一刻出來,不過我們後來就學聰明了,買一本字學的書,利用影印機放大放大再放大,就可以刻出相當美觀的字,若有一些特別需求,還可以利用照相打字,然後回來利用影印機放大放大再放大,那時我們幫店面製作的海報,可是受到相當讚譽,因為跟麥克筆字一比較,就顯的精美許多。後來我又發現一個不得了的方法,在一個廠商那邊看到電腦雷射印表機的輸出,驚為天人,回家就吵著買了一台486電腦與一台雷射印表機,之後我在製作一些海報之類的,就不用照相打字了,利用DOS版的莎士比亞,就可以排出我要的字的各項組合,還有十幾種中文字體可以選擇,真是太完美了,然後我就用印表機印出來,利用影印機放大放大再放大......

那時我從來不覺得設計跟美工有什麼差異,我只是玩我自己覺得高興的東西。

後來我接觸越來越多的工藝課程,對於很多材料產生興趣,也去做過塑膠射出作業員、待過電鍍工廠,也做過棒球手套與梳子,這些其實跟工業設計領域有點相關,不過在接觸這些實際的工作上,確實讓我對於一些材料的想法有了改變。

那時我從來不覺得設計跟美工有什麼差異,我只是玩我自己覺得高興的東西。

插大唸了攝影,當過記者跑過新聞,也開始接了一些案子,除了攝影,開始接觸網頁設計,使用FrontPage 97接過幾個案子,那時準備要去當兵,有案子進來,賺點錢就心滿意足了。

那時我從來不覺得設計跟美工有什麼差異,我只是玩我自己覺得高興的東西。

退伍之後,順利的考上「設計」研究所,上上課之外,就是論文了,研究生的生捱也慢慢的感受到歲月的壓力,不知不覺中,也有一點年紀了,不能再撒嬌,不能再向家裡要錢,所以很多時候要接些稿子,也到補習班兼兼課。這時,開始遇到很多客戶與學生,以及在網路上,大家對於美工與設計這樣的名詞,有了很多的爭辯。

目前我在一間小小的創意顧問公司,由於公司小,也掛個藝術總監的名稱,實際上也是要親身處理很多設計稿件與網頁製作。跟很多人一樣,這些年一直在思考「美工」、「設計」或是「藝術總監」與「創意總監」的差異。這些是工作屬性使然,還是有哪些因素造成大家對於「美工」這樣的一個名詞描述,有很多的不滿。

名詞是人類定義的東西,我看過很多不同的定義,例如在一家廣告公司中,可能會有從上到下的組織編制,就會產生以上各種名詞在職位高低的排列。這些符號其實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只是美工一詞被詮釋成地位低下的代名詞時,其實看到許多人拼命的在拋棄這個符號,急於尋找另外的慰藉,而「設計」成為躲藏的最好的地方。

名詞到底有沒有實際的作用?從現實面來考量,確實是有的,例如我的名片上掛名藝術總監,跟掛名美工設計,對於許多人來說,尤其是對於客戶來說,意義絕對是不一樣的,不過對於實際上的作為(想與畫),本質並沒有太大差異,但一個名詞的慰藉,對於自我信心的要求與提升,也會不一樣。所以我看到有人硬要區分美工與設計,甚至從概念與工作內容來區分,一方面我沒有意見大家如何從自我與社會意識形態來定義這個名詞,但是我還是認為這些意識形態的爭論,若形成宰制他人思想,規訓他人認為美工與設計就是怎麼樣,其實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雖然道德也是被教育出來的。

這些爭論對我來說,就好比愛不愛台灣這樣的政治口水一樣無聊,但卻是因為信仰與認同上的價值差異,而可以吵的喋喋不休,對於實質環境的提升沒有任何幫助。今天,就算我「貴」為藝術總監,對於客戶來說,改個稿子只是「美工」一下,客戶當然沒有惡意,只是對他們來說,改稿子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而不過就是利用電腦把某些顏色改變,或是畫個小東西,「美工」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修飾與美化。當整個社會都是這樣的概念,你叫什麼東西其實都無所謂,現在印名片這麼便宜,你要掛個什麼抬頭都可以,只是你怎麼表現你的專業,讓別人可以尊重你,我認為,這才是重要。

我們的競爭力不在於我們有多少設計師,而是這些設計師是否有一定的品質。

我用自己的經驗來說明一些想法,其實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所有的討論若不能引發自身對於自己所處環境,以及對於自我所要求的生活產生思考,所有的文字只是無意義的筆劃。

網路是藝術秩序的重組?

之前一篇「網路就是美術館」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觀點,在概念上,網路其實在很多的功能性上,已然可以取代實體美術館,而所謂環境與空間、典藏的價值,也將隨著數位化的腳步,將會再一次的重組。更進一步而言,網路上豐富的資訊與互動,早已超越實體美術館所能承載的功能。

我所謂的網路就是美術館,其實包含了兩個面向的思考。一是網路上以美術館為名的網站,如何將「既有觀念上的藝術作品」,利用網路的特性與功能,使藝術變的可親;另一則是利用網路豐富、便宜、快速的特性,不同領域的人為了不同想法建設網站,因而將網路形成一個概念上的美術館。

以第一個面向而言,過去就不必說了,傳統上對藝術的詮釋,讓一般民眾是難以親近的,就算現在實體美術館在作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不過,所謂的「藝術創作」還是必須受制於現實社會的思維與考量,例如我們可以思考的詞彙,色情、變態...等,雖然有藝術家針對這些議題去開發各種可能性,但一但到達「社會容忍的極限」,這類的東西馬上就會被制止,例如多年前李銘盛在北美館的大便事件。另外,要能夠在美術館展出可不是容易的事,自然要在相關的行政規定下,並且作品要有一定數量,以及相關人員定義的「質」,當完成相關的東西準備,才能展出。而且辦個展覽花的錢可不少,如何得到創作的經費,以及展覽的經費,就是一個大問題。

從另一個面向來看,早已將創作跳脫傳統的觀點。其實早在普普藝術、觀念藝術、行動藝術、裝置藝術等觀念上,早已對過去的藝術表現形式提出強烈的批判與質疑,而網路更進一步的可以辯證這之間的關係。除了有些就是以藝術與視覺之名的網站,早就進行大量豐富的資訊傳達的創作,而許多根本跟我們認知的藝術無關的網站,透過作者個人的喜好、實驗、塗鴉,甚至一些程式設計自動產生的效果,或是例如碎形藝術那樣豐富瑰麗的視覺資訊,早已將網路變成一個美術館了!

過去,一個創作者的歷程,大致可以分為教育學習、實驗創作、成果發表幾個歷程,而且藝術環境中師徒相承、靠各種關係的提攜,參加競賽、展覽,進而累積名聲,作品才會「有價」,人才會出名。而且一個相當荒謬可笑的邏輯:年齡大=德紹=藝精=大師,這可能是成立的,但是我所看到的都是一堆人虛擲光環,造成價值的大一統,因而形成另一形式的壟斷,你要在這樣的環境往上爬,就必須遵守相關的「秩序」,否則你是沒有發言權的。

但網路就這麼理想?

並不盡然!我不想把網路過度理想化,雖然在概念上,網路比現實的環境可愛多了,更加的多元、自由與平等。但同樣以人為主導的網路環境,人的社會問題,同樣會出現在網路上。網路方便的特性,會讓更多人參與,同樣的,對一個網站的經營,也就要更加小心。網友的來源五湖四海,想法也各有不同,雖然常有人提出相互尊重的呼籲,但是非理性、人身攻擊的言論也常發生。

網路提供的是絕對的平民化,還有一開始的平等。早期的BBS與現在網務上有許多論壇形式出現的網站,基本上大家的發言權是平等的,但同樣的會有管理者針對不當的留言做些限制,這本是無可厚非,因為不同屬性的討論版,就應該有不同管理模式,但是同樣會有爭執。

有時是網友之間的爭執,甚至是與版主之間的爭執。另外,網路上一些討論版中,經由一定時間的累積,同樣會產生一定的秩序,不同屬性的網站,在經營一段時間之後,會自動產生分眾與區隔。

就一些網路老鳥而言,若是他一直有言論發表,並且得到相當的認同,在某個範圍內,同樣形成一個新秩序,別人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若是侵犯到這個新秩序,或是惹腦了這個社群,便同樣的會遭受圍剿。

網路的發言權,在時間的累積下,同樣會產生不同的大小差異,但是跟傳統比較,還是小的多了。不過,我還是常喂嘆網路環境中,一些非理性的對話,因為匿名的方便,所以變的好像雜亂,也有很多人不敢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網路資訊傳達的方便,也成了垃圾資訊的天堂,網路頻寬的負擔!

網路現在已經是許多人生活的一部份,但是以藝術的功能與角色來看,目前網路上的藝術與傳統的藝術觀念還在進行拉扯,這樣的議題,或許可以透過對話的方式,大家來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設計的基礎是什麼?

專科的時候學畫畫,專二有一次到高雄大崗山參加寫生比賽,一群同學各自佔據山頭,開始大筆一揮各自畫畫去了。

假日的大崗山遊客如織,還記得我費心的畫了一幅「寫實畫」,竟然有一個小孩,在旁邊觀看了一陣子之後,竟然轉頭跟家人說:他在畫什麼啊?我怎麼都看不懂...(實在很想掐死這個死小孩),旁邊的同學早就笑翻了...

