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2

玩轉黑膠

疫情期間有較多時間待在家,把埋藏已久的黑膠唱片再找出來,聆聽音樂帶來很多回憶、情感與悸動,也整理一下黑膠相關文章做個紀錄:

一、小資玩黑膠思考篇

小資黑膠入門思考1-購買黑膠唱盤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2922928075961/

小資黑膠入門思考2-購買唱片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2937814008100/

平價全自動黑膠唱盤的思考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144747821316/

日本網站購買二手黑膠唱片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2825121630861/

無比豐富的音樂寶庫Discogs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011224123307/

國內購買黑膠好網站-老頭唱片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140204587738/

唱頭品牌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151795477503/


二、調整篇

黑膠唱機調整篇-1-讓唱盤保持水平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001099230191

黑膠唱機調整篇-2-調整超距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001154711578

黑膠唱機調整篇-3-調整A/B點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001197552649/

黑膠唱機調整篇-4-調整唱頭的方位角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001241713753/

黑膠唱機調整篇-5-調整唱臂高度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001263394295/

黑膠唱機調整篇-6-調整針壓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001313355544/

黑膠唱機調整篇-7-調整抗滑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001415998110/

黑膠唱機調整篇-8-轉速準確性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001454599075/

唱頭安裝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020325110826/

入門黑膠唱機的調整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010517465641/


三、清潔篇

黑膠清潔篇-1-碳纖維靜電刷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2971145801374

黑膠清潔篇-2-柔軟毛刷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2971178202184

黑膠清潔篇-3-濕擦清潔組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2971540091231

黑膠清潔篇-4-超音波深度清潔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2971745816374

黑膠清潔篇-5-維持唱針的乾淨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2971779297211

黑膠清潔篇-6-黏取唱針的髒污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000660619226/


四、開箱篇

鐵三角AT-LP140XP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2952586257397

Denon DP-21F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2913449078992

鐵三角AT-LP60X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144429933369/

最超值的入門唱放-Audio-Technica AT-PEQ3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108351831439/

好看好用的唱頭蓋收藏盒-AT6003R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3115339126117/


五、聆聽篇

黑膠唱片聆聽與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223016546296358&type=3

一些黑膠唱片聆聽體驗,都放在黑膠人生相簿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222788408473055&type=3


六、小物篇

唱針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2951982602306/

針壓計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2951725395876/

唱片鎮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2914503665356

唱頭導線
https://www.facebook.com/1060786350/posts/10222917802267819

2018/08/19

發現高雄

高雄在台灣歷史發展的脈絡中,一直處於非中心的角色,相對於台南、台北先後當過政治與經濟中心,而台灣建省的首任巡撫是劉銘傳,將臺灣省城選在台中市建設,而在廢省前中部也一直是省政府所在,高雄雖是產業大城,但經常是在擔任產業與經濟供給者角色中被犧牲,但也因為如此,高雄有著自己堅韌與強悍的性格,也更加多元與包容,更少的虛偽與面具。

今年三月的見城大戲,我們從明朝海盜林道乾的傳說談起,再講到城牆的修築與變遷,如何的與朱一貴、林爽文事變後形成一縣雙城的故事。清領台灣的統治引發諸多民變,各種對清朝統治不滿的民變事件層出不窮,一般將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等稱為三大民變事件,大家知道朱一貴就在高雄內門養鴨,事變後左營才築起土城,而林爽文事變中的南路軍莊大田攻入土城,鳳山縣城才移至現今大家熟知的鳳山,而後左營再築起石城。

比較少人知道的,其實第一件清領時期事變也是發生在高雄,由鄭成功舊部蔡機功在岡山發動,規模雖然沒有三大民變來得大,但也是清朝民變的第一起。而近代講到橋頭事件、美麗島事件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也因此高雄一直被認為是民主聖地,若再追朔到日治時期的農民運動,高雄這種強悍反對統治強權性格就顯露無遺。

2018年11月,高雄在自製見城大戲後,又推出自製大劇-簡吉。簡吉是誰?他其實跟你我一樣,是個平凡人,我們都有家庭,是孩子、是父母親、是丈夫妻子等不同身分。不同的是,他是個理想家,一位少見站在農民立場、帶領農民爭取權利的理想家!1925年他組織了鳳山農民組合,1926年,與趙港、楊逵等創組臺灣農民組合,該組合為臺灣日治時期組織最為完整的農民運動團,一直為農民發聲,卻在1950年代犧牲於白色恐怖之中。可能少數人知道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女婿、大眾電腦董事長簡明仁就是簡吉之子。

2018年8月18日,農曆初8,在門號18號的旺來會社前,我們舉辦了台灣鳳梨工廠的開幕儀式,還記得幾個禮拜前哨船頭歷史場景的重現、眷村文化園區的啟用、見城館的啟用等,還有逍遙園的啟動修復與即將跟大家見面的貿易商大樓與三和銀行的修復後啟用,幾個大型自製的戲劇與各樣的出版陸續出來,高雄,這個豐富歷史層次堆疊的城市,在過去被工業化過程中忽略的文化故事,還有更多需要被發現、被挖掘。

2018/08/08

迎接臺灣鳳梨工場

高雄擁有台灣唯一古蹟鳳梨罐頭工場-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

我對九曲堂有很特殊的情感,就是因為我在這裡當兵,放假時從營區往火車站的路程,以及火車站內外的景致是我年輕歲月中很重要的記憶,但當時對於就在火車站對面的鳳梨罐頭工場其實不太有印象,接手文化局業務後,剛好在整修這座工場,很漂亮的歷史建築也將在八月中旬之後跟大家見面。

高雄市是唯一有所謂一縣雙城的特殊行政區,左營是鳳山縣舊城,歷經民變城牆被毀後移到鳳山新城,而目前大家熟知的鳳山就成為1895年之前清代鳳山縣治所在,1920年成立高雄州,州廳就設在高雄港旁,而後行政中心完全轉移到高雄市,鳳山及其周邊卻因為鳳梨罐頭產業創造新的希望與榮景。台灣第一家鳳梨罐頭工廠是由日本人岡村庄太郎在1902年所設,早期是使用在來種,1922年大量引進開英種,以鳳山街、大樹庄、九曲堂的鳳山郡為中心,是非常重要的鳳梨產業中心。1927年成立鳳梨罐頭同業組合,1928年在高雄與基隆設立鳳梨罐頭檢查所,1930年在日本總督府主導下成立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1946年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被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也就是1955年出售民營的台灣鳳梨股份有限公司,我們熟知的台鳳。

鳳梨罐頭產業曾經是台灣非常重要的外銷產業,極盛時年產值高達120億台幣,也養活無數家庭,80年代後台灣在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以及工資變高的社經條件下,掌握台灣鳳梨罐頭生產的台鳳公司與台東興業也往印尼等地投資,產業版圖也逐漸被泰國、菲律賓所取代。罐頭產業雖然沒落,但鳳梨產業也轉向鳳梨酥與其他的製品,持續的不斷的轉化與產出新的可能。

鳳山街與九曲堂一帶曾經密布大量的鳳梨罐頭工場,同時在全台灣在極盛時各地也都有鳳梨工場出現,當然隨著產業萎縮,陸續消失,而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就成為全台唯一具有文資身分的鳳梨罐頭工場。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的創辦人是台北大稻埕的實業家葉金塗(1882-?)。大正3年(1914)7月,葉金塗在臺北創立泰芳商會第一工場,從事鳳梨罐頭加工製作,並陸續在員林及大樹地區興建第二、三、四工場。隨著台灣總督府積極獎勵鳳梨事業,相繼引進、培育適於加工的鳳梨品種,台灣鳳梨加工產業日漸蓬勃。值此契機,葉金塗於大正14年(1925)南下九曲堂創設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男女員工有150人。後來變成國軍汽車保修場眷舍陸軍九曲新村(1945-2004),再之後登錄歷史建築與修復。

