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台灣電影的發展,我的觀察是短期悲觀,長期樂觀,雖然可能真的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這幾年台灣電影幾乎要從市場上消失,原因很多,就我個人的解讀,主要還是來自於市場的因素,缺乏吸引觀眾買票進入戲院觀賞的因子,也就造成沒有票房而慢慢消失於市場中。
過去,我們對於外國影片來台,抽非常不合理的費用(就自由市場角度),這些費用拿來成立國片輔導金,由新聞局當成一種控制手段與籌碼,但相對的也培養一批優秀的電影新銳,藉由本身獨到的想法與劇本爭取國片輔導金,取得先期拍攝的資金。而當時戲院在播放影片時,也被限制一定比率播放國片,這些保護措施,一方面讓我們有了一個拍攝電影的環境,優秀的導演可以展現其敏銳的觀察與豐富的創意,在國際影展上屢獲大獎,但另一方面也因為這些保護機制,讓國片漸漸失去市場競爭力,拍電影不會先去思考如何撰寫企畫書以募得商業資金、如何擴大內需市場、如何包裝與行銷國際,建立一套完整的代理與經紀制度…,而是想著如何跟政府拿錢,然後拍些藝術電影。
這些隨著台灣加入WTO之後,許多電影的輔導與保護措施一一褪去,電影法修正之後,國片輔導金沒了,保障國片播放比率的權力沒了,戲院老闆當然選擇賣相佳的片子,這不會是國片,更遑論缺乏完整的市場概念、行銷、包裝與經紀制度的電影從業人員,國片至此,看似一厥不振。
從市場面來看,似乎是這樣的沒錯,不過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什麼樣的電影市場?就目前現實來說,要達到美國這樣的電影市場經濟規模,是不可能的事情,Hollywood電影可以席捲全球不是沒有道理的,首先是美國人都很喜歡看電影,他們創造了內需市場(這個市場規模還不小),再來密集的資本投資、人才投資、軟硬體投資,先進的特效技術、加上灑狗血的劇情與國際行銷通路,強勢的國力與成為世界流行文化的美國價值,都使得美國電影成為唯一的主流,除了電影賣座賺大錢,周邊產業像是DVD、海報、玩偶…等,也都間接創造驚人的經濟價值。但是電影不是只有美國電影,很多區域電影雖然不見得可以創造那麼大的經濟規模,但仍有其存活的空間,並藉由很多不同形式彰顯其存在的價值。
台灣電影從商業性與市場性來看,前途看起來確實不是很樂觀,不過,我卻在很多地方看到了契機:
1.近期一些台灣電影開始採取國際合作的模式,台灣的電影工作者開始嘗試跟美國、香港或是其他國家合作,擷取他人的優點,從”臥虎藏龍”捧出李安成為國際級大導演,”變臉”也讓吳宇森功成名就,成龍、周潤發也打入了國際市場,在”駭客任務”、”追殺比爾”中精彩的武打動作也是由袁和平來擔任武術指導,先不要只限制在台灣,至少華人的才華是備首肯定的。當然這些在很大的層面上是奠基在他人的環境底下,不過在這一波華人電影浪潮中,我們也有這樣的機會深入西方電影核心,不斷的學習更為深入與細膩的相關操作。
2.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台中一中的同學為了讓畢業典禮更有趣,自行拍攝了一部搞笑版的古裝畢業典禮,而在這一次新一代設計展中,也看到許多視覺相關科系以影片、實驗電影、動畫創作為主軸的展出,這其實說明一件事情,影片的製作與編輯的門檻已經降低,隨著軟硬體設備的成熟,雖然缺乏某種大型影片製作上的資本規模,但是人人都可以編輯出影片,而很多看似粗糙的影片品質,也看到進步的動力與夠有趣的創意。
3.這幾年對於關懷地方文史紀錄片也越來越多,實驗性質的紀錄影片也不少,許多畢業於大傳相關科系的人,或許一部分是因為台灣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但轉身於投入地方,以更多人文的角度與關懷,或更多具有奇異的觀點來記錄這個社會,這些影片(來有包括實驗電影與動畫創作等)或許絕大部分無法進入戲院播放,但是隨著記錄片咖啡館、地方文史活動、網路…等媒介,也是影像實驗與創作者一個很重要的創作管道,與不斷抒發自我創意內涵的動力。
4.以無間道電影改編的網路剪輯創作CD-Pro2,展示了獨特的網路文化特質,並不斷發展周邊效應,也有人也利用這樣的模式創作出其他的影片,像是iPod版與兄弟姐妹版,而後雖然遭到電影代理的警告,從單純剪輯電影的片段,這些創作者也轉向自己找演員、自己配音與配樂,還已經有人願意金援,目前CD-Pro2還已經發行自己的預告片,這種非常奇特的創作模式,完全顛覆過去影片創作的程序性。
5.文化大學的”老師不是人”系列影片,MTV辦的KUSO搞笑影片創作,也都藉由網路這樣的一個媒介物,展現年輕人的豐富創意,這樣的創作風格與精神,未來不見得不能進入到電影院,進入到主流。另外從另外一個角度,誰說影片一定要到電影院內播放?除了網路這樣的媒介,區域性的活動中心、同好交流的餐飲店,都可能慢慢形成一種新電影形式。
6.台灣製作的影片不見得不能行銷出去,流星花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商業性的考量與市場的角度下,如何找出成功模式、複製成功模式,並且做的更加細膩,機會是一直存在的。
簡單把想法作個整理,台灣電影要創造出驚人的市場利潤,還有很大的路要走,但是人生的目的與存在的價值意義似乎不會只是賺大錢而已,很多在國外學電影的人可能考量台灣電影市場,而對於回台灣發展感到不太樂觀。但我反而覺得確實目前是很貧乏,但這就是機會,美國看似前景無限,但同樣的競爭者激烈,要在這樣競爭條件下生存,身為非白種人的台灣人,所要面臨的困境不見得會比較小。或許台灣搞電影無法成為史蒂芬史匹柏,無法坐擁豪宅名車,但是在台灣生活不難,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搞一些有趣的,對自己有意義的,這樣不是很好嗎…^^
補充:
無間道之CD-Pro2 http://myweb.hinet.net/home6/shoda/
CD-Pro2兄弟姐妹版 http://my.so-net.net.tw/aibo2000/
MTV酷獸創意大賽 http://www.mtvspecial.com.tw/
文化大學學生創作 http://ms4.pccu.edu.tw/~s9126519/suck/btm.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