對於專科一年級素描、圖案、造型原理、色彩學、基本設計都被當掉的我來說,其實說老實話,被別人這麼說也沒什麼好傷心的。不過,我開始對繪畫產生一點興趣,自己摸索,也向老師討教,也慢慢的畫出一點成績,在專三之後,我拿過各種地方油畫的第一名、第三名,水墨、書法、水彩也都有不錯成績,也拿過全國大專書畫比賽的前幾名。

老實說我的基礎並不好,現在叫我提筆畫出跟實物很像的東西,我還真的畫不出來,但是我就是有辦法畫出別人認為很有味道的東西,我並非說基礎不重要,但是「畫的很像」這個價值意義是否有這麼大,確實值得深思。目前我也從事設計工作,倒是一切順利,我總是能夠用心的幫客戶解決問題,並得到客戶的信賴。

我認為基礎是十分重要,但是對於基礎的定義是什麼?就我而言,基礎的定義是「表達」,向別人陳述你的想法時,能不能用比較簡單、快速、有效率的方式表達,才是重要。你當然可以用手繪表現你的想法、用電腦表現你的想法,但重點在於你能不能清楚的表達讓人家知道,而不在於用什麼方式表達。我發現很多的討論,把表達的方式的意義凌駕於表達本身的意義。

再舉一個例子,我專科的一個同學,目前也是國內十分知名的插畫家,不過之前在學校的表現不能說差,但是不是那種十分突出的學生,但在他插大畢業之後,就進入一家插畫公司,一直幫報紙畫副刊、幫書籍畫插畫,自己也出了好幾本個人的插畫作品。經過這些年的歷練,他的插畫水平早就遠遠超乎我們這些同學,問題在於當初畫的比他好的人大有人在,不過都朝其他領域發展了,而他的堅持,讓自己也闖出一片天。

從事設計工作,您的態度?

從事設計工作,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客戶,我的心態總是:全力以赴...

設計工作對於設計師還說,是創作設計師的個人作品
但對於客戶來說,則又是另外一個層面,因為設計對他來說,是要能夠解決一些問題,或者是幫助他行銷產品
對於使用者來說,他又是另一層思考,因為這是直接牽動著我是否購買產品的因素

就是因為認知不同,還有隨著每個人的個性,以及彼此之間的溝通模式不同,自然產生相當多的衝突與矛盾

客戶尊重您的作品與否,一部分來自客戶的素質(我不否認台灣有些客戶素質並不好),但我卻相信主要的因素是來自於設計者本身對於自己的專業的信心,以及自然展現的自信與從容。

既然大家都是設計師,我們就以設計師本身的觀念與心態來談。在網路上看到大家的討論許久,基本上大概有幾種不同的心態在從事設計:

有將設計視為藝術的理想主義者、有將設計視為吃飯糊口的職業、有將設計視為單純的視覺服務、有將設計看成整合行銷的一環。有人時時都會接觸的不同的專案、不同的客戶,有人則是待在設計公司許多年,就是從事相同的工作。其實不管如何,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我認為設計師自我定位很重要,你怎麼看待自己,也決定客戶怎麼看你。

我有許多從事設計工作的朋友,有人可以接到相當高品質的設計案,一個專案賺了裡子也賺了面子;也有人每天忙忙碌碌,疲累不說,也賺不了幾個錢,還常被客戶嫌來嫌去,所以設計不一定就是怎樣,而是你要決定自己要的東西。

當然也有人會說,某某人關係好,所以可以接到好工作,或是某某人運氣好,所以才會一帆風順,或許吧,但我想關係與運氣從某個角度來看,可能就是與人為善的態度與善於掌握機會,更重要的,就是懂得如何去思考、計畫與溝通,在我看來,這些也是設計師的基本配備,跟你的電腦、美學素養一樣重要。

這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大家應該都聽過:一間公司派兩個業務到非洲去開發鞋子的市場,某甲認為「完了,這裡的土著都不穿鞋,那我鞋子要賣給誰?」,某乙則認為「太好了,這裡的市場實在太大了,我一定會賺翻了!」

且不論鞋子有沒有成功推入非洲市場,但重點是兩者面對同一件事的時候,因為態度與觀念的不同,勢必會使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自然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攝影與真實

人的影像認知是非常奇妙的視覺經驗與過程。就生理來看,眼睛雖然是我們得到影像的來源器官,但光線透過瞳孔後投影在視網膜上、信息由視神經傳送到大腦視皮層,這些視覺信息包括物件的形狀、大小、顏色、光暗、速度、深度等,最後還是需要透過大腦的解讀,腦部會將這些電流脈衝轉化成我們看得到的影像畫面。

有人把眼球比喻成攝影機,將其眼睛的構造→瞳孔、虹膜及角膜、視網膜、水晶體、玻璃體等,對應在攝影機的構造上,但眼睛構造的精巧,及其訊息的複雜,還有視覺細胞分工的模式,雙眼視覺範圍內有良好的立體視覺,不是工業上最精緻的機器所能模擬的。

但人總是經歷選擇與遺忘的過程。

你知道人真的會視而不見嗎?我不是開玩笑的,而這是真的生物特質。我們眼睛接受到的訊息,透過視覺細胞、視神經、到大腦,而一些一直不斷重複的訊息,就會被忽略。例如眼睛後方有許多的血管,若是我們大腦不去忽視到它的存在,我們就會一直看到紅紅的一片。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就是盲點,它是和視網膜黏在一起的視覺神經點,在盲點上,由於是視覺神經傳達的入口,所以會形成一個訊息無法被紀錄的區域。而視網膜上有兩個主要細胞,一是錐狀細胞、一是桿狀細胞,錐狀細胞對於RGB色光有不同的最大感光點,桿狀細胞專司明暗程度的變化,所以當環境產生變化時,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會不一樣。例如在色彩學上有個薄暮現象,就是證明眼睛在黃昏的時候,看到的顏色會跟平常不同,而且在心理學上也有所謂的完形理論,人類對事物的知覺並非根據此事物的各個分離的片斷,而是以一個有意義的整體為單位說明,可見我們看到的形狀其實跟大腦的解讀訊息有很大的關係。

眼睛雖是我們「看東西」的器官,卻不是生成影像的方式,最重要的還是大腦。有看過X戰警嗎?其中一位主角就是失明者,卻戴著一個輔助的眼鏡,藉以看見影像。目前也有一些研究類似,以電流的方式刺激盲人大腦皮質,他們也因此可以見到影像。

講了一些生理上的東西,想要大家思考一下,什麼才是你所見到的真實?我們通常都會認為照片是真實的,因為它是如此精細的刻畫出現實的景象,但你知道一張照片生產的過程中,有多少東西可以操弄嗎?不同的鏡頭,可以製造出不同的透視感,不同的底片,會呈現出或多或少色彩偏差,不同的沖洗過程,更是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效果,這些都還不考慮到在鏡頭前加介質、在暗房加工、或是電腦影像的處理。以前到照相館拍大頭照,細心的老師傅還會修底片,幫你把痘痘修掉,現在數位化了,不只幫你修痘痘,還有一大堆的花樣可以玩,加個花邊啊、合成之類的,技術好一點的,根本讓你覺得一切是如此的理所當然。就算真有一套標準化的照片生產流程,每個人「看到」的東西,就不會一樣。

我們常要去合理化一些東西,視覺也一樣。以前畫油畫的時候,總是覺得一個同學的色調就是跟別人不同,後來才知道他是個色弱,他看到的色彩跟我們看到的就是不一樣,表現出來也就跟我們不同。在別人看來,他的顏色是不合理的、怪異的,但另一方面,卻充滿個人風格與特色。大家也知道梵谷的畫相當具有撼動力量,他是個精神病患者很多人也知道,當然也有很多的假設與猜測,但若是他的一切都是世俗認知合理的情形,那可能就無法產生如此有生命力的作品。

而這合理不合理,也正是架構在自己與社會的偏見上。正如我的同學畫出我們所謂不合理的顏色,可是正是他視覺上正常合理的表現。

在影像創作的世界中,總是充滿著各種的可能性,當然也充斥著無知與偏見。在照片生產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操弄得東西太多了,你的攝影角度、濾鏡的使用、底片的選擇、快門與光圈的組合、曝光的方式、重複曝光、暗房......,更何況電腦的加工,而「真實性」,又要如何去界定?

你怎麼看新聞攝影?

你所看到的新聞,都是被刻意生產出來的......

這個社會一天到晚發生這麼多事情,為什麼這個事情會被報導,而某些事情就不會出現?為什麼這個事件可以登上頭版,而某些事件卻只有小小的版面?

誰決定什麼是新聞?誰又來判斷新聞的價值?