經文化局修復的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不僅對於整個鳳梨產業的發展之於社會、政治、文化、歷史、經濟與在地的脈絡有深刻的價值與意義,更是具有台灣唯一性的鳳梨產業歷史場域,鳳梨是臺灣知名的水果,有各式各樣好吃的品種與加工品,尤其臺灣的鳳梨酥更是世界知名的臺灣伴手禮。但很少人還記得臺灣早年是世界上鳳梨罐頭重要的產地之一,外銷量也曾經是世界第一。但後來鳳梨罐頭產業外移,現在鳳梨罐頭產業建築也只剩下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我們希望在這裡可以呈現臺灣鳳梨與鳳梨罐頭的種種,讓大家可以看到那一段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因此我們取名為臺灣鳳梨工場。

臺灣鳳梨工場有三棟建築物,分別有不同的用途。第一棟建築是一個i center,因為臺灣鳳梨工場的位置於九曲堂車站很近,我們希望他做為遊客來到大樹的旅遊資訊中心,裡面有大樹文史的介紹與旅遊資訊。第二棟建築是鳳梨產業館,主要介紹臺灣鳳梨罐頭的產業發展史,另外還有臺灣鳳梨的品種演變與鳳梨罐頭的介紹,尤其我們還收集了五十多張自日治時期以來臺灣的鳳梨罐頭標籤。第三棟建築是用來販售鳳梨相關產品,希望大家可以來此品嘗鳳梨食品與購買鳳梨相關文創商品。

基於臺灣鳳梨工場的位置與展示內容,能扮演二個角色,第一,大樹的文化資產密度相當高,也有著相當多的人文與產業特色,期待臺灣鳳梨工場能成為大樹文化旅遊觀光的起點,從這裡出發遊賞大樹的特色。第二,這裡成為臺灣鳳梨產業的亮點,尤其大樹是臺灣鳳梨重要的產地,更早在近百年前就有21家鳳梨罐頭工廠,相當具有歷史意義。

2018/07/26

再見886,886再見

台灣眷村文化園區

「眷村」之於全世界都是一種奇異而獨特的存在,二戰之後隨著美、蘇兩大集團的冷戰(Cold War),長達半世紀的政治對抗與整個國際情勢的發展,也形成東西德、南北韓,以及台灣與中國在經濟哲學與政治體制下不同的相應模式,從1945年至1950年間,中國各地近200萬軍民,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而隨國民政府遷徙至台灣後,有些是政府與機關配置在原先就有的日軍宿舍或是興建安置的村落,廣意而言,還有許多是榮民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相對於德、韓對抗從土地面積而言是接近的,台灣跟中國土地面積之懸殊是驚人的,五湖四海的人從廣大土地的中國聚集在台灣,語言與文化上差異的人們共同居住,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下,也形成非常獨特的生活聚落與文化現象。

關於眷村的數量有著不同的定義與統計,根據2005年國防部的統計數據,全國列管眷村共有886處,當然隨著時代的演變,尤其眷改條例的施行,現在眷村數量可以說是剩下零星的幾個。從國防部的角度,眷村指的是「軍眷住宅」,但很都多概念是包含其他公教人員及自行違建的眷村,甚至駐台美軍的宿舍有些也被稱為眷村,根據《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第三條本文詳列:「本條例所稱國軍老舊眷村,係指於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即1980年12月31日)以前興建完成之軍眷住宅。改建條例並正面列出適用者為:

1.政府興建分配者。
2.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捐款興建者。
3.政府提供土地由眷戶自費興建者。
4.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者。

所以其實有很多其他機關興建與違建的外省人聚落,雖然我們一般也會稱為眷村,但不是在法律定義的範圍內,這些年因為某些村落是違章建築的關係,也陸續被拆除。

比較早期的眷村,除了部分沿用日治時期的宿舍外,這些通常狀況都不錯,但很多還是非常克難的建築,像是用竹泥牆甚至屋頂蓋稻草。60年代後陸續有磚造的房舍,但大體而言,除非是高階人員居住的地方,否則一般居住的條件並不算太好,在那個反共復國、風雨飄搖的年代與資源匱乏的社會中,眷村也有一種特殊的隔離性與互助性,在生活空間狹小、公共設施缺乏,又有著共同的愛國概念,產生緊密而情感深刻交融的社區意識。而後因眷改興建新的大樓,部分眷戶也離開眷村,而且有很多混住的狀況,獨特的眷村味確實也慢慢的消逝。

此外,眷村的文化與現象對台灣的藝術創作也有很大的影響,不管在文學、電影、電視劇、舞台劇上面,都有很多精彩而令人感動的作品產生,探究其原因,在那個高壓統治的年代,一種是呼應反共愛國的政治正確意識的書寫,另外則是跳脫現實的書寫,以超現實手法來表達文學與藝術,例如由台灣現代詩詩人洛夫、張默和瘂弦於1954年發起,詩社成立於左營眷村,之後開始出版《創世紀詩刊》,是台灣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現代詩歌文學團體,在1960年代成為超現實主義的集聚地。而在80年代,眷村開始面臨改建拆除,許多眷村第二代出生的文藝界人士,也開始了多樣化眷村作品的創作。

高雄市透過文資手段,保留全台最大規模的眷村,也是全台唯一保留陸海空三軍眷村最完整的城市,近90公頃的保留眷村場域,像是鳳山黃埔新村、左營的明德、建業、合群,以及岡山的樂群與醒村,除了保留外還有顛覆傳統做法的以住代護政策。文化保存其實是需要長期的規劃與政策的推動,以住代護目前進入第三階段,從第一階段人才基地提供20萬元,到第二階段提供100萬的全民修屋計畫,到近期公告的眷村民宿計畫,都是希望以住為核心,好好的保護眷村。也為了讓老屋的修復活化能夠傳承延續,推動老屋勞動營,讓青年學子來認識老屋,認識眷村文化,並對老屋修繕的材料工法技術有近一步的瞭解,眷村生活月的推動,更是讓一般民眾可以親近眷村,走進眷村,體驗眷村。

即將開幕的再見886-台灣眷村文化園區(預計七月底開幕),我們拿出修繕好最精華的明德新村四棟將軍房舍,以眷村文化的策展來深度了解眷村,這只是第一期計畫,我們會陸續爭取資源,讓明德新村其他房舍充滿文化與歷史的內容,並更具文化厚度與廣度,來呈現這段歷史的完整脈絡。第一期的計畫包含明德2‧3號「眷村時代館」、明德4號「眷村聚樂部」、明德11號「眷村‧潮」分別呈現三大主題,展示眷村歷史發展、左營眷村特色及眷村的保存與活化;明德10號「眷村共生基地」是園區服務站,也是展現眷村文化活力、與大眾交流的創意基地。

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美國電影的敵人形象也變成了外星人,世界的局勢不斷的劇烈變遷,我們自己的文化保存工作也還要持續努力著。鳳山黃埔新村、左營的明德、建業、合群,以及岡山的樂群與醒村陸續的代管與活化,還有許多工作還有加強與努力的空間,社會認知、預算資源加上大家一起的努力,才能讓文化保存工作越做越好。

文化生態多樣性的高雄 / 尹立

長期以來因為工業化印象的突出,藍領城市也一直是高雄市的代名詞,象徵著這座城市堅毅、努力、笑口常開、待人和善卻又爽朗大方,一種很實在的城市群像概念,這群人純樸而樂天知命,用雙手勞動與辛苦揮汗加認真打拼,困苦磨練讓他們更顯真誠而開朗豁達,這種庶民的並從底層長出來的文化面貌,其實是相當美麗而動人的。