大部分出現在媒體的新聞,除非是一些突發狀況,否則都是事先被規劃、被塑造、被安排的。舉個例子來說,今天在某飯店舉行記者會,或是產品發表會,還是一些遊行、行動劇之類的,都是事前就告知媒體,媒體再派記者去採訪,而且這些爭著想要上媒體的單位,都會準備很多的資料,供記者「參考」。所以可以發現很多單位總是想盡辦法來爭取媒體的青睞,為了種種利益上的考量,來增加曝光率。這個從選舉的過程當中就很清楚了,提政見與施政藍圖頂多讓你上個小版面,但是口水、角力、抹黑、攻擊、誹聞、族群對立......等議題,才能上頭版,並擁有較多的注目。另外媒體資源分配的不均,中南部就是比北部少,而且你可以發現,上節目的政治人物就是那麼幾個,甚至很多知名的政治人物還擁有媒體的經營或是主持。

媒體為了經營與生存,自然要不斷的去符合經營者與群眾的胃口。經營與生存其實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經營者介入媒體報導的方向,因為出錢是老大;另一個則是迎合消費市場的需求,因為發行量或收視率,代表著廣告的收入。所以當編輯決定新聞的價值與走向時,自然受到眾多因素的左右,雖然有立場,卻會去刻意模糊,並包裝上公平公正的外衣,而群眾也會一廂情願的去相信媒體的公正。

我還是以新聞攝影為例,當你看到報上出現一張新聞照片的時候,你知道「它」為什麼會出現在這邊嗎?一個攝影記者會什麼會出現在這個地方、拍下這些照片,而編輯為什麼會選擇某張照片、搭配文字報導?這些都是選擇、詮釋的過程。羅蘭‧巴特在「明室」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照片所呈現的,只不過是「此曾在」罷了。我把它用在新聞照片的概念上,新聞照片只不過傳達「選擇與詮釋後的真實」罷了,而且媒體就是要一直引導你進入它所建構的思考模式。

我隨便舉個例子,我先假設一些狀況,如一小時的演講、演講者講話很無趣,基本上是很無聊的、而且聽眾是被強迫來的。若現場有甲報與乙報兩個立場不同的媒體,可能會出現以下的情況:甲報就拍聽眾打瞌睡,或是從高角度拍攝演講者畏畏縮縮的畫面,這樣算是「真實報導」了吧?可是乙報可以這樣拍,一開始演講者入場,聽眾總是會捧場拍個掌、雖然睡了一覺,但結束時會很高興再給熱烈的掌聲,感謝老天這痛苦的一小時總算結束了,或者可以以仰角塑造演講者專業、受人敬仰的形象。若假設相反,這是一場很熱烈的演講,但總是會人打個小哈欠,或是刻意補抓一些讓人覺得無趣的畫面。

這些都是「真實的」!記者所拍的畫面都是這個演講過程中所出現的,但是為什麼甲報會出現這張照片而乙報出現另一張照片?若真是公平、公正、客觀,那畫面應該會是一樣吧!就算記者拍了二十張照片,可是刊載報紙上的,只有一張,那編輯會什麼挑這一張而不挑另一張?這些都是不斷的進行詮釋與解讀的結果。再搭配上文字,不斷的將一些思考模式,灌輸給讀者。

另外媒體還有時間性,也常常為了時間的考量,因而忽視一些資料的求證,與平衡報導的問題。尤其是平衡報導,我就常常搞不懂,大學時我上過編輯採訪的課程,老師也強調平衡報導的重要性,這樣才能突顯報社是公平的。其實現在很多報社也重視平衡報導,但還是選擇性的平衡報導,為什麼這一篇有正反兩種意見,另一篇就沒有了?而且很多事情並非兩種思考邏輯,可能三種、四種或是更多,不管是時間或是版面的考量,也只能膚淺的做形式上的平衡了。國外媒體的第四權理論與守門員的觀念,還有平衡報導等,已經發展很久的時間了,你也可以發現我們美麗的或是帥氣的新聞主播,都擁有留學國外的新聞碩博士學歷,而一些媒體的編輯也都是如此,但國內媒體表現總令人感到有些畸形。可能是政治與商業介入媒體、或者是民眾看事情的角度,但媒體亂象我看還會亂很久。

其實我認為媒體有立場是應該的,甚至應該說明他的立場,而不是包裝在公平、客觀的外衣下,而輸出其意識形態。但更重要的是讀者的心態,了解媒體,認知其報導的內容,自己做判斷,而不是隨媒體起舞,讓它左右你的思考模式,甚至知道要去批判它。當你下次看到聳動的新聞圖片的時候,真的要好好的想一想了。

關於閱讀

我從「"意義"─詮釋學的啟迪」一書(周華山著,台灣商務印書館),得到一些閱讀的啟示,以下的論點很多是跟著書中一些觀點,並加上我的一些想法。傳統上,文化美藝理論完全忽略觀眾與讀者,若不是注重作者的生平與時代背景,就是關懷作品的內在特質,而大部分的探討侷限在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生產關係或是作品的內在論述,完全壓抑與刻意遺忘作品閱讀的接收過程,抹煞讀者的角色。或者這可以稱為作者論,但同樣的隨著時代,讀者論也大行其道,反過來強調未經閱讀的作品,沒有自身的客觀意義。沒有經過閱讀的攝影只是一堆底片與相紙,當經過閱讀,作品的意義才會產生。另一種觀點就是作品論,認為作品內在的格式有其一定的規律,作品的意義雖不是客觀存在,但任何作品皆有其自身的世界,叫我們不可任意扭曲。

不管是作者論、讀者論、作品論,看似從不同面向探討作品與其生產的意義,表面上爭鋒相對,互不相讓,然則骨子裡是一樣的東西,就是錯誤的把閱讀當成一種直線、單向的意義賦予過程。

作者論相信作品的價值是客觀的,讀者的閱讀不能影響作品的本質,這是一個謬誤的本質主義與客觀主義。相信作品的意義與主旨掌握在作者手上。

讀者論則強調讀者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作品的意義,因為所謂的作者生產出來的作品,不過是作者某一次的閱讀後的絕對化版本,即使作者本人也無法窮盡作品的意義。沒有兩次的閱讀是相同的,每一次閱讀都是獨特的活動。當作品被閱讀的同時,作品的意義就不能偏執於作者的理解。如果讀者(別忘記作者其實也是一位讀者)才是作品意義的生產者,那麼整個閱讀與批判研究,就不能侷限在作品的本文與作者的分析。這動搖了整個藝術批評的理論基礎,當閱讀變的任意,變的各取所需,變的怎麼讀都可以,那閱讀過程中的客觀基礎與標準均會取消。這樣的方式可以把我們從作者的觀點釋放出來,因此我們可以百無禁忌,多元活潑的進行閱讀。沒有客觀的標準,作品都有無限的被閱讀的可能,您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雖然擺著尊重個別讀者閱讀的權利,強調不應該以道德主義強加於人,這樣反而陷入相對主義的框框,忽略作品的相對自主性與作品內在的機理。

所以作品論強調,作品總有其相對自主性,雖然意義不是客觀存在,但是我們談論攝影,若不說其鏡頭的運用,構圖的方式,內容的結構與符號;談論油畫、電影或是文章,不去看作品的本身,而是任意的將作品任意扭曲,我們當然可以按照作品的自主性來加以反駁。可是我們知道,自主性與客觀性並非絕對之關係,它們不是獨立的,也不是先於閱讀存在,這些所謂的客觀與自主,其實是某次閱讀後的產物,讀者當然不可任意扭曲作品的意義,但這些意義是相對於作品生產的時空背景與當時的意識型態還有世界觀等,並不是恆常不變。不同的閱讀角度也就產生不同的價值意義,作品的生命也因為無窮的被閱讀的可能,每次閱讀,作品的客觀性與主體性就有可能重新被整理,也因為這種不確定性,才構成作品的相對自主性。

其實我看這三種論調,都有其不足與侷限的地方,我們也不該將焦點鎖定於作品的意義是誰生產的,不該將作品的意義歸於作者、讀者、作品的任何一方,單向的思考與閱讀都會去限制別人的想像與思考。閱讀其實是一個互動循環的過程,根本就不是直線,經由來回循環的閱讀過程,造成不同世界的彼此衝擊,去探究閱讀的全新景觀,由閱讀者身處的文化環境,與作品及其生產的歷史文化與時代,產生交流與循環閱讀。

閱讀不是完全客觀,也不是純粹主觀,閱讀是一個過程,是作者、讀者、作品與整個文化世界的詮釋循環。自某個面向上必須先質疑主題的第一性,而不是建基於主客體的二元對立。閱讀過程中,先敞開自己,讓自己並非中心化,自我中心者永遠不能真正認識自己,將自己消化,才可能融於作品中。在"意義"一書中,有一段文字深有所感:自我中心的閱讀理解只是在逃避自己,真正的閱讀理解是在發現自己。我們需要先放下既有無懈可擊的識見理論,才會明白,真正的突破絕非自我的刻意經營,準確計算的結果。自我突破之所以可能,就因為它不是處心積慮、精密安排下的產品。躲藏於刀槍不入的宏偉城堡裏,一切精確計算,自然婉拒被衝擊汗突破的可能性。還有一段文字:"謙卑"叫閱讀揭示與挑戰自己的無知與侷限。

我認為閱讀是一種自我反省的過程,同樣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檢視、面對與修正。對我而言,閱讀最終的目的是在問我自己存在的價值。最後再以周文的一段文字結尾,與大家共勉之:一切閱讀,倘若不能幫助我們重新整理既有世界,倘若不足以對應週遭問題,那閱讀仍屬於割裂與分離。一切閱讀,倘若不是指向"發現"自己的向度,難免會淪為象牙塔內自慰工具,在宏偉唬人的理論裡逃避自己。

【討論】創意的產生

之前接到一封由黑秀網看到我一篇文章的網友的電子郵件,大意是說他看到我在黑秀網的文章,覺得我有自己的想法,也想跟我討論如何激發創意,以及把一個概念與想法具體呈現出來。我覺得這個議題很有趣,我也有一些回應,等一下post在下面,不過也藉此機會,聽聽大家的看法,討論一下大家平時是如何產生創意?

以下是我回覆的全文,算是我先提出一些看法:

您好

概念這種東西我想很難訴諸文字解釋,我記得彼得布拉克講過一句話:學校可以教給你知識,但卻無法給你經驗與智慧。我想,這些經驗都是從生活點滴去思考去累積,進而成為生活與工作的態度與智慧。

我也還在努力...

我自己是唸商業設計研究所,目前也是從事商業設計工作,但我平時也很喜歡廣泛的接受各種新知,閱讀各種文章,我對於知識以近乎饑渴來形容並不為過,所以您問我 如何激發想法與創意,給您一句最不具創意的話,就是多看多聽之外,還要多思考。以前看過一本廣告學的書,就指出,創意是用腳走出來的,也就是說,平時多走多看,不斷的接受各種資訊,一但有需要的時候,創意就會源源不絕,絕對不是閉門造車,創意就會產生。

還有,嘗試不同的方式去觀看世界,並且時時挑戰自己的生活模式。人一但生活或是工作久了,就會陷入一個框框,不斷的被某一種模式牽動,試著去改變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自己的行為模式中,找出不同的方式。

舉個例子,每天你都要上學,可能一開始會覺得很新鮮,但久而久之,你一定是等到時間快到了,才匆匆忙忙的趕到學校上課(不好意思,我只是模擬一個情境,不是真的指你...^^),然後會選一條最快的道路可以到學校。但久而久之,其實你只是在固定的一個模式下運作,在這模式下,你只會看到固定的風景,甚至久了,你連這些風景都會忽略掉。所以,何妨從明天起,早一個小時岀門,換一條比較遠的道路,你就會發現,所有的東西都不同了,你會看到不同的風景與建築,你會用不同的心境來面對,自然在你的腦中,就會產生不同的思維。很多生活小細節都是如此,嘗試去改變它,心境與想法自然會有所不同,這些,我認為才是創意的來源。

老實說,我還不知道您所謂的困難是什麼,我先期待您的分享,我以上的想法,並沒有多特別,很多書可能都是這樣談,只是對我而言,讓我有更多的想法產生,而表達也不用太過刻意,想到什麼,就直覺的表現,會有共鳴的,自然會有共鳴,沒有感覺的,講太多也沒有用。

另,既然是藝術創作的課,我推薦另一個網站可以觀看,我也時常在那裡出沒,常有一些頗具思考、藝術探討、美學等議題,您可以去觀看,那裡也有很多藝術界老師,或許您也可以問問不同的意見。

全球藝術教育網站 http://gnae.ntptc.edu.tw

你怎麼看比賽?

這篇文章我想從比賽的角度先談起。許多人都有參加比賽的經驗,不管是體育的競賽或是考試的競賽,對許多從事藝術工作朋友而言,參加一些美術與創作類型的比賽或徵件,或是受邀擔任評審,這些都是可以印在名片上的資歷,提高自己在創作上的地位與價值。

這是我一個非常功利的觀點,但是手上有學術界或是藝術界名片的朋友,檢視一下內容,是不是洋洋灑灑的印了某某大學博士、某某大學教授、某某專案負責人、某某競賽大獎第一名、某某大競賽評審......,或是你自己就會印上一大堆的頭銜。

去看展覽或聽音樂會的時候,簡介上也會印上這些,聽演講時,主講的資料也會印這些東西,除了身份的識別外,當然擔負了價值解讀上的功用。我並非批判這些人,包括我也一樣,若有一些顯赫的名稱,當然也會想印在名片上,只是我們在解讀的時候,看到了什麼?

我在專科時參加許多的美術競賽,有幾次得獎與落選的經驗,其中有一些很好玩的歷程。有一年參加了一個地方美展,我畫了一幅油畫,那時是學校剛好有這樣的課程,我也才剛接觸,意外的拿到了第三名,當然興奮莫名,尤其拿到不算少的獎金,請同學大吃一頓,當然也贏得老師與同學的肯定,不過相信我,一直到現在,我還是認為是個意外。這次的得獎,對我在繪畫上的興趣,當然有顯著的提昇,也因此後來的畫在班上也有一定的好評,期間參加一些寫生比賽,或是其他競賽,也拿了不少名次,之後當然信心滿滿。有一次我用心畫了一幅我覺得很棒的作品,拿去參加另一個地方美展,結果落選了,同樣的作品,到之前拿過第三名的美展比賽,結果拿到第一名,這樣的結果,當然令我感到困惑。許多美展比賽,都有這樣的規定,只要連續拿到三次前三名,就可以成為免審查作家,所以第三年,我花了非常多的心思,畫了一幅我認為最棒的作品參加比賽,結果只拿到優選,當然也就無法拿到免審查作家資格。

另外一個有趣的經驗,我畫了一幅作品,參加一個全國性的比賽,拿到不錯的成績,可是同樣系列的作品,在構圖上與技巧上,都採用類似手法,結果在一個地方性的小比賽,只有入選。

後來進入大學、研究所之後,就沒有參加類似競賽了,這些比賽對我而言,是我成長過程中,相當值得回憶的一段經歷。而且在經過這麼多年之後,尤其是我在當兵的那一段時間,有很多很深的感想。

我相當鼓勵參加比賽,確實可以累積經驗、增廣見聞,但比賽的結果,我們要認知到,它是有一定程度的意涵的。我把它粗略分成四個層次來看:要得名必須符合【1】大會目的【2】評審口味【3】會場佈置【4】政治考量。

忘了是哪個電視節目,播出一系列新聞局辦的,選出優秀的台灣本土廣告,結果我記得有一位來賓在講評時,提出這些都是失敗的廣告,雖然廣告拍的很美,很感人,但是卻讓人忘記了產品是什麼,還不如像是豬哥亮代言的斯斯感冒藥,簡單、有趣、易記,可是這些廣告卻得獎了,因為它是選台灣本土廣告,而非最有效果廣告。一直到今日,許多比賽還會加上兩句附註:不違反基本國策、不違反善良風俗,只要你違反的,不管作品多精采,當然只有落選的份。你只要看看主辦單位是哪一個,大多可以猜出整個出來的結果,會呈現哪些走向。而評審口味當然是非常重要的,這些評審的想法直接牽動作品的出線,而且若今天這五個評審出來是這樣的結果,換另外五個,則可能大異其趣,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還有像是作品評審會場的佈置,這張與那張作品排列在一起的方式,都會影響評審的判斷,甚至是政治的考量。

我所謂的政治,並非向立法院的打鬧,或是政府官員顢頇的處理態度,而是一種資源與權力的分配。我曾經遇過一種情形,在一個美展中,有一個國中生,連續拿了兩次書法比賽的第一名,結果特別修訂比賽辦法,限定了參賽年齡,據我所知,就是因為怕出現過於年輕的免審查作家。這種事情在各個領域屢見不鮮,政客的鬥爭就不說了,譬如學校資源的分配,那個系所為什麼位於較好的新大樓,有的系所就必須在破爛的舊大樓,誰當主任,誰教什麼課,都是政治,政治未必是骯髒,卻一定有許多的考量。

或許有人會質疑我,那這樣說來,作品就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嗎?我想不是這樣的,我必須先去肯定努力的創作者,但是現實上,努力並不代表一定會有成就,這跟教科書上所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完全不同的,一面我們可以批判這些制度設計上的缺憾,一方面還會回歸到自我,對藝術的認知是什麼?若是今天比賽的作品,真有一個客觀的尺來衡量,得到第一名,絕對不會是最高分的,但若是沒有一定的程度,則連機會都沒有。

引用我之前文章的一些話:

「當我們把範圍放大到整個社會的觀照,必須去了解整個運作的關係,在創作的本質上,我們熟知的大師、不朽的巨作,都是建立在「政治正確」、「市場正確」、「文化正確」的基礎上,而這些所謂的正確性,除了社會進展的過程自然形成,很多時候卻是被掌控、被製造。但這並不是意味這些大師們都是譁眾取寵,他們自有其成功的道理,而是可能有更多優秀的創作者、更多精采的作品,缺乏這種正確性,因而被埋沒,或是曾經喧騰一時,而後被遺忘,或是原本默默無名,最後在某個時機點,被吹捧成大師。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當我們把範圍縮小到個人的創作時,意識型態卻常常是創作者堅持理念的重要條件!但是妥協卻常常成為另一種藝術,過度的堅持會失去很多的資源,過度的妥協會失去自己的特色與味道,這,真是一個相當難搞的課題。」

「在感官、知覺、情感等因素,都會影響藝術的詮釋,而這些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生活經驗,也就造成迥異的思想觀念與意識型態上的偏見。每個人都有其認知上的差異,而這個差異是重要的、獨一無二的特質,不是說意識型態不好,當缺乏這些獨特性,硬要將這些思想上的東西大一統,強加自己的意識偏見於別人身上,造成一元的絕對性,這就是問題的所在了。」

再回歸到前面所提,有人說志在比賽,不在得獎,我認同這樣的想法,當然能夠得獎更好,但這不代表藝術的成就。努力耕耘,未必得到十足回饋,但是不耕耘,絕對不會有所成就,這個成就除了對外的傲人成績外,更重要的,是不是可以對自己有所交代,畢竟你的創作是跟著你一輩子的事,若連自己都交代不過去了,就算別人給你再多的肯定,你也不會快樂。

設計之外-創意工作的迷失

平面設計師小王又接到客戶催稿的電話!