卻也因為如此,相對於台北做為政經首都,台南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高雄人長期承擔缺乏精緻文化藝術的負面書寫。城市因為高度發展往白領工作型態的轉變過程中,隨著社經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以禮貌、冷淡、經濟導向、知識水平與文明等編織一種混合的面具,帶上這個面具後,有時候會呈現一種文明階級意識,透過不經意的符號化所形成的刻板印象,描繪成某種偏見的心理圖像,以此去論斷文明的高低。

這幾年隨著縣市合併與城市風貌的改變,以及大量藝文活動的產生,一些城市的書寫開始有了不同觀點。過往高雄常被工業、汙染、勞力密集大城之刻板印象所限,無法充分彰顯多元且多層的歷史論述與人群生活,高雄市的發展歷史深深地影響到城市空間紋理與文化資產樣貌,其中又以移民城市、軍事基地城市、工業城市、海陸運輸網絡節點、貿易城市等特徵最為明顯且深刻。比台北市土地面積將近11倍大,事實上高雄文化面貌多樣性與豐富性可以說是十分驚人的,除了移民性格強烈的漢人族群,這個城市有16個原住民族,連高雄舊名「打狗」也跟馬卡道族有關,加上客家文化鮮明的美濃,還有近年許多的新住民與這個城市共融,以及長期以來反叛性格強烈的社會運動,從清朝朱一貴、林爽文等諸多民變事件、日治時期簡吉的農民運動,到橋頭與美麗島事件,都可見高雄民風強悍反抗當權與追求更美好未來所做的努力,從高山到大海,從河流到台灣第一大港,從傳統聚落到現代化都市建設,有台灣第一石城,全台灣最大的書院,日治時期關於糖業、燃料、鐵路、港口、軍事等規劃建設,也保留全台灣最大的眷村文化景觀,加上農業、漁業、工業等……多元並置,若能撇除菁英主義心態,這個城市是值得用多元角度去好好欣賞體會。

文化資產是一座城市的涵養與底蘊,連結城市發展歷史與情感記憶,台灣文化資產意識這幾年雖有持續提升,但面對私人產權以文資法公權力介入的衝突不斷,甚至在法理上開始有很多不同的見解出現,而點狀的保留也時常見樹不見林,除了抽象而認知標準不一的情感面外,文化資產的保存核心邏輯是甚麼?這也牽涉到文化詮釋與哲學的思維觀點,過去台灣在不斷被殖民的過程中,每個時期也都有不同的文化破壞,像是漢人來了改變很多原住民的文化環境,城牆很多給日本人拆掉了,國民政府來了之後也把很多神社、鳥居改成了中國北方宮殿形式,眷改也把曾經列管達886個眷村拆到剩下沒多少個,時至今日,如何用更開放的心態面對過去的歷史,從整體城市歷史書寫與市民集體記憶的角度出發,強化大夥兒對高雄在地歷史與文化之認識,來思考我們的文化政策,而從經濟面來看,文化觀光與文化消費也都奠基在這些可以說動人城市故事的文化資產上。

長遠來說,當然高雄市點狀的文資保存與調查研究工作不會中斷,除了兩個國定遺址(鳳鼻頭與萬山岩雕),加上已經有一百多處有文資身分的地點,他們用各自的方式訴說著不同的時代故事外,同時建構城市歷史發展大時代大論述的工作也刻不容緩,目前在進行的「見城」、「興濱」與「眷村」的相關計畫,可以見證這個城市發展的大脈絡。

「見城」計畫,以左營「鳳山縣舊城」為核心,1826年建成,是台灣第一座磚石造的城池,也反應清朝因民變產生的新舊雙城的變遷,其實城內空間也有市定遺址,此刻也在進行考古工作,加上1662年明鄭就在此紮營,包含日治時震洋特攻隊與左營軍港的修築,以及與眷村共構的歷史,「鳳山縣舊城」目前具國定古蹟文化資產身分,其城門、城牆、護城河等建築與場域能印證高雄在清領時期文教政治社會發展的重要據點。

「興濱」計畫,日治時期哈瑪星是臺灣第一座以填海造陸打造之現代化整齊的街區,是現代化高雄的起源點,為高雄市最早有自來水、電力、電燈、電話的地區,擁有第一座現代化市場、新式碼頭、鐵路、火車站與百年前的築港工程。而更早因天津條約開港的打狗港,當時的哨船頭可算是一個清末外國人聚集的地方,是十分國際化場域,海關與洋商倉庫都在這,外國官方勢力、商船、傳教士透過打狗港的開港進入高雄,以旗後與哨船頭為中心,建立海關、領事館、教會、醫館,帶來西方的現代化體系,改變了高雄的風貌。

高雄透過文資手段,保留全台最大規模的眷村,也是全台唯一保留陸海空三軍眷村最完整的城市,近90公頃的保留眷村場域,像是鳳山黃埔新村、左營的明德、建業、合群,以及岡山的樂群與醒村,除了保留外還有顛覆傳統做法的以住代護政策。當時百萬的戰爭移民潮,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台灣共同居住生活,這段歷史與近代特殊的生活經驗與軍事文化都息息相關。

我們透過「見城」、「興濱」與「眷村」的相關計畫跳脫傳統點狀的文資保存,三大區塊整合有形空間結合無形記憶之方式,以文化治理的高度來思考城市方向與願景。

文化貴在多元,也貴在包容,歷史詮釋或有不同,透過認識城市、認識歷史,我們也可以選擇用不一樣的角度來思考自身與歷史的關係。

2018/06/14




台灣唯一,只在高雄

高美館做為台灣第一個行政法人運作的公立美術館,與國際上公認最有創新動能足以反映當代精神的英國泰德美術館合作,這是泰德美術館第一次跟台灣的美術館進行館際合作,也是行政法人後高美館第一次的售票展,泰德美術館的展覽此次更是唯一台灣展出就在高雄,也是高美館第一次自行規劃營運的售票展,許多藝術史上的藝術家也是第一次在台灣展出。我相信這麼多第一次,絕對值得大家來高雄一遊。

很多人會問泰德美術館是倫敦的那個Tate嗎?

沒錯!這次超難得集結泰德英國館(Tate Britain)、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泰德利物浦館(Tate Liverpool)、泰德聖艾芙斯館(Tate St Ives) 的珍貴典藏大展!

此次展覽囊括眾多世界知名藝術家經典之作,除了大眾所熟悉的羅丹、雷諾瓦、竇加、馬諦斯、畢卡索、皮耶.波納爾、亨利.摩爾、法蘭西斯.培根、德.庫寧等大師之外,其中亦包含首次在臺灣公立美術館展出的作品,如盧西安.佛洛伊德、大衛.霍克尼、露易絲.布爾喬亞、翠西.艾敏等。其中皮耶.波納爾的作品更經由高雄市立美術館強力爭取,特別展出只在台灣站才看得到的作品。波納爾特別展出將只展到九月初。

2017/03/07

越南現/當代美術

在台灣主要的美術眼界,世界觀總是圍繞著東方以中國與日本為主,以及西方世界以歐美建構的藝術觀點,甚至可能對於西方藝術流派與藝術家名字的認識遠高於其他。事實上在我們周邊很多的國家,像是越南、菲律賓、寮國、緬甸、柬埔寨...等,都有其歷史脈絡下發展出豐厚的文化藝術底蘊,但遠在十萬八千里以外的東西我們可能如數家珍,但距離我們較近的國度卻缺乏理解、無感與無知(也包含對台灣自身文化藝術的不理解),更遑論有許多華人居住與發展產業的越南,尤其近代在東南亞的女性新移民以通婚的方式進入台灣,越南新娘更以近似於貿易方式仲介移入台灣,也形成台灣社會普遍對於越南有很多片面的負面書寫。