「媽的,老子當初用那麼便宜的價格接下這個案子,要不是昨天跟大客戶吃飯,又怎麼會拖稿。又沒有賺你多少錢,催個屁啊…」

雖然心中不停的咒罵,還是不停的向客戶抱歉,好不容易又爭取到一天的時間。

「哼!要不是房租快繳不出來,我會理你才怪…」

還在為剛才那樣沒自尊的事忿岔不平,電話又再次響起。

另外一個客戶來電確認,明天在他們公司有個簡報,上次比稿費盡千辛萬苦才拿下的案子,這個大案子做完,可好好逍遙一陣子了!

很爽快的答應之後,馬上感到頭痛,兩眼無神的注視螢幕。心想,慘了,答應給上個客戶的稿子還沒弄完,明天要提報的東西又還沒有IDEA…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輸出中心FAX上個月的款項。可惡,還沒跟客戶收錢呢!急急忙忙找那本請款的紀錄,把所有抽屜和檔案櫃都翻起來了,奇怪,怎麼遍尋不著?結果又翻出了信用卡、水電的帳單。

電話又響了,小王幾乎不想再接了,最後吞了吞口水,難過的把電話接起來,還好有接起來,原來上次給印刷廠稿子忘了附字型,幸好印刷廠先發現。這稿子也是急件,匆忙的將字型燒成一片光碟,趕到印刷廠交付字型。好險!吐了一口大氣,回程順路到星巴克唱個咖啡休息一下。

天啊!怎麼沒有位置。正在東張西望的同時,手機響了,一連串的碎碎念,好了,我的老媽,我知道很久沒回家了,但真的很忙,尤其要跟家人解釋何謂設計工作時,更是頭大。好不容易搞定了老媽,想說既然沒有位置,就先回工作室了。

一進門,打開e-mail看一下信,才發現,Oh!My God,剛剛印刷稿件的公司名稱打錯了,而且沒有給客戶簽名確認,到時一定被客戶拒收,不但設計費拿不到,連印刷費用都要賠進去。想到這裡,小王不禁質問自己,是否應該走設計這條路?想到當初對自己設計能力相當自傲,就更覺得懊惱……

在設計工作的某些層面,我們都被創作的神話深深的吸引著,希望能夠成為頂尖設計師,客戶趨之若騖,捧著鈔票來求你的作品;又或者成為人人稱羨的Freelance,或是組個工作室,能夠自在的掌握工作、生活作息,擁有自己的工作事業。

但常常無法盡如己願,除了設計的創意,你無法避免現實的繁瑣細節,除了設計,還要能夠開發客戶、跟客戶溝通,尤其要能掌控自己的工作,建立制度,也就是有程序的各種解決方式,管理自己的事業、計劃與進度。

或許你無法想像世界頂尖的設計師將很多時間浪費在許多無關設計的繁瑣事務,但要實現設計與創作的完美搭配,也並非不可能,除非永遠在別人的設計公司,這還要這公司夠大夠好,或者請個全職雜工、經紀人打點一切。

做為一個成功的設計師,比做一件好設計難多了!當然一切都是你的選擇,而機會總是屬於有準備的人手中。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進入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設計公司(在裡面的人未必有你想像的美好),也沒有多少人可以遇到面面俱到的經紀,只是管理自己的設計工作,絕對是你設計之外的第一步。

關於行銷的小故事

之前聽個演講,演講者說的小故事。

生產Zip磁碟機的艾美加(iomega)公司目前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儲存媒體的廠商之一,在其剛發展的過程中,有一個經驗很值得參考。

初期,iomega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相當低,它是由一群工程師製作出來,功能表現上其實在當時是最優良的,但是市場佔有率一直無法提升,他們一開始認為是外殼設計的不夠好看,所以他們尋找一間專門工業設計公司,請他們幫助設計新外殼,可是這家設計公司在了解他們的需求後,拒絕了他們。

設計公司的理由是,他們很有信心可以幫助iomega很棒的外殼,但是很好的外殼是否能夠有效提升銷售量,他們沒有辦法負擔這樣的責任,外殼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不在於外殼設計,而是這個企業的核心價值。

但經由不斷的溝通之後,設計公司採用完全不同的概念,來重新設計iomega的形象。

首先了解過去iomega是怎樣銷售產品的,原來他們賣產品的方式是跟賣保險是一樣的,他們到公司,告訴他們天有不測風雲,由於電腦有可能會當機,所以需要iomega來備分資料。

所以設計公司在了解這樣的銷售策略之後,開始進行一些研究,他們找了一些人,問他們一些問題,看看他們購買iomega產品的意願,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女性都不會去使用iomega的備份產品,若是在辦公室上班者,他們認為備分檔案是工程師的事,若是家庭的主婦或是一般女性,則認為備份是丈夫或是男朋友的事。
 
他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去分析與探討到底問題出在哪邊,最後他們有了一個概念,也就是應該從企業的核心價值出發,並重新塑造產品的形象!

他們重新更改了LOGO,以i為設計概念,強調"我"的概念,並將備份的概念改成保存的概念。
三個月後他們重新找了這些人回來,換了另一個問法,有了不同的結果。他們由原來備份的概念,改成保存個人數位資產的概念,並且可以透過這樣的媒介來分享。例如用數位相機的檔案,透過iomega的產品保存美好的記憶,以及可以透過iomega的產品相互分享這些美好的經驗,沒想到許多女性受測者跟測試人員提出要求,希望拿一台回去玩玩。
 
後來iomega就以這樣的概念,重新出發,包含整個產品的策略與行銷的方式,透過企業形象的改造,產品與功能並沒有多大的改變,但是商品線從只有公司延伸到個人使用者,概念的轉變造成其業績成長7倍半,目前已是全美最大的儲存媒體的廠商。

網路就是美術館

美術館在不同的時空下,有著不同的定義。過去那種偏重於「物」之收藏、陰暗而顯露金黃光輝、高尚、專屬貴族的美術館時代已然過去,隨著民主思潮的進展,公設美術館已經朝向休閒、教育、娛樂的方向展開,美術館在對外的功能上,成為一種社會的公共財。雖然許多私人的展館,為了維持創建者的想法與堅持,而仍保留著不同的風格,但從整個大趨勢而言,藝術欣賞的平民化早已是實現的狀態。

在過去已有不同的文章、評論在探討美術館,尤其在網路興起的同時,以實體美術館與網路美術館研究文章相當多,但大多停留在美術館的功能性探討。

 簡而言之,實體美術館擁有以下的幾個功能:

1.具有實體的美術館建築物與實體的展示空間
2.從研究Research、收藏Inclosure、維護Conservation、展示Exhibition,進展到休閒Recreation、資訊Information、溝通Communication、教育Education與鼓勵Encouragement(吉村典夫)
3.美術館七項基本功能:研究、展覽、典藏、教育推廣、休閒、資訊、溝通(黃光男)
4.而從上述功能可以引發進而讓美術館成為藝術的殿堂
5.從舉辦各項展覽、講座、活動中,加強民眾的參與,因而形成一個激發想像與創造力的地方

除了功能性的探討之外,當然所謂的參與者,以及整個民眾的鑑賞經驗,才是美術館的重要責任。也有不少文章在探討實體美術館與網路美術館的藝術鑑賞經驗的不同,從所謂的實體與虛擬、觀賞者與空間的互動、資訊的導覽、知識經驗的取得、氛圍的感染,亦有不少論述,就我的觀察,懷舊情感的投注,才是兩這最大的分別。這方面我只能這樣說,當你還在用虛擬的角度看待網路美術館的同時,你自己就要成為所謂的虛擬的角色了。

就我的經驗而言,網路的產生對我並未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寬頻的產生就有。因為寬頻,我已經不訂閱報紙,打開電腦就可以看到最新的新聞與資訊,因為寬頻,過去遙不可及的國外資訊,我可以瞬間取得,因為寬頻,在網路的創作與展示就變的可行。過去網路可以叫做虛擬,因為影響的廣度與深度不足,但當每個人都上網的同時,影響夠廣,可且會越來越深,當變成一種普遍的工具與思考的方式,網路就不再虛擬!當然以目前而言,網路展示與實體展示還是存在於傳播媒介的差異,以螢幕看東西,跟實際在展場的空間感受絕對不同,目前來看,這種感受是絕對無法取代的。雖然網路可以傳送包含圖片、文字、聲音、動畫等多媒體資訊,而且可以有導覽、教育、收藏數位化作品、評論、交流互動、知識教育、研究、溝通等功能,但對於實體藝術品的典藏,還有上述的「觀賞感受」而言,目前並無法做到。但是將來呢?當VR(虛擬實境)能夠成熟發展,當這些e世代閱讀習慣跟我們不同的時候,當所謂典藏的概念產生變化的時候,這些必然的差異將不會是如此絕對。

所以有人提出網路美術館是實體美術館的延伸,或者網路展示應該另闢蹊徑,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這些我都認同,只是再往前看,這些還是導因在觀賞的角度,而以創作的角度來看呢?
可能很多所謂的學者專家,對於文化的保存、藝術的典藏懷著深刻的使命感,並且會有計劃的推動美術館的其他功能,但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參觀美術館在當代成為一種知性休閒的方式,甚至大過於其他的功能性。而在美術館或是藝廊的展出,同樣受到資本主義的考驗。

每個人到美術館的目的不同,平常有空我也會到北美館,或是一些博物館、藝文特區參觀,有時會到阿波羅大廈內的藝廊逛逛,我的目的很簡單,只是單純喜歡看展覽。但是在假日到北美館看看,許多親子同遊的畫面也就產生。另外要在美術館展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一定的申請手續,當然要有「東西」才能辦展。而目前所謂的藝廊,就是以販售藝術家的作品為收入來源,他的對象是收入較佳的,而希望收藏或是利用藝術品佈置自己的空間,因此,藝術創作變得「有價」,而藝術創作成為一種專屬於藝術家的工作。

大部分人對網路美術館的概念還是停留在某種網站內,有個叫做美術館的按鈕,按進去後,有些圖形跑出來。在國科會與文建會都有幾個大型的計劃,因為充足的經費與人員,做了不少名為美術館的網站,他們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擴大民眾的參與,讓文化藝術變的可親。不過展出的東西呢?還是所謂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網路美術館的概念還是被切割的,被分散的。

綜觀整個網路世界,在某種程度打破這樣的關係,尤其我看到最明顯的,就是所謂的商業設計與多媒體作品。商業設計就是跟所謂的商業行為直接產生連結,在圖像創造的概念,這些創造圖象的行為有商業與廣告上的目的,這樣的作品雖然可能在畫面上很精采,但是除非是有個特定年代的回顧,或是某位設計者「年高德邵」,作品集結有系統化,否則是進不了藝廊與美術館的。但在網路上,隨著視覺傳達相關科系的增加,許多人不管是單純的喜好或還是存在商業目的,各種不同的圖像創作也就充斥在網路上,質或許不齊,量卻是相當驚人。除此之外,很多人也嘗試利用網路作為一種創作行為與表達方式,甚至不經意的玩弄網路技術,進而產生新的視覺、聽覺感受,而這樣一個個分散的個人網站,因為網路連結,也就成為一種形式的美術館。

隨著網路經濟的泡沫化,過度的理想時代已經過去,但是可以預見的是網路越來越普及,而人們閱讀習慣與思維方式已經有重大改變,我不是說網路就是必然絕對的標準,而是在這樣的潮流與趨勢下,我們要如何去因應?我很粗略的談到我對網路展示的看法,並不代表我是對的,而是在現在時空下我所做的一種詮釋,希望大家能夠仔細思考,或許能夠激發不同的思維想像,或是產生不同面向的探討。

關於設計,我的傲慢與偏見

原名:設計者的傲慢與偏見,還記得此文寫成的時候,乃一時心血來潮,完成後也有一些回響,但張貼在某個討論區時,卻因為標題的關係,曾引起一陣筆戰,是此我改了一下。
 
【談設計者與台灣設計的環境】

我的專科同學在美工科畢業之後,一部分隨即投入美術設計工作,部分選擇升學,其他不是當兵就是另謀出路;大學的同學有些當了攝影記者,也有些走商業攝影,有些人當設計,當然也有人當業務、店員、行銷、企劃……等,工作的內容與環境可說是五花八門。

在經過專科五年的專業訓練,或大學四年的養成教育當中,雖然並非要每個人都是從事本科的工作,但為何在長期的學習之下,投入本科的工作卻是不到一半的人口?

記得有人跟我說過,這樣的教育剛好讓我們體認到,適不適合當個設計師或攝影師,然後找出自己的興趣與專長,投入更適合自己的領域!但弔詭的是,很多人的興趣專長跟所學是相關的,有些是找不到合適工作,有些則在做了一陣子之後,宣告從此不再碰這個領域的東西。

此外,就目前有從事設計領域相關工作的同學或是朋友,不管是在廣告、設計公司上班的,還是自己開工作室的,常在跟他們的談話當中,埋怨客戶、主管、工作環境…等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最常聽到的,莫過於是說客戶或是老闆不懂設計、自己的想法被扼殺、創意被扭曲,壯志豪情無法舒展!

我也在一些公司待過,也接過一些case做,我也有以上的抱怨。但回過頭來看,我不免要提出一些的質疑,一個設計者自己反省了些什麼?

常有人說,國外設計師有很高的尊嚴、很高的收入,是一個受人敬重而高尚的工作,而台灣的設計師好像是美勞代工,拼拼貼貼、在公司不是很重要,家人也搞不懂我們在幹些什麼?也有人說外國的團隊分工縝密,尊重專業;台灣的設計師則是雜事一堆,就像是美勞工人,老闆及客戶也不會尊重我們的專業。

上面說的都沒錯,但為何先進的國家可以這樣,而台灣這個經濟水平不差的地方,則無法做到?
有人看到這樣的題目,又看到行文至此的內容,可能在猜我的下一段是不是要強力去批判設計者都是傲慢的,對事情的看法都是充滿偏見的。我想先從幾個角度,來說明我的觀察與看法:

一、台灣的產業結構─產業的升級
二、台灣的基礎教育─美感的養成
三、設計教育的深耕─設計人才的養成
四、設計者的深層思考

在接下來的篇章中,我會以這四個角度,來探討設計者與設計環境的關係,以及設計者應該如何自我提昇,在大環境還不是很好的狀況下,能夠持續向上,而非停滯不前,甚至將環境搞的更糟。

【台灣的產業結構─談產業的升級】

在探討台灣設計環境之前,我想先分析一下台灣的產業結構,這之中其實是緊密相關而不可分的。

當我們在苦惱經濟不景氣時,大嘆政府的無能、民意代表的無恥、現實社會的無情,而今時今日的情景,是根基於早年的經濟策略與產業發展的模式。

我認為台灣最主要的經濟主軸有兩項,一是中小企業型態的產業規格,另一則是產業代工的經營模式。這種型態的產業,自然不重視品牌與市場行銷,想當然爾,也就不重視商業以及工業上的設計。

進一步探討這樣的產業模式,由於技術掌握在國外的廠商,他們將其拆解分至各個環節的工廠進行生產,再運用其國際商業網絡與品牌形象經營,以及一定成本的廣告策略,所以錢被這些人賺走了,而工廠設在台灣,我們則必須忍受環境的污染、地位的低下。

其實國外很多的經驗可以作為借鏡,大家一定都是從勞力密集產業,升級至技術密集的產業,而歐美的很多國際事業體,早已跨足至知識產業的地位,而這是當產業到達某種經濟程度時,所必須走的一條到道路。所以回過頭來看台灣,台灣還是停留在代工與中小企業體質,雖說號稱科技島,實質的技術層面還是掌握在別人手中,普遍缺乏研發、行銷、設計的通路,這樣在台灣土地、勞力還是相當便宜的時候,我們會賺錢,可是當土地與勞力的優勢不再時,傳統產業面臨拿不到訂單的窘境時,我們的經濟也就一厥不振。

君不見很多的公司慢慢的往東南亞、大陸等地設廠,因為它們的土地與勞力成本比台灣低太多了,自然人家就不會考慮台灣。而且現代科技與工具真的很方便,可是也取代了很多的勞力,雖說市場不景氣與國際景氣也有一些關係,但是我們的產業結構不進行升級、經濟策略不進行調整、人才不積極而正確的培育,景氣想要回升,是不太可能能的事。

其實產業升級政府不知道講過多少次了,尤其台灣科技島的標語更是一講再講,但我總覺得沒有早到正確的方向。我並非經濟學者,但粗淺的認為,政府只是做更高級的代工服務,而非朝知識經濟路線邁進,這樣我們還是被別人所掌握控制。而教育部分我也是覺得很糟糕,這部分容我在第三個單元再談談我的看法。

我舉個前兩天聽演講時,一個演講者所說的例子。NIKE我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運動品牌,它最主要的產品就是運動鞋。NIKE早就不再美國本土設置工廠,主要的工廠都是在國外,但其總部還是保有800人左右。這些人幹些什麼事?最主要是研發、設計、行銷、管理、品牌與廣告等工作,可以發現這就是一個標準的知識經濟,真正的靠腦袋賺錢。

但台灣談的科技島是什麼,似乎還停留在主機板代工、光碟機代工、週邊零件代工…等工作,而CPU與許多的晶片,我們還是仰賴所謂的先進國家,所以台灣的經濟真是一個奇蹟,做代工還可以賺那麼久的錢,但再繼續下去,我們的未來在哪裡?