感謝郭彥瑋先生花了相當大的力氣來整理越南現/當代美術史,以宏觀又細膩的角度解析越南近代藝術發展。越南自古就有多元文化匯集激盪的特色,自十九世紀法國成為其保護國,也形成近代藝術由法國的直接影響的特殊面貌,以及美越戰爭後與改革開放前,我們對於越南的理解是更是少之又少,這跟台灣在受到日本殖民的間接傳入,以及二戰後大量吸收歐美的資訊呈現截然不同的美術表現。

我們對於他者的認識與詮釋,甚或對於某個族群的刻板印象所形成的心理圖像,存在著不同的偏見與誤解,這在解讀「越南」這個符號意象更是如此,越南經歷了一場跟週邊其他區域不同的政治、文化、經濟發展,在視覺、造型、創意與美學文化反而展現其獨特的時代性表現,也是值得我們虛心去同理與尊重的藝術文化。


2017/02/23

來高雄過生活、搞創作、玩設計

來高雄過生活、搞創作、玩設計 / 尹立

昨天一個新的政策推出,馬上打爆了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文資中心的電話線。我們升級版的眷村以住代護計畫,邀請更多好朋友來入住高雄。

之前談論到許多國際上的創意城市,未必位在政經首都,像是米蘭、加州、西雅圖、京都、愛丁堡…我以前試圖為高雄在台灣的創意角色上,找到一個位置。但我們清楚地知道,造就高雄的存在我們必須謙卑的感謝過去勞動力移民,但面對未來,高雄更該張開雙臂歡迎創造力移民。

地方文化相關行政單位在目前的政府架構下,其實都是資源相對的缺乏,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如何充分應用,並導入民間與爭取中央的資源,來達成一些所謂友善創意的城市概念。因此我在盤點文化局的相關業務工作時,希望用比較立體的政策思維,以藝術文化類別與場域為縱向,以友善創意人才政策為橫向,讓高雄可以成為對創意、文化、藝術工作者最友善的城市。

1.以藝術文化類別與場域為縱向思考:文化局業管的範疇涵蓋文學、表演藝術(含愛樂基金會的高雄市立交響樂團、高雄市國樂團)、視覺藝術、文化資產、流行音樂、影視產業、文創產業等,場域橫跨駁二藝術特區、高雄文學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圖書館(59座)、電影館(行政法人化)、歷史博物館(行政法人化)、旗山車站糖鐵故事館、哈瑪星台灣鐵道館、打狗英國領事館、紅毛港文化園區、孔廟、鳳儀書院、小林平埔文物館、音樂館、高雄市文化中心與岡山文化中心、皮影戲館、打狗鐵道故事館、大東藝術文化中心、未來的海洋與流行音樂中心等......還有列管的遺址、古蹟、歷史建築、文化景觀等超過一百多個點,各個領域與場域如何軟硬兼施、虛實整合、營運管理、展演策辦、面對大眾、彰顯專業等,都需要突破公部門思維的窠臼,提供更好更多元的公共服務。

每個領域或場館業務都有以核心內容貫穿業務執行,例如以影視產業為例,文化局下轄影視發展中心,配合電影館行政法人,推動全台灣第一個影視協拍中心,第一個劇組住宿補助措施、第一個影視投資政策,策辦青春影展、高雄電影節、高雄拍、短片計畫、劇本書寫補助、國內外的交流,各類主題講座與影片放映等,從不同面向來推動影視發展,從培育、議題推動、市場活化、架接產業、提供平台等相關面向形成縱向的專業發展。

2.以友善創意人才政策為橫向思考:除了傳統的獎補助與各類專業型態的展演場域外,針對創意人才提出人才回流計畫(給空間也給錢)、藝術家進駐計畫(給空間也給錢)、眷村以住代護計畫(給空間也給錢)、提供創意工作室進駐的共創基地、提供年輕藝術家展演空間的漾藝廊計畫、文學獎助與出版計畫、少年歌子與樂舞青春計畫、南面而歌與音樂教召令計畫、高雄獎...等諸多以提供創意專業人才實質的協助部分,都希望大家踴躍來參與,相關計畫內容也都在文化局網站找得到,我也會將這些資訊彙整的更清楚,讓大家可以更容易的使用這些公共資源。

《創意人才構築城市未來競爭力》

過去高雄給予大眾刻板的港口運輸、重工業、藍領、文化沙漠等等的印象,在台灣經濟發展由勞力密集進入技術與資本密集的脈絡中,高雄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承擔高度工業污染與人文素質的負面想像與書寫,我們省思城市發展的未來性時,除了更好的環境與生活品質,在下一波發展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到邁向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中,讓更多創意人才可以發揮所長,重新想像城市的未來,為社會作出貢獻。

成功的創意城市與創意的新事業有幾個共通的要點:

1.優秀的創意工作者。
2.對具備創意、創新、創業的人才提供友善的生活與資本環境。
3.鼓勵創造差異、創造新意與創造公益的文化價值。

把創意人才當成競爭力的指標是眾多先進國家與城市努力的策略方向,政策推動上如何吸引、留住和培育創意人才已經逐漸成為重要的討論,新經濟是以觀點、調研、風格、創新、科技為主要動力,因此具備藝術、設計、創意、美學等高素質人力資源也是社會進步、經濟繁榮以及文化傳播的象徵。

許多政策在推動的過程中,也會有適不適合與調整的需要,但初心不變,望大家多加瞭解與使用。

2016/05/26

學院資本主義

台灣在廣設大學後又因為少子化問題,私立大學為了招生使出渾身解數,自己在這樣的環境架構中,又是擔任系的主管,擔負了招生的績效壓力,但總是不斷告訴自己偶爾抽離一下,在這個變動的環境中提醒保持對未來的期盼,適逢新政府的上任,有些在教育的第一現場與擔任基層教育行政主管的角度,提出一些老調,不斷重彈中看能否有一些思維的對話與刺激。

當然最根本的核心問題還是來自社會文化,教改本意良好,但進入教育系統後,家長與本身系統的慣性,讓多元發展與多元入學的概念,變成多元補習與多元考試,反而讓學生承擔更大的壓力,但這牽涉到的概念與問題太大,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找機會再談我的看法。

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喊了多年的大學自主,除了教育部口頭上的尊重大學自主,其他部分不提,光是學校招生人數與學費的管控,就掐著大學的咽喉。因為招生人數的管控,必須符合教育部對學校的要求,不然可能會被縮減招生人數;因為學費的限漲,學校的財源除了學費外很大一部份來自教育部補助款以及各項計畫,例如讓大家很焦灼的教學卓越計畫,雖然計畫內容也提到希望發展各校特色,特色我的解讀就是差異化,但既然是申請政府補助,自我的框架與服膺政策的書寫,搞得最後大家的計劃內容也就大同小異,然後一堆人為了這些計畫的KPI搞得頭昏眼花,跟大學教學與研究本質發生倒置,本末倒置、捨本逐末就成了當今大學相關工作的寫照。

這其實延伸的才是我要談的,之前看到一句話:「學院資本主義」,深深觸動了我!

因為少子化,尤其私立大學面對前所未有的招生困境,這些年其實對於退場機制與輔導轉型的議題也不斷提及,目前也有幾間大學停止招生。也因為如此,從上而下的政策也不斷在出現,像是利用註冊率來管控招生人數、學校衍生企業與強化產學合作、讓學院成為開課核心⋯⋯也不能說教育部不努力或是學校盲從,水淹到頂遇有浮木,管他三七二十一,先上再說,但戰術的忙碌實在無法掩蓋戰略的無能。

因為越來越多救急的策略產生,各種計畫與績效指標與面對財務查核,大學都快活不下去了,誰還在談教育是百年大計?讓教師無法組成工會的重要理由就是教育非一般商業企業,或許稱為志業較為恰當,但所謂的志業整天忙者吸引消費者上門,還可以稱的上是一種志業嗎?

現在大學的行政人員與教師整天忙著各式表單的書寫,學習成果、評鑑報告、教學品保、各種會議記錄、計畫KPI、招生工作、導生訪談與租屋調查、整理發票、成果報告、教師自評、產學合作、論文發表⋯⋯都比教學與研究過去認知大學的核心工作來的多且重,當學生成為消費者,教育志業慢慢成為以教學當成買賣訴求的財務投資,這些官僚制度的馴化下打著表面為學生好的理由實施的一種保護措施,而忘了大學是培育自由思想與自我探索的空間,越來越多的機制讓我們不再思考教育的本質,慢慢的成為體制下的服從者。

2015/08/30

文化資產活化的思辨

前一陣子參加了一場有趣的會議,會議的命題主要討論是否指定哈瑪星擴大範圍的部分成為文化景觀,會中聽取了文化局,台鐵與民間團體的說法。濱線(Ha-Ma-Sen,哈瑪星)是日治時期最早的都市計畫區,代表著高雄現代城市的發軔,海陸運輸與倉儲轉運見證城市發展的脈絡,鐵道的文化肌理、棋盤格狀的街廓、老屋,皆有其迷人的風味,很適合發展精緻深度的小旅遊,但街道寬度與縱深不足,而且要到西子灣與英領館這些知名景點的必經之路,還有這幾年快速發展的駁二藝術特區,匯聚大量人潮,大型遊覽車穿插期間,好不熱鬧也好不舒服。

作為文資委員我第一時間的直覺反應就是要指定啊,怎麼可以放任破壞文化景觀周邊的過度開發,讓高雄這麼美的天際線消失,最後會議中很多委員提出各種不同觀點,但原則上同意指定文化景觀,只是會中看到台鐵的態度是很低聲下氣的一再退讓,而民間團體則非常義正詞嚴的大聲捍衛所謂的正義,形成有趣的對比。但畢竟台鐵還是場域的主要擁有代理人(我用代理人這詞是因為台鐵資產是屬於全民資產),而且文化景觀跟指定古蹟不同,後續還有很多的場域規劃需要跟台鐵協商。

過去兩個禮拜被無止境的會議搞到頭昏眼花,但恍神中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文化資產保存與經濟發展的結合不管是哪一方其實都不反對,除了運用比例的問題,營運的軟硬體模式思維真的差異非常大,台鐵在會中其實也提出很多日本很成功的案例,當然也被民間團體駁斥,老實說我也認為國外案例看似美好,但若由美學標準這麼低落的台鐵來規劃,我還真是沒有信心。

這幾年土地意識的抬頭,面對過去為了經濟發展而對環境高度破壞的模式被嚴重質疑,加上從威權到民主過程,由上而下的政令也希望透過公民參與決策的概念,強化社區意識與土地情感的連結,文化資產成為在地認同的母體,生活脈絡的土壤而讓各種公民運動蓬勃發展。這樣的氛圍下,大量的文化資產被指定保留,一開始可能編列一些修復預算,而後也會因為經費或種種原因,一部分變成蚊子館,ㄧ部分變成文化公署或是民間團體的辦公處,當然也有一些被BOT或是ROT出去。這些文化歷史場域各有各的被指定的理由,也因為場域的不同,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但不變的是空間場域如何被活化,變成這幾年非常熱門的討論議題,我光是在google打上文化資產活化關鍵字,各種論述與各種研討的訊息一大堆,從中央政府的文化部到各大學也都有對應部門,但在開發利益與場域保存上,以及保存下來之後如何活化?始終衝突不斷。這樣的衝突不只民間、財團與政府的關係,政府各部門因為各自職守與觀念其實也存在內部矛盾,各個地方政府在面對所謂現代化城市的建構,去工業化與去貧窮化與文化保存的衝撞還會持續下去,之前也有新聞訊息,台北市柯市長也打趣地說市政會議就看都發局與文化局在吵架。台灣是個眾聲喧嘩的國家,文化資產在歷史、科學、藝術等三大面向上,有學術上的價值判斷,不過在新聞媒體的呈現上很容易在誰的聲音大與誰抗爭較為激烈的呈現上,模糊了理性討論的空間,而不斷在大量點狀思維的保存概念下,也形成管理維護與運營的困難。

我的看法是:

1.運營困難其實是一種藉口,政府作為資源的分配者,藝術文化相關領域在國家總體資源分配上,始終佔據很少的部分,我們可以花幾百億辦個世大運,而不願意投入同樣資源在文化保存上面。拉長時間來看,現在開始作為,才有百年甚至千年的文化驕傲。

2.各個場域狀況不同,或不能一概而論,有的場域很大,有的很小,有一陣子活化思維是賣咖啡,現在拼命賣文創商品,有些空間適合招商,有些不適合,但都還是停留在單點式管理與運營的概念。若是以每個縣市為單位,整合旗下單點式的文化場域,好好進行品牌重整、場域論述、故事包裝、聯合行銷...不一定都是要導入商業運營,純粹的文化觀光更能贏得尊重。

3.商業上的價值評估,人潮是一個重要指標,但是要提供更深度的內容與更好的服務品質,不能只有超限利用的概念,我們的環境太擁擠吵雜,有時候還是需要休息一下。

2015/07/06

我的美學不一定是你的美學,但不用事事都用加法

念藝術設計的人,對於美學有一定程度的主觀,雖然美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我相信大家還是期待台灣在環境美學上可以越來越進步,在全球化的思維下,我們不全然服膺國際美學標準而棄守所謂在地的生活感美學,可是在過去一昧追求經濟成長數字的工業背景下,台灣環境景觀在新時代又該是哪些思維,值得好好討論。

美學不僅造型比例與色彩的問題,有時候是文化的感情與對真與善的感動,有時候還牽涉環境對比的感受。可能大家都有類似經驗,每次到鄰近的日本,看到整個國家對於環境美學的塑造,甚或從成田機場飛進台灣機場落地後,對台灣整體設計美學表現的失望,也可能是到中國看到非常高大壯美的建築與空間設計規劃下,卻急著回到台灣享受這塊土地溫暖的擁抱,這樣的對比關係在我今年不斷出國回國的過程中,有非常濃烈的感受。

我會有感而發,是一方面看到高雄開始有一批年輕人開始關懷土地與老建築,投入更多心力在整理與凝聚共識,另一方面則是最近看到三個由官方主導卻讓環境變得更糟的案例。

我們在上設計史過程中,巴黎的三個典範,其實當初都被巴黎人嫌到不行,例如巴黎鐵塔、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新凱旋門等,現在其實已經內化成為巴黎重要的地標。高雄在建構亞州新灣區導入很多大型的建築,許多也是由國內外非常優秀的建築師來進行設計,初看都是具有國際美學的式樣,當然很多細節還有改善空間,也看後續如何持續營運。今天談到的三個高雄案例,則是我非常不認同的做法,分別是旗山老街的標準化招牌、旗津街道上白色的雨遮、美麗島站內視覺凌亂的管理。

一致化招牌這件事當初在經濟部主導下,這幾年其實設計圈批評不斷,目前也確實越來越少這樣的案例發生,前一陣子到旗山老街一看,塑膠羅馬柱的統一招牌突兀地出現在這些歷史建物上,看了實在傷心,這些建築物都是具有歷史意義與時代美學的標的,統一這些招牌究竟是什麼思維我真的無法理解,為何不能用減法的概念把凌亂的電線,雜亂覆蓋在建築物上的東西好好整理乾淨?旗津也是同樣的概念,既然有經費,是否可以好好溝通跟補助店家進行環境的減法整理,讓總體更清爽一點,而不是花了好多的費用蓋了也沒什麼功能性,又強化了環境的視覺衝突的建設。美麗島站則是在一個先進的的捷運站體中,充斥凌亂的視覺指標與攤位,每次帶朋友去說是最世界最美的捷運車站之一,都會感到心虛。

文創聚落

上個禮拜到台南探訪幾個文創聚落,昨天則到迪化街探訪三個點,接著到三峽訪視另外一個文創聚落,雖然是以文化部委員的身份,但其實每次都是學習之旅。

台南市我的故鄉,文化厚度毫無疑問,後續還會有幾個地方要跑,但老實說,就昨天兩個案子讓我比較有感覺。

最深刻就是三峽的甘樂文創,在峻丞短短的分享中,看到了他對於三峽土地的關懷與熱情,不只積極的連結在地的工藝家與年輕人,更有策略想法與行動力的將自己的熱情付諸實現,他做了好多事情,很難想像只有5個人在處理,包含出版樸實而有味道的甘樂文創雜誌、結合傳統工藝師跟大家對話、帶領年輕人淨溪、職人資料調研、協助在地業者品牌創新、從分享概念連結在地店家推動文化觀光...實在做得多到數不完的事情,而圍繞著旁邊的工藝家的大哥大姐也都非常相挺的說,就是因為被峻丞的熱情感動,源於對於家鄉的愛,透過甘樂文創這樣的小基地,喚起大家的行動與投入。

一個就是在迪化街的民藝埕,這個結合1920s書店、思劇場,還有陸續整理了迪化街的好幾個空間(包含屈臣氏大藥房),現在正式運營的有五個樓,未來還有兩間還在整理。以1920這個年代概念切入,周奕成先生非常清晰的論述在這個充滿哲學啟發的年代,不管從歷史事件脈絡或是人物典範的表達,1920年代之於迪化街不僅是蔣渭水先生1921年在此成立"臺灣文化協會"而有了意義,這個年代也是很多觀念思潮思辦激盪誕生的年代,也是步入我們所謂"現代"概念的關鍵年代,更是一個革命的年代。雖然沒有甘樂那樣的土地熱度,但卻創立一套清楚的運營模式,這其實蠻值得所謂文創設計工作者參考的,以"共創合營交工"的概念,慢慢的讓這些老房子加入很多年輕品牌的參與,展現新的生命力。當然迪化街有趣的不是都把老子搞成這樣,還是在這裡看到很多南北貨的店家、很多藥房跟一些有趣的店家,讓整個街景變得更有趣了。

2015/04/01

寫於2015年動遊系同學畢業展前夕

身為強調創意創新樹德科大設計學院一員,動畫與遊戲設計系更是對應具有未來性的新媒體趨勢產業,經過一整年的畢業專題製作,同學們用學習到的專業與團隊合作發揮的創意與執行力,在成果中彰顯掌握新媒體脈動的價值,並向世界發聲,與大眾交流分享。

新科技不會等待我們,學校系統只能教給青年學子現在的知識技術,但我們卻要面對未來的挑戰,所以更應該給予大家不斷追求卓越的精神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永遠要保持對世界的熱情、擁抱學習的樂趣,並在科技之外,加入藝術與人文的內涵。我總是不斷地強調著,專業教育是要提升學養,同時透過生活教育提升教養,透過人文教育提升修養,並且保持一顆樂觀且積極向上的心,不要害怕面對失敗,所有成功者都是在不斷嘗試各種可能性後,堅持不懈,記住,沒有放棄就不會有失敗!


每個創意工作者都是獨特的,都會各自面對相異的生命經驗,社會的快速變化帶來新形態的生活與工作模式,過往的知識經驗其實已然跟不上資訊的快速流變,不管如何,我都是非常希望大家是可以在這樣的人生旅程中,體驗著酸甜苦辣所帶來的各種韻味。最後,期待在不同的專業領域中,可以看到動遊系的同學發光發熱,享受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旅程!

2014/12/12

2015 潮穀互動藝術展 Super Good!

小弟與團隊策劃的展覽,歡迎來看!



「潮穀互動藝術展」於2月4日在高雄市左營區之大型文創新基地「紅頂穀創」隆重開幕!以當代最具話題性的互動藝術為主題,邀請來自臺灣、日本、馬來西亞及印尼共12位國內外頂尖藝術家及創作團隊共同展出,並由樹德科技大學互動後製團隊操刀,透過科技互動技術,賦予圖像作品新生命。



展覽邀請12位國內外頂尖藝術家、設計師共襄盛舉,其中有印尼新媒體藝術大師──亞迪 帕努吞( Adi Panuntun)、馬來西亞跨媒體藝術家──JAY LIM、日本遊戲角色設計師──程 亮介(Ryosuke Tei)、台灣潮流塗鴉藝術元老級團隊──ARC、多媒體動態影像設計創作團隊──MixCode Studio、Dosomthing Studio的負責人──王宗欣、少女系畫派藝術家──萬歲少女、新銳台灣藝術家──謝怡如、新生代插畫家──飛飛飛、小黃間插畫工作室負責人──林貝爾、72 Style Design Studio負責人──Macaca、新銳公仔設計師──羅賓唐,藝術家們將自身對生命各階段的體悟投射在穀物之中,並透過多元媒材融合,創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視覺饗宴。

四大主題 從穀物了解生命旅程




展覽規劃四大主題展區──「啟程」、「成長」、「豐收」、「分享」,內容包含街頭潮流塗鴉、插畫、動態影像、公仔雕塑、科技互動投影,立體裝置等多種形式,表達出對不同生命階段的感動,作品內容皆師法自然,取材於稻穀麥穗,匯聚創作者心中對大自然的深刻體悟。在這裡,每一件作品都是潮流與穀物交互生成的藝術有機體,當觀眾欣賞作品時,便會在心中激盪出新的想法,種下創意的種子,並吸收潮流能量發芽茁壯,形成自然的正循環,生生不息。

國際級講師現身說法 近距離學習大師經驗



展出期間特別規劃系列導覽講座,其三大主題:「潮‧國際」、「潮‧文化」、「潮‧生活」,由12位主講者輪番分享國際觀點、文化創意的體現以及藝術與生活的緊密連結,參展藝術家也將親自導覽介紹,近距離講解更能幫助觀眾了解作品意涵及創作理念;另有週日限定手作課程:「潮‧自然──創意職人手作坊」,其三大主題課程:「好印相」、「潮工藝」、「趣生活」將邀請專業手作講師,教大家如何動手實踐心中的無限創意!喜歡手作體驗與知性藝文展演的民眾千萬別錯過!

「潮穀互動藝術展」是一畝由藝術、思潮、自然、人文所滋養的沃土,藉由作品與觀眾對話,喚醒每個人心中那顆沉睡的種子,創造零距離的觀展體驗,釋放潮流藝術與自然穀物碰撞出的無限可能!

展覽名稱:潮穀互動藝術展 SUPER GOOD INTERACTIVE ART EXHIBITION
展出時間:2015年2月4日(六)~4月26日(日)
地點:紅頂穀創2F (高雄市左營區民族一路709號)



2014/12/06

TGP x Ryan Lu 塗鴉出版計畫!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常常可以見到許多塗鴉。

你是否也曾注意到…在街道上、地下道、高架橋下有許多塗鴉,
這些塗鴉是文字或圖像,內容通常幽默或戲謔,涵蓋生活心情至社會議題或政治內容。
你是否曾思考過…究竟是哪些人,在什麼情況,留下了這些塗鴉?
你是否曾猜測過…這些塗鴉背後的心情,想記錄的故事?
你是否曾懷疑過…這項起源於西方的文化,究竟是誰帶入台灣,如何在台灣發展,對於台灣潮流藝術又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臺灣塗鴉創作的元老呂學淵(Ryan Lu)先生,是將潮流文化帶入臺灣的重要人物之一,亦有人稱他為臺灣塗鴉教父。1989年在臺北民生東路廢棄的兵工廠,完成第一幅街頭塗鴉,作品帶有公眾議題與環保、諷刺當局等生活議題,期望透過街頭畫作與社會對話,引發反思與回饋。



徘迴在體制內外的塗鴉文化,曾經被冠上反文化的汙名,甚至是被視為觸犯公權力的非法運動。如今塗鴉在臺灣已逐漸發芽,越來越多人接觸這項藝術。

我發起這個群眾募資計畫,依呂學淵(Ryan Lu)的塗鴉創作為脈絡,我們將邀請對藝術領域有研究的教授、藝術評論家、藝術媒體、藝術家等產學界代表,針對臺灣塗鴉文化進行論述,並探討臺灣塗鴉在藝術發展的定位以及臺灣塗鴉文化未來發展的機會。

請大家多多支持。感恩!



2014/11/25

高雄海洋城市進化論/看設計 打造海洋城市美學

【撰文/何韋毅;攝影/王永年】
光之穹頂是由美籍藝術家水仙大師(Narcissus Quagliata)創作。(楊豐榮 攝)
看設計 打造海洋城市美學
十年前,若從國道一號南下,灰濛濛的天空以及工廠,通常會是人們對高雄的第一印象。接著,「臭」名昭彰的愛河以及棋盤格道路,便差不多把這個城市說盡了。於是,路過的旅人們也不久留,通常只待一晚,便往墾丁南去。
然而,如果你在這幾年造訪過高雄,應該會發現,天空或許依舊灰濛,工業區也仍在,但城市似乎有了些改變,不再那麼臭的愛河在夜裡與城市輝映著,荷蘭設計師霍夫曼的黃色小鴨游進了光榮碼頭,捷運美麗島站的光之穹頂,以及駁二……高雄有了更多的理由,讓旅人不再把高雄當作中繼站,而是開始願意停留一、兩天,認識這座城市。
台南出生、台北求學十多年,最後落腳於高雄教書,甚至發起了高雄設計節的尹立,在駁二的工作室裡,聊著這座讓他停留的第三座城市。「高雄不像行禮如儀的台北或台南,但多了一點點熱情與人情,而且不拘小節。」
高雄是用勞動與工業打下基底的,然而民國80年代是台灣產業從勞力轉技術密集的時期,「高雄卻沒有跟上這步,所以無論是經濟或文化發展,都與台北的差距越來越大。」但尹立把這段時間視為休養生息的機會,緊接著,傳統製造業的出走,文創發展的空間開始大了,而政府著手建設硬體,是第一步,「雖然我通常是反政府,但說到這部分,也不能全然抹煞。」尹立笑著給了但書。
先是整治了臭名遠播的愛河,接著開始保留綠地,而捷運車站的興建,也被他視為重要的階段,「台北市區裡的捷運站通常是住商共構,沒有太多空間可利用,但高雄的多數捷運站都有獨立站體,或是夠大的空間,於是成了公共藝術發揮的重要基地。」從美麗島站到中央公園站,甚至像中央公園以及一旁的城市光廊,還有文化中心圍牆的拆除,都是設計與綠意在城市發想與延伸。
但真正的轉捩點,是駁二的興起。這個緊鄰高雄港的倉庫群,在逐年的改造下,一棟一棟轉變為展館,尹立說:「我認為展覽不能斷,所以駁二的展期一直接連不斷,而這很重要,培養了市民習慣文化消費,欣賞藝術的行為。」
叁捌。旅居內部一隅。
以駁二為中心輻射出去,是老街區與老屋的改造潮,帶著斑駁歷史感的五金街被規畫為綠地,一間間充滿特色的店面開始出現,這或許是駁二工作團隊在創業維艱時,意想不到的結果。「不妨來鹽埕區這一帶走走,新一代的設計力在這裡展露無遺。」尹立推薦了他很欣賞的幾間店,第一個便是「Mars 睦工場」。
「Mars 睦工場」前身是間藥局,蓋在三十年前鹽埕區最輝煌的時代,風華起了又落,鹽埕的時代過去,老街區沉寂了許久。駁二的興起,讓年輕的Jimmy 嗅到這或許是在地人一搏的機會,「Mars睦工場」咖啡館便在這樣的契機下出現。
工業元素是鹽埕充滿鋼鐵風格最好的詮釋,加上Jimmy 的爺爺在鹽埕以廢料回收起家,於是Jimmy 把鋼鐵金屬以及回收木放進空間,當時圓山飯店在整修,拆下不用的樑柱也被Jimmy 拿來當作店裡的承板。而店內空間的推進與安排,高吧區、餐點區、沙發區以及適合聚會的大型方桌,都在實踐他的理念:設計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想為城市的空間定位」是Jimmy 的期許,尹立則說:「在這空間裡,可以感受到年輕人的態度。」
「叁捌。旅居」,是自北部返鄉的邱承漢,將外婆的禮服店老屋新裝的旅居空間。他說,老鹽埕的人們喜歡拉著椅子,坐在騎樓下聊天下棋,所以他將『叁捌。旅居』的騎樓往內推,試圖打破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界線,找回老鹽埕的常民生活感。一座鐵梯架設在被創造出來的騎樓,鐵的材質,更與前身為大五金街的公園路以及充滿工業風格的鹽埕呼應。如果站在鐵梯上,還可以看到早期高雄最繁華的商場,舊崛江。
「台灣人過去太講求CP 值而忘了怎麼生活,」學會生活,是尹立認為建立城市美學的基礎,「最懂得生活、城市氛圍最好的,還是台南,但高雄有更好的環境和格局,這一代的年輕人已經開始動起來。」尹立也不忘叮嚀我,三餘書店、高雄美術館、大東藝術園區、蓮池潭,都是認識高雄很好的選擇。
高雄這些年有什麼改變?我想,是這座海洋城市在原本開闊的格局下,有了更明晰的輪廓。

2014/08/24

創意人才構築城市未來競爭力

過去高雄給予大眾刻板的港口運輸、重工業、藍領、文化沙漠等等的印象,在台灣經濟發展由勞力密集進入技術與資本密集的脈絡中,高雄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承擔高度工業污染與人文素質的負面想像與書寫,此次氣爆事件更是讓我們重新省思城市發展的未來性,除了更好的環境與生活品質,在下一波發展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到邁向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中,讓更多創意人才可以發揮所長,重新想像城市的未來,為社會作出貢獻。

成功的創意城市與創意的新事業有幾個共通的要點:
1.優秀的創意工作者。
2.對具備創意、創新、創業的人才提供友善的生活與資本環境。
3.鼓勵創造差異、創造新意與創造公益的文化價值。

把創意人才當成競爭力的指標是眾多先進國家與城市努力的策略方向,政策推動上如何吸引、留住和培育創意人才已經逐漸成為重要的討論,新經濟是以觀點、調研、風格、創新、科技為主要動力,因此具備藝術、設計、創意、美學等高素質人力資源也是社會進步、經濟繁榮以及文化傳播的象徵。

2014/07/29

【火腿展覽】菜市場博物館 your MARKET , our MUSEUM

菜市場博物館  your MARKET , our MUSEUM

展覽時間:2014.8.1-8.31
展覽地點:火腿藝廊 2F   高雄市鹽埕區大義街2-1號C7-6倉庫(駁二大義C7倉庫)















「 我們每天會去好幾次去便利商店,
   一週可能會去一次量販店,但是你有多久沒去菜市場了

2014/07/13

有機的駁二藝術特區

有機的駁二藝術特區
--樹德科技大學動畫與遊戲設計系助理教授 尹立

接觸駁二

時間拉回2006年,當時筆者任教於東方技術學院美術工藝系,因為協助學校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規劃「駁二文化公仔創意大賽」,由陳廷晉先生之作品「工人及漁婦」獲得首獎,當年並規劃了「駁二文化公仔創意特展」於C5倉庫展出,除了獲獎的作品展出外,另邀請許多國內外的角色創作團隊一同參與展演,引起相當大的迴響,這是我第一次跟駁二藝術特區的接觸。而後也就經常有機會到駁二逛逛,不過當時的駁二主要場地是C5與P2兩棟倉庫,除了C5維持展演能量,P2的使用率看來不高,若沒有活動,駁二其實顯得相當冷清。

現在的駁二已經成為台灣重要的文化藝術場域,每次到駁二,都會見到滿滿的人潮,過去講到駁二還要解釋半天,到了今日,駁二也已經成為台灣最具知名度的藝術景點。駁二的成功有許多的因素,也有許多內部與外部的人員共同的努力,我就從自己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與觀察。

熱情的港都城市-高雄

高雄,南台灣第一大城市,港口與海運的大城,重工業的大城,過去一直在台灣人的印象是一個藍領城市,甚至被認為是台灣的文化沙漠。

想起2005-2007年,那時候的我笨笨呆呆的因為一股理想,我帶著自己寫的一本企劃書,不斷去拜訪一些設計相關系所,不斷地被拒絕,甚至還被嘲笑,我只知道沒有任何成績之前,這些都是理所當然,2006年只有12系的參與在科工館的展出,兩年後在這樣的能量基礎上創辦了高雄設計節,2010年把專業展跟學生展做了區隔,也因此有了訴諸專業與國際化的高雄設計節,以及提供青年學子展現創意的平台-青春設計節,我總是希望青春設計節是在一個尊重年輕人創意的基礎上,鼓勵創新,以嶄新的姿態挑戰未知的世界,以創新的概念與設計跟著世界一起前進。

所以在2008年,筆者跟一群友人由民間的力量先自行籌劃,然後寫好相關計劃後分別找政府與企業洽談,創辦了高雄設計節(Kaohsiung Design Festival,簡稱KDF ),KDF不僅是台灣第一個城市設計節,也是高雄第一個由協會與官方共同合作的付費展覽,而這一切其實源自於2005年在中華民國設計師協會努力地奔走下,讓我們在設計相關學系密度最高的南台灣,先籌組了學生的設計聯展(南部青年創意科系聯展),因為年輕人的創意能量慢慢發酵,才有了後來的高雄設計節,之後我們針對學生與專業上的區隔,將學生展演命名為-青春設計節。

我最重要的概念是如何透過設計與藝術與大眾產生對話,過去台灣有許多由藝術家組成的空間,雖然很有特色,但跟大眾始終有非常大的距離,而要打造成這樣的目標,需要一個充滿發展潛力的基地,所以2008年設計節主展場雖然不在駁二,但當時我們已經選擇了駁二藝術特區置入一些展出,加上不同領域的大家共同的灌溉下,幾年發展下來,二十多個藝術倉庫,提供綿延不絕的創作內容,已經成為台灣最大的文創基地,更多文創產業與原創內容的加入,每年數百萬的參訪人數,也是台灣第一。

2009年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大力的推動下,駁二藝術特區進入新的階段,不見一般政府體系的公務員心態,反而看到目前在駁二這一群熱心的夥伴,讓駁二變得越來越可愛,我們也常常一起思考著,如何讓更多藝術家與設計師發揮更好的創意,並且可以跟民眾有更多的對話,產生更多的互動與體驗。

這是個由民間組織與政府攜手,結合年輕的學生、創意工作者,也不斷爭取企業的支援與媒體的協力,透過駁二這個基地不斷地向大眾輸出觀點想法與互動體驗,產生具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文創內容。在駁二之外,我們推動的創意逛大街,也讓城市處處有展場,讓創意人的想法可以更貼近大眾生活。

2010年,也協助了好漢玩字節的前期規劃,讓漢字這樣的文化元素可以跟科技藝術、建築空間、流行時尚、產品設計甚或一些實驗的元素融新匯舊、跨界撞擊。一開始只是單純的演繹以漢字為主題的車衣展,沒想到在策展團隊的討論下,越來越多的想法被激盪出來,而逐步擴大成後來相當驚人的展出規格。尤其在台灣來說,長期以來藝文創作的表現發展,以及文化消費的評估,南台灣總是被認為是相當的貧弱,尤其高雄過去更被認為是文化沙漠,所以能夠呈現出一個完全由南方策展團隊,並以華人文化圈的漢字成為創作文本,並得到廣大回應的展覽,實屬不易。並且被邀請將此原創內容輸出到中國南京市,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回應與交流。

展演核心就是希望不要讓漢字只是冰冷的呈現資訊,透過讓漢字好玩的想法,並把名稱定為好漢玩字節,其實就是一種玩文字的概念,好漢玩字其實就是漢字好玩、好玩漢字、玩漢字好……等等漢字獨有的排列玩法,再來當然就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機會,讓更多有創意的設計師與創作者知道高雄其實也要從文化沙漠的封號中走出另外一條軟實力的道路,同時也藉由收費展的方式,進一步培養文化消費的觀念與意識。

駁二角色的期盼

駁二越來越大了。

看著從原先的兩棟倉庫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二十多棟,成為全台灣最大的藝術倉庫群,不僅可以經常在此看到前衛、實驗與創意設計的作品展演,音樂、美食、國際數位內容公司…搭配著園區內各式各樣看似隨性擺放而又色彩繽紛的公共藝術作品,閃耀著南方的原創精神,也帶動港區發展文化脈絡下,獨特的藝術肌理。場區的工作夥伴也因為熱情的服務性格,連續兩年拿到天下雜誌的金牌服務獎,這都是別於其他政府文創園區採用BOT或是ROT的方式,而是由文化局工作同仁在官方的自主經營下,得到這樣好的成就。

現在的駁二,接納來自四面八方的想法,在綿延不絕的藝文活動帶領,激發了大量的創意設計表現,相對於其他的藝術場域,少了一些不敢接近的高貴感,卻更熱情的貼近大眾。從青春設計節、高雄設計節、好漢玩字節…等大型主題自行策展規劃,讓駁二也成為培養策展人以及年輕藝術家揮灑想法與實踐藝術表現的平台。

我們所處的世界總是不斷歷經一次又一次快速而又劇烈的變動,唯有持續性的創新,才能隨著地球往前轉動。從電視化、網路化到現在人手一機的智慧裝置,社會的快速流變帶來新形態的生活與創作表現模式,過往的知識經驗其實已然跟不上資訊的變化,未來是充滿不穩定的,也因為如此需要一個平台不斷地鼓勵以熱血來進行創作,與其追求不切實際的穩定,倒不如鼓勵年輕人追求創新的價值,加強觀察的敏銳度、保持對世界的熱情、擁抱學習的樂趣、注意自我感知的變化…

希望越來越大的駁二扮演重要的媒介,讓更多微小的想法匯聚,散發在地的創意文化,與大眾分享藝術養分,成為城市中啓迪創意的實踐。(完)

2014/04/27

大家加油

土地肥沃需要腐壞的生物;歡喜豐收的前置作業需要惡臭的豬屎。

好多朋友關心與憂慮社會的衝撞,拉高角度,換個視野看,政治的腐敗、惡臭的制度,是一個好機會讓台灣青春的能量帶領大家向上提昇。