發完牢騷,再來正視設計的環境。因為企業規模小,所以行銷簡單,不需要要設計;因為只做代工,不需要品牌,當然更不需要設計。很多人都有接過幫一些公司設計LOGO的例子,它們也不需什麼大型的CIS,只要有個LOGO,而且大部分也不需要色彩體系之類的東西。一個LOGO要收個幾千元,好像要他們的命,覺得沒有這個價值。這樣也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真的不需要這麼貴的LOGO,只是別人有LOGO,所以意思上我也要有一個,這個LOGO能不能幫我賺錢?反正我只是生產一些東西,拿得到訂單比較重要!這樣的企業體質,自然形成不重視設計的產業環境。

NIKE的牌子可以幫NIKE賺多少錢?沒有確切的數據,但大家買鞋子NIKE一定是重要的指標,原因無他,就是NIKE重視品牌、設計與行銷。所以提產業升級,像製鞋業也是傳統產業,NIKE的例子真是值得深思。

台灣這麼小,人才也不少,國民所得也不低,但總覺得在各層面上矮人一截,知識經濟也喊了很久,真的希望能早日跨過這一步,台灣才有前途,設計者才能擁有較好的設計環境。

【台灣的基礎教育─美感的養成】

一直以來,美育就是台灣教育環節下,最常被忽視的一環!

將美育落實在基礎教育下,培養人人有欣賞美的事物,間接培養了品味與對環境的注意與尊重。
當我們看到歐美先進國家良好的住宅品質、優異的公共空間、豐實的藝術休閒時,再回頭看看我們鐵皮搭建的屋舍、醜陋的違章、四不像的公共空間時,除了羨慕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外,還不知能說什麼…

或許有人會說歐美國家有錢,自然享有較高的生活品質。我記得張照堂先生曾說過一句話:「文化是閒出來的」,這點我是相當認同,當你沒錢吃飯的時候,哪有精神餘力去搞文化建設。

但台灣沒有錢嗎?許多歐洲的小國國民所得未必贏過台灣,可是音樂、藝術依然環繞在他們的生活四周,而整體生活的修養與品味更是高過台灣許多。那問題究竟出在哪?

文化與品味是根基在三個基礎點上,一是經濟、一是傳統,另一個就是教育。而傳統與教育實是密不可分,傳統的思潮觀念正是有沒有在一個關鍵點上導入某種價值,因而形成了普遍的觀念,而教育正是擔任導正觀念的重要工具。

為什麼我們可以忍受髒亂的住家環境,忍受規劃不良的公共空間,忍受貧瘠的藝文活動?就是我們普遍缺乏美的素養、生活的品味與人文的思想。這是長久在教育失衡的狀態下,形成的傳統,當我們有錢而有一點時間的時候,就是一個改革的契機。這不是罵政府不重視文化就能達成的,從政府至民間,應該真正的去重視教育問題,培養可以欣賞美的人民,才能為台灣的未來,紮下穩固的文化基礎。

而這些跟設計又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了!

設計者跟委託者最大的衝突,常常就是設計者覺得客戶很沒水準,不懂設計,一張稿子被改來改去。除了之前文章分析台灣的產業結構所造成的衝突,另一個重點就是客戶與市場消費者沒有足夠的涵養,去欣賞設計者用心的規劃設計。因為市場消費者就是要很〈俗〉的東西,客戶自然迎合市場﹝或是廠商本身也很俗﹞,設計者的什麼設計理念及美學構成,全被當成狗屎。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是客戶最熟悉自己的產品,而設計者不去了解市場與產品,一昧的鄉愿造成的困擾。這部分在下一個篇章再來探討。

總括來說,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絕非短期所能解決。但從現在開始有些體悟,開始紮根才是根本之道。我認為在構成教育與美學教育應該真正落實在基礎教育中,培育真正能夠欣賞美的群眾,這樣在能導正不正常的設計環境,讓台灣真正能夠邁入先進國家之林,並擁有豐富的文化水平。

【談設計者的認知與自覺(1) 】
 
近日,為因應加入WTO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國內許多的銀行紛紛合併,成立大型的金融控股公司;而日前的「台灣好米」活動,為了鼓勵民眾食用台灣米,也熱鬧的展開各種活動,可見政府與民間企業,為因應WTO所帶來的可能衝擊,也正在全力的做準備。而設計界做好準備了嗎?
加入WTO之後,台灣將成為完全的自由貿易經濟市場,過去許多保護傳統產業的措施將一一解除,而直接面對的,是一場優勝劣敗的殘酷戰爭。前文分析過台灣產業的型態,這種中小企業的型態,是沒有任何的戰鬥力去抗衡大型企業的入侵。可以預見的,未來台灣的產業架構將會有急劇的變化,而當此時勢,身為設計者的你,看到了什麼?

連著兩個問號,正是目前普遍缺乏的東西→環境與自身角色的思索。在媒體大肆的報導WTO,以及產業為因應WTO所進行的體質改造,卻未見設計人對這個議題有熱烈的討論,這正突顯幾個問題:設計者對環境缺乏熱情與信心,或是設計界覺得自己的角色低下,不夠格去談此類國家大事。

或許有人會說這關我鳥事!但談到貼近你我的工作問題,可能就不得不去直視這個問題。

舉個例子,產業的大型化與集中化,慢慢的過去的零散設計案,會變成一個較大的行銷企劃案。過去可以接某個工廠或公司的稿子,而未來將是一個大型案子,牽涉的複雜程度與相關的要求,將是現在設計工作型態所難以消化的。所以當我們還是一台完稿機器時,就不配稱之為設計師,而僅是整個環節下的一個勞力操作者與被剝削者。所以設計工作不再只是紙上作業,或是聽命行事(這是目前台灣的設計環境),而是更多的思考、溝通、協調、控管作業流程與品質,將是設計者所必須去具備的基本能力`,這樣才能達到專業與獲得尊重。過去很多的公司喜歡找學生做設計工作,而很多的設計公司為了競爭,不惜削價以爭取客戶,而在客戶認為便宜沒好貨而要求不高,或是設計者覺得利潤低的情況下,自然品質也就不佳,這種設計環境的惡劣情況,未來面臨的衝擊,將是相當的大且驚人。

其實新的產業結構正是代表新的契機,你可以憂心社會的劇變,讓你怨天尤人,或是趕快去了解,做好可能的準備,因應未來的挑戰。產業結構變了,設計環境也將隨之轉變,設計者的角色定位也會改變,企業與社會對設計的要求也會改變,設計者對整個環境的思考也會改變。一切都在變、變、變……,過去的工作方式將不足應付未來的工作型態時,你可以選擇以不變應萬變,讓環境強迫你改變,也可以先去學習與了解,做未來知識經濟下,設計產業的帶頭者。

那我們要學習與了解哪些東西?再來的文章我分成幾個重點,主要是看未來的工作型態與設計者應有的態度與認知,來談談我的看法。我分成以下幾點來探討:

1.設計者對自我的認知與角色的選擇
2.如何充實自己的實力與素養
3.應有的知識與資訊的管理工作
4.尋找自己生命的價值

在下一個的篇章,我們再來陸續的探討,與作個簡單的完結。

【談設計者的認知與自覺(2) 】

在分析過台灣產業結構、教育的失衡、WTO的衝擊之後,其實我最想說的,就是設計界本身的認知與自覺。

在企業大型化的的趨勢下,而且隨著時代的進展,像以前學一套功夫就可以應付個二、三十年,而到了今日的時空,一般人若不再持續進修,保持活力,二、三年就馬上被市場淘汰掉了。

所以我分別針對以下的議題,來看看身為一個設計者如何提昇自我,為自己、為將來做好準備。

1.設計者對自我的認知與角色的選擇
2.如何充實自己的實力與素養
3.應有的知識與資訊的管理工作
4.尋找自己生命的價值

〈設計者對自我的認知與角色的選擇〉
 
雖然台灣的設計環境充斥著種種問題,不管是政府、產業、教育、整體環境都有著莫大的困難存在,但值得反思的是,設計者對這個環境做出什麼樣的貢獻,努力過什麼沒有?

當然我們可以抱怨政府與社會的不重視,但我們有發出適當的聲音,運用適當的方式,讓政府與社會聽見嗎?並非要大家都是激進的改革份子,而真的是設計界真的只是一群會抱怨,而鮮少建設的怪份子。

但我還是抱持著樂觀的態度,這幾年可以發現各種工商業設計與視覺傳達科系陸續誕生,也從高職美工科提昇至技術學院、大學甚至研究所,而許多從國外回國的留學生,也帶進一些新的想法與觀念,可說是相當蓬勃與多樣發展。這真的是一個好現象,當教育的層級提昇,面臨到最重要的,就是整個觀念的改造,而不再只是一種技術的使用技巧。

時代進步也改變了,現在已經不是拿著鴨嘴筆的時代,也不是拿著方格紙在那裡東拼西湊。工具形式的改變,也勢必造成許多的新舊糾葛。很多從手工完稿,進展到電子印前系統,到整個數位化的設計環境,常自傲的說電腦只是一種工具,跟鴨嘴筆、方格紙沒有兩樣,最重要的是腦袋裡的東西。這句話我只認同後半段,沒錯,腦袋裡的東西是最重要的,但工具已經不是工具那麼的簡單,而是整個工作流程、工作習慣、思考與邏輯的重大改變!數位化的工作形態,需要的是數位化的網狀思考。而你不得不去適應與學習,因為這是整個世界無可避免的趨勢與潮流。

我不知道現在還在求學的學生當中,有誰實際經歷過黑白手工完稿的階段?至少據我了解的,現在的課程,絕大部分都跟電腦有關。有聽幾個資深的設計師抱怨過,現在年輕的設計師,沒有將滑鼠握在手中,就不會思考。這無所謂對不對,重點是,你有沒有真的去思考些什麼,而這個思考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當你拿著鴨嘴筆畫在方格紙上時,跟你用電腦與滑鼠處理畫面時,在許多人的看法中,只是工具的不同(我懷疑,很多時候僅是一種懷舊的情感)。比較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東西,電腦真的為視覺開創了更高的可能性,視覺工作者也隨著環境的衝擊,在視野上也有較大的空間。所以當數位時代的來臨,以前的思考模式早已不足以應付現實的狀況,思考是必須的,數位化、網路化的思考模式,才能應付這訊息萬變的時代。

工具早已演化了,就好像現在不會拿著石矛石斧去打仗,整個戰略佈局也跟以往大大不同,思考的方式有要有所改變。更重要的是,了解工具的特性,為設計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能駕馭工具,而非被工具拖著走。所以設計者首要認知到時代與工具的差異,在這個時代及未來台灣面臨的結構性變化,要去思考到如何當一個真正的設計師,一個操控工具的人,而非當一個工具的操作者。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不是當一個美勞工人,而是成為一個知識經濟下的設計師,一個能夠掌控、協調、創造的知識工作者。

〈如何充實自己的實力與素養〉 當我們意識到思考的重要性時,腦袋很重要,但基本的功夫還是要有。什麼是基本功夫?不是要大家PHOTOSHOP玩的多好、CORELDRAW畫的多棒、3D軟體用的多出神入化,而是知道怎樣運用這些東西,讓一個設計案能夠完美的呈現!

一個案子不只是電腦軟體的問題,從接到案子開始,就是一連串的協調、思考、溝通、發想、管理、創意、製作的過程。當我們回頭看所謂的設計概論時,對設計的定義,我想並不是單純的點線面,或是造形與色彩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如何去思索設計的內容,引發創意的觀點,並將其想像圖形化,最後才是製作的問題。

因此第一步就是思考!思考什麼?這牽涉到設計者對環境、社會到個人的認知,也因此身為設計者必須廣泛的閱讀,唯有透過不斷的閱讀,才能培養自己的設計思維。我所謂的閱讀不只是看書,而是更廣泛的參與展覽、演講、討論等等,因為這是獲取與吸收各方面經驗的管道,藉此開拓眼界,廣納見聞,而不會去侷限在狹隘的思考空間。

有一句話常被廣告人使用:創意是用腳走出來的!因為要多走多看,才能去觸動靈感,閉門造車自然表現有限。廣泛的閱讀,看看人家的表現內涵與表現手法,對設計者是莫大的幫助。

有了靈感與創意,也知道怎麼做了,當然不可眼高手低,基本的設計能力也是必備的。而在這方面,首先就要去了解媒體、認知媒體,不管是平面、電視、網路、廣播、戶外招牌、POP……等,要知道我們在設計時,最後都是承載在媒體上,因此要去思考媒體的運用策略,這還牽涉行銷、企劃、媒體運用、表現方式等複雜的問題,你或許會說,哪有那麼麻煩!這正是分出高低的方式,或許台灣現在不需要觸角廣泛的設計師,但未來這將是基本能力,不去建立這樣的認知,是很難提升到一定的層次。

〈應有的知識與資訊的管理工作〉
 
 在觸角廣泛的向四邊靠近之後,接著下來,就是知識的管理與資訊的管理。你今天看了什麼書,聽了什麼演講,參觀什麼展覽,這些都是片段零碎的資訊,我們必先把這些資訊理解並分類管理,知道什麼資訊在哪邊,這才會形成有用的資料。而更重要的,知道怎麼用這些資料,才會形成我們的知識。而更深層的去思考之後,就是所謂的智慧!

我從設計者的認知開始,講到工具的轉變,再談到設計的思維。先充實自我,才能應付真正的挑戰,而許多設計人最糟糕的,就是一開始的認知不清,而後忽視閱讀的重要性,進而輕忽資訊管理的重要。

資訊管理是有方法,尤其數位時代,就應該善用數位的管理,建立屬於自己的資料庫。資料可以從網路、或是其他媒體中取得,但你得到一項不錯的資訊,就應該思考怎樣的建檔分類,以便於將來的取用,不管是個人電腦、PDA等工具,都可以幫忙我們做資訊的管理工作。

而知識的管理就複雜多了,也因為每個人的思維不同,如何去建構自己的知識管理,就端看個人的思索方向。目前我所採用的是網站的方式,透過建立一個網站,需要涉及的各個層面相當多,從架設的主題選擇、空間選擇、架構的設計、網站的管理,在在都需要花時間與精力去做,而且可以強迫自己寫文章,讓自己可以思考許多更深層的東西。當然架網站是一種方式,從簡單的維護一個討論區開始,從整理文章、判斷與維護討論區文章的優劣,都是慢慢的來形成自己的主見與看法,這些都是屬於知識管理的範疇。而設計者在那麼大的設計領域中,也應該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的知識,才是屬於你的知識。

所以先從自己資訊的管理開始吧!好好的整理資料,讓它成為有用的知識工具。

〈尋找自己生命的價值〉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短暫的,我將人生粗分成四個階段,每個階段以20年計,很多人或許第一階段懵懵懂懂快過了或是已經過了,第二階段還是處於一種無知的狀況,第三階段很多事情已是無能為力,第四階段更是準備進棺材了。如果現在開始,不去探求自己生命的價值,空虛與落寞感是免不了的。

什麼是生命的價值?我覺得就是為自己尋找一個定位,並且真心的喜歡它。你可以不認同我前面所說的一切,也可以覺得現在做某些事情就很好了,這些都是自己的抉擇,但問題是,你真是如此的想,自己心態的認知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去抱怨,努力去批判,抱怨並不等於批判。對現實設計環境大家都可以提出見解,也可以說什麼東西不好,但問題是你努力了嗎?抱怨只是消極的態度,真正找出問題的所在,並提出解決問題的看法,才是積極的作為。

你可以尋訪山林的幽靜、教育與播種新的一代、在商場上橫衝直撞、走上街頭抗議社會不公,只要你真正的認知到自己的價值,不管做什麼,才會覺得不虛此生。

設計的環境可以由產業的外力來強迫改造,當然也可以由內部的覺醒來促成進步,不管如何,若你覺得環境不佳的時候,就是應該發出聲音的時候……(完)

2004/07/09

氣死人

跟pchome買了東西,結果東西壞了,這不打緊,寄回去修就好了,結果寄回來名字寫錯了,郵局不讓我領,只好請廠商去更正,結果今天去領,廠商給我擺烏龍,還是沒更正,看來直接去消基會比較快...^^"

關於網路主機的一些釋疑

有網友在魔力詢問Linux與Jsp的問題,我提出的回覆,也順便提供給一些朋友參考。

我想先有一些簡單的概念...

目前網路主機大概可以聽到兩大類
一是Windows主機,另一則是Unix like的主機
Unix挾其免費與開放的特性
慢慢發展出其他的系統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Linux
當然FREEBSD也不少人用
此外Apple Mac的OS X是以UNIX 技術為基礎,並建構在 FreeBSD技術之上的 Darwin 系統

常見的虛擬主機服務中
會將主機類型分成Windows與Linux兩大類
而這其實只是作業系統的分別而已

主機不只是CPU、RAM、HD等硬體設備
機器必須要安裝作業系統負責開機與系統平台資源的分配
但是要讓電腦可以幫我們做事情
還要安裝適合的應用軟體
例如我們要做影像處理會安裝PHOTOSHOP
使用繪圖軟體會安裝CorelDraw
透過這些應用軟體來幫我們處理各種工作與娛樂

網路世界也一樣
一台要當成網路伺服器的主機除了安裝作業系統外
還要先有伺服器軟體
Windows一般會使用IIS
Linux一般會使用Apache
安裝的伺服器軟體
你就擁有基本提供Html瀏覽的服務
但若是要跟資料庫溝通
以及開發一些網路應用服務
我們就會使用ASP、ASP.net、PHP、CFM、JSP等服務

這裡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雖然部分版本的Windows作業系統內建IIS(通常也直接支援ASP)
但不代表使用windows的人
一定要用IIS當成伺服器
同樣可以使用Apache當成伺服器
另外再安裝PHP的支援

Linux一般使用Apache當成伺服器,也會使用PHP當成開發程式
但不代表Linux不能安裝ASP的支援

這裡我們先把作業系統、伺服器軟體、網站支援程式做個釐清

所以針對您的問題
首先JavaServer Pages (JSP) 是一種結合了跨平台與跨網站伺服器支援
簡單來說JSP 是以 Java 程式語言為基礎的網站伺服器描述語言程式
可在Apache或昇陽的Java Web Server之上執行
也可以在windows的環境下建立執行JSP的環境

所以你若要使用Jsp
就是要看虛擬主機商有沒有提供這方面支援
跟是否使用Linux無關

2004/07/04

蜘蛛人2

昨天跟朋友跑去看蜘蛛人2,標準美國式英雄主義電影,驚人的畫面處理與特效,以及煽情的內容...

不過,這就是美國電影的優勢,假日娛樂、放鬆心情的墮落方式。

2004/07/03

風大雨大

颱風不是過了?怎麼還是風大雨大